APP下载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11-12-29王军范东升

新闻爱好者 2011年6期

  摘要:本文试探讨和分析什么是应用型新闻人才,怎样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即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对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新闻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教育
  
  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①新闻教育也不例外。我国新闻教育在“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教学和教育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新闻教育严重滞后于新闻实践。为应对世界新闻传媒发展对新闻教育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人才,一些新闻院系开始实施“新闻教育改革计划”,探索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之路。
  应用型新闻人才内涵解析
  应用型新闻人才特征。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或自然科学方面具有扎实基础,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实践和应用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才,称其为应用型新闻人才。
  这里,要作几点说明:首先,人类文明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掌握其中的很小一部分,然而“扎实基础”是必需的,而“度”的问题需要教育者根据培养目标去把握。其次,“或”这个字表示应用型新闻人才并非必须在人文、社科、艺术和自然科学各方面平均用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者特长个性化地重点发展某一领域的知识,也就是处理好知识的“博”与“专”的关系。其次,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是必需的,这是作为“新闻人”的根本要求。再次,对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较强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新闻人才的最显著特征。例如,较强的英语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中英新闻和节目的采写、编辑能力,媒介市场分析、策划、运作管理能力,初步从事国际新闻研究和报道的能力等。最后是创新精神。新闻节目的制作,不仅仅是应用,也包含着相当程度上的创新。个性化不一定意味着创新,创新却一定是个性化的。例如,创作一部纪录片,除要熟悉相关背景知识外,更要有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思路。从剧本创作到镜头拍摄,再到影片剪辑,每一个环节无不充满作者对社会独特的观察与思考。再如,媒介品牌推广,策划者首先得有一个活动创意,然后才能将媒介品牌信息融入这一载体,传播出去。显然,这又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创新过程。准确地讲,创新是知识与能力更高层次和级别的应用。
  如何理解“应用”?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重在“应用”二字,不仅要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还要看学生是否会应用,是否应用得足够好。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②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而能力就是怎么用。至于两者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人类流传至今的文化知识输入到当代人的头脑中去的过程,强调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多寡和质量。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对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乃至创造力进行培养的过程,强调学生能力的获得,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调和的观点则认为知识和能力应协调发展。究竟怎么才算是协调呢?是知识多一些还是能力多一些?还是各占一半?事实上,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大小不一定成比例,同等知识水平的人的能力有时可能相差甚远。而其知识对人的能力的发展作用并非总是正向积极的,知识丰富的人如果出现某种思维定式,或者对已有知识过分依赖,则知识可能制约能力的发展。
  结合新闻专业的实际,我们认为,由于新闻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应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发展对于各类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我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建立“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点也是与传统本科学理型人才在培养理念上的最大区别之一。
  要使学生会应用知识,应用得足够好,那就要知道业界需要什么知识或技术,业界希望用什么样的人!这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工夫,合理引进高层次、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的一线新闻人。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学院与业界的联系,将资深传媒人请进来,将学生送出去直接参与媒体实战。
  如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如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其实是一个培养模式的问题。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③人才培养的各种方案,我们称之为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的构建。我们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创新办学理念入手,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办学理念,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为有效克服传统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强化新闻学应用型学科的特点,我院以培养中国的国际新闻人为使命,提出“国际化”、“重实践”、“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具体内涵是:
  1.国际化:国际化办学目标与思维、国际化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国际化教育资源引入、全英与双语教学。
  2.重实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注重实用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前瞻性:强化课程改革的预见性,紧密跟踪国际传媒发展前沿,将世界最新传媒科技、节目、管理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立前瞻性的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与交流能力、较高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传播科技与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命题,我院从软硬件两方面规划实施,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三个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五位一体”(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三个结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陶冶,“五位一体”则保证学生应用知识技能培养。现其内涵已渗透在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配合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参考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等大学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国情,我们采用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文史哲基础、新媒体技术基础、新闻采写基础、媒介英语基础,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主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实施小班互动式、全英研讨式、双语支助式教学。对于英语新闻基础、基础英文采访写作、媒介认知等课程采取小班教学,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针对大班专业课,采用理论集中讲授,其他教学活动分小班进行的方式。这种小规模的班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可以得到教师单独的有针对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新闻教育实践教学以实验课+假期集中实习的模式,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新闻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知识。我院许多毕业生就是凭借自己的综合能力,进入各级主流媒体工作,保证了较高的专业就业率。
  “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如下:
  课内训练:指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的相关知识点的形成性练习。
  
  课外练习:指必须在课外进行认真练习后才能够完成的相关实验和作业。
  校内实践:指在校内实习基地——长江传媒在线实习,它是由学生自己创办、学院支持并资助、学生自我管理,集广播、电视、网络、电子报刊实践功能于一身的校内“准媒体”平台。
  校外实习:指选派学生到各级主流媒体实习。我院建立了强大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和通讯社。
  社会调查与服务:指学院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除学生科技立项活动以外,还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相关社会文化、经济、环保等问题的调查等活动。例如:潮汕文化调查、中国新农村调查、韩江流域调查;“重走中国西北角”大型采访项目等。
  打造“用、学、研”相结合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建立了一支“用、学、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有5年以上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他们都曾是国内外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他们的新闻工作经验和外语水平在国内同类院系属领先地位,能够胜任双语或全英教学,兼顾了学理派与实践派的平衡,队伍精良,结构合理。另外,教师们积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等多项研究计划,并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些科研成就与教学相结合,极大地促进和保证了高质量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式管理。为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学院8个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器材分档管理,免费提供使用(包括校外实践活动)。我们还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专门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建立国际化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各种举措实施下来,是否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如果没达到,差距在哪里?这就有一个科学评估的问题。目前,新闻学科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比较薄弱,为此我们借鉴ISO理念,建立起一套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教学质量控制,由校外及国外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负责对教育质量进行系统评价。
  结语
  我们的新闻教育改革,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硕果累累,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社会反映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专业就业率保持在56%左右,远高于全国新闻院系毕业生的平均专业就业率30%。用人单位反映,我院本科毕业生采、写、编、评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优良、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各大主流媒体的业务骨干,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凤凰卫视资讯台分别从我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专门报道。
  改革中,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为了防止学生重“专”而轻“博”,缺少后劲,我们强调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基础上,再发展其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我们今后还会不断地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继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博”,更好地发展“专”。还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进行课程调整和优化,以培养适应现代新闻传播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注 释:
  ①吴启迪:《“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杭州开幕》,《中国教育报》,2007-09-20。
  ②③《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第1746页,第961页。
  (王军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行政总监;范东升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