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技巧

2011-12-29赖黎捷李明海

新闻爱好者 2011年7期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主旋律电视剧能否成为雅俗共赏的精品,《爱情20年》的成功带给我们不少启迪。该片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在经历了首播的高收视率后,又在地方频道各个时段热播。这部作品堪称电视剧中的精品,它多维密合的时间设计深深召唤着观众的身心卷入,它多元与多层的人物形象塑造,带领我们触摸那个时代人们真实感人的生活真相,它简约而幽默的对白自成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多维密合:唤起观众共鸣的时间
  电视剧一般有三种时间,一是故事素材在其自然的时间顺序上所具有的时间持续过程,主要通过故事情节的显现和故事叙述的暗示,由观众推想和概括出来的;二是故事讲述过程中所选取的事件、情节串联在一起所呈现的时间,它可以自由转换,可以对素材时间进行截取,或者通过回顾、展望将其延伸;三是观看时间,就是观众欣赏作品的时间。这三种时间大致限定了故事讲述的时间范围,通过有机选择、组合与配置产生特殊的时间效果。
  从第一种时间的角度看,《爱情20年》的素材截取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几个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作品虽然没有明确告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开头就呈现出上世纪70年代末的典型场景:正是下班的时候,红星机械厂,大门口涌出自行车流。广播喇叭里传来那个年代的歌声。三车间里,车间主任正在领着大伙儿开会。他宣布靳勇获得了这个月厂里的先进标兵,并把一个印着奖的搪瓷茶缸发给靳勇。第23集(大结局),字幕:2005年,杜志民和林悦并没有离婚,为了送女儿出国留学,一家人和靳勇父女欢聚在一起。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故事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讲起,直到2005年。这段时间,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是亲身经历或者有所耳闻的,特别是中、老年人,曾经身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如今重提旧事,勾起许多回忆。
  从第三种时间的角度看,《爱情20年》的首播从2007年4月4日起每天3集连播,从晚上7点半到10点,正好是新闻联播之后的“传统黄金时段”。说它是“传统黄金时段”,主要是区分1980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他们有的被网络抢走了注意力,有的专注于其他娱乐项目,这个时段对他们而言并不一定是黄金时段,相反,中老年人由于生活比较规律,工作状态较为稳定,加之从前新闻联播培养起来的新闻收看惯性,此时对电视节目的忠实度、关注度相对较高,因此这一时段对他们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段。《爱情20年》选择在这个时段播放恰好迎合了这批观众的休闲心理需求,并与故事素材时间产生珠联璧合之效:在放松的心态下回忆一些亲身体验、记忆犹新的往事,观看者的体验与主人公的体验引起共鸣,从而产生情绪释放的快感与情感净化的升华。
  以上两种时间中,故事素材时间源于现实,具有不可逆性,几个年轻人的成长真实可感,具有现实体验的逼真感,观看时间安排巧妙,目标受众明确,具有审美体验的亲切感。与以往大量的历史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相比,这两种时间维度令《爱情20年》略胜一筹。毕竟在遥远与切近之间、在虚幻与现实之间,心理距离的落差,更容易令观众产生对历史题材主旋律电视剧的疏离感。
  从第二种时间的角度看,《爱情20年》凝练、含蓄,不啻为一部精品。它所选取的事件、情节经过精心的打磨,特别是放大的时间与省略的时间两极的对比,充分渲染了气氛和调动观众的想象空间。比如杜志民与冯新柳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几乎每一次波折都费尽篇幅:二人为装土暖气还是备考争执,志民作业作假占用大半集的时间,志民发现张明超为新柳拍的照片以及车间工友抱不平向张明超寻衅打架也用了将近一集的时间。这些生活琐事被编剧极尽所能地铺陈,充盈着整个剧本,通过对细部时间和空间的放大,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悠长的与那个时代相吻合的时间风格。人物间的情感纠葛也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宣泄。观众的情绪也在慢节奏、细致的回忆中被调动起来:作为全知视角的观察者,观众知道得越细致,对他们爱情的喟叹与紧张就越强烈。
  与这种放大的时间相得益彰的是,大段落时间、事件的省略和提炼浓缩故事表现的主题,同时也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悠长。故事素材的时间流程横跨数十年,但编剧只选取了其中不到一半的时间段落:从几个年轻人进厂,产生爱情直至纠葛发生的前10年,婚后10年一笔带过,再择取10年后再相逢的一段情感震荡,为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编剧何以做此选择?爱情20年,情感颠簸的时光集中在第一个10年,在经历剧烈变化之后,一切基本定型,情感已不是生活的主调,剧中主人公的生活重心落在了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转型。此时的爱情被沉入主人公记忆深处,留下的更多是岁月的洗炼,直到婚姻已经了结或正在经历婚姻裂变的昔日恋人重新面对情感抉择。可以说,编剧的省略正是紧紧围绕作品主题——爱情而展开。而在叙事过程中,适时的“时间畸变”技巧的运用,也令作品增色不少。比如大结局中,林悦夫妇、靳勇父女为林悦的女儿出国饯行。筵席上,靳勇拿出一个当年车间里的旧零件,送给杜志民的女儿作为礼物,过去的时间与现在的时间交织在一起,不仅令剧中人顿觉恍如隔世,更令观众感慨万千。
  触摸真相:多元与多层的人物
  人物是电视剧的核心。从红色经典到抗战纪念剧,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这些占据荧屏主体地位的电视剧为观众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比如《亮剑》、《历史的天空》里的李云龙、姜必达。他们外表上不拘小节,讲话粗鲁,但骨子里勇敢、正直,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是真英雄。从整个剧情看,他们处于中心地位,风格一致,体现为理想式的人物形象。观众在受到熏陶的同时不由得产生疑问,比如新浪网主持人与《暗算》导演柳云龙交流时就提到:很多网友认为,包括之前我们提到的钱之江、老安,都过于完美了。①在众多电视剧中,浓墨重彩书写的往往是可数的几个“中心”人物。他们身上具有需要表现的几乎所有元素,即便有缺点也只是瑕疵,这容易给观众造成单调的“高、大、全”的印象。《爱情20年》打破了这种定式,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成功塑造了靳勇与林悦、杜志民与冯新柳以及小孔等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其主题看似寻常,实则深刻,借助“爱情”这面镜子,揭示时代变迁带来的思想深处的嬗变。
  罗伯特·麦基认为,人物设计从两个方面出发:人物塑造和人物真相。人物塑造是所有可观察到的素质的总和,是一个使人物独一无二的综合体:外表特征,加上行为举止、语言和手势风格、性别、年龄、智商、职业、个性、态度、价值观、住在哪儿、住得怎样。人物真相潜伏于这一面具之下。撇开他的人物塑造特征不谈,这个人本质上是什么人?忠诚还是不忠?诚实还是虚伪?②
  就人物塑造而言,③《爱情20年》的人物形象是多元的、丰富的。年轻一代有老实憨厚的靳勇、勤劳正直的林悦,有聪明能干的杜志民、漂亮孤傲的冯新柳,有善良可爱的孔令芹;年长的一辈有诙谐可敬的车间主任老许,有严肃古板的靳父、慈祥朴实的靳母……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完整的生活画卷。
  就人物真相而言,《爱情20年》的人物形象是多层的、真实有力的。麦基曾言,人物真相只能通过两难选择来表现。这个人在压力之下选择的行动,会表明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压力愈大,选择愈能深刻而真实地揭示其性格真相。《爱情20年》中故事发生的场所比较简单:北方某城市某国有大中型企业,但就是紧紧围绕这个简单的场所,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循序渐进、渐次深入的复杂冲突。
  
  该剧在充分展示重大压力下人物内心剧烈冲突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物真相。可以说,《爱情20年》里每一个人物都是美好的,但每一个人物又都是不完美的。林悦善良、直爽、好打抱不平,充满正义感,但是每每见到冯杜二人亲密无间,内心便开始挣扎,并把情绪发泄在工作上。她本不喜欢靳勇,但在追求杜志民无望时,也会倍感痛苦,转而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靳勇的追求。杜志民的形象也显得复杂而矛盾:他重情重义,却在个人理想与兄弟情意发生矛盾时选择了前者;他对爱情忠诚,却在明知不喜欢对方的情况下,半推半就与林悦结合;他对家庭负责,却在重遇昔日恋人后决定背弃家庭。美好与残缺,时常集中在几个主人公身上,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疏密和鸣:简约而幽默的对白
  对白是电视剧中最重要的叙事元素,也是意义的主要载体。由于电视播放环境的开放性,观众看电视时注意力比较涣散,往往把重心落在图像上。与画面内容重复的对白和过于繁冗的对白都会给观众带来干扰,因此,对白应该尽量简洁并与画面相互补充。对白中的有效信息可调动观众持续的注意力。
  与电影相比,电视剧的图像清晰度和细腻程度都略为逊色,难以表现丰富的细节。由于电视传播的线性特征,过多的细节和背景镜头又会使整个节目的节奏显得缓慢拖沓。这些遗憾可以通过适当的对白、音乐等声音元素来弥补。对白可以配合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反应相互呼应,勾画细节、强化节奏。
  因此,好的对白应该扬长避短,既要简约有效,又要恰到好处。《爱情20年》中的人物对白正是如此:与剧中人浑然一体,与故事节拍疏密和鸣,精练、幽默、耐人回味。
  《爱情20年》的对白简短精到,却语意深长,耐人回味。复杂的情感,丰富的意蕴,往往凝结在只言片语中,留下广阔的空间让观众细细品味。当若干年后,杜志民与靳勇重相聚。此时的杜志民已与林悦结婚,经历了机关的人浮于事,满怀抱负要回到车间大显身手,但顾虑重重:杜、林、靳三人的情感纠葛尚未澄清,车间工友的误会尚未消除,能否得到靳勇的支持也还未知。可以说,此时的杜志民满腹心事,有许多话要讲。观众听到的开场白却只有这样一句:“我是跟你说过我不会和林悦走到一起,但这年头有许多事说不清楚。”杜靳二人纠缠不清的恩怨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在林悦身上产生的怨恨,此话一语中的,却又饱蕴着多年来的种种感慨与体验。“说不清楚”,仅仅四个字,言简意赅,也唤起全知视角的观众无限感慨。
  悬念句通过遮蔽或者延缓解释语意来吸引观众,从而调动其想象空间。《爱情20年》中不乏此类精彩对白。当杜志民邀请冯新柳一起吃饭时,冯新柳反问:为什么?杜志民并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将问题抛回对方:“咱们俩之间说得清为什么吗?”省略的语意给观众留足了空间,利用自己的理解自行填补,同时也赋予观众主动参与文本的权利。
  《爱情20年》的对白幽默生动、充满张力和动感,言语间灵动流畅,时时碰撞,形成与表情、动作乃至情节相应和的节拍。
  节拍本指人物行为动作或反应的一种交流。《爱情20年》的对白则通过言语的张力和相互碰撞产生的火花形成了自己的节拍。比如冯新柳与孔令芹的一段对话。冯新柳欲言先转:“孔姐,跟你说个事,你可别生气啊!”孔令芹毫无顾忌,大大咧咧地回道:“咱姐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我跟谁生气也不能跟你生气呀!说吧!”冯新柳这才提出:“以后你进来,可不可以先敲下门呀!”略行铺垫,却为如此琐事。观众的紧张随即放下。孔令芹有点不屑一顾的回答则将对话推向新的紧张:“哎,我管工具室那时候,我连门都不关,啧!”冯新柳并无退让:“可我还是不习惯,冷不丁的就有人闯进来。”此时观众再次紧张:二人坚持己见,矛盾眼看就要激发。孔令芹冷不丁如是应对:“咱们都是工厂的主人翁,主人翁进自己家还要敲门呀?真是的!”语言形象、幽默,观众在意外继而会心大笑中将积淀的紧张一泻而出。不经意但却出乎意料的一句简单台词,不仅映衬出孔令芹风趣、淳朴的个性,而且形象地表现了那个年代颇具典型性的思想特征。
  《爱情20年》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元人物塑造和渗透本质的人物真相揭示,为我们再现了复杂多义的生活原生态,并透过人物不可逆的内心嬗变表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人性。
  注 释:
  ①《导演兼主演柳云龙做客新浪聊〈暗算〉》,http://ent.sina.com.cn/v/2006-05-26/ba1098364.shtml
  ②③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440页,第441页。
  (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