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式”通讯的写作手法

2011-12-29胡雪勤

新闻爱好者 2011年7期

  动物世界,有一种叫麋鹿的兽类,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俗名“四不像”。说其珍贵,盖因它不伦不类,亦为一类。因此联想到在新闻类的通讯体裁写作时,将文学类的散文体裁之优嫁接其中,是否也可谓“这一类”杂交品种之珍贵呢?其实,新闻出版界及一些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在实践与教学中,早已对通讯向散文式方向发展有过尝试和思考。笔者从事报刊采编工作近30年,在从“亲知”到“理知”的过程中,通讯写作的散文式思路在脑海中不断延伸,终积成今天富有实际意义的探求课题。
  “大散文”意义上的通讯定位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两千多年前,先哲孔子曾经站在河边,对着不断流逝的河水,感慨着一切都会成为过去。然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散文传统至今仍饱润着中国文化的河床。春秋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他们用当时的新闻体——散文向世界发表宣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开放了一朵朵瑰丽的散文花朵。中唐年代,韩愈、柳宗元等针对六朝以来的靡丽之陈腐习气,提出“文以载道”,发动古文运动,发挥自己的政治热情。直到清代方苞、姚鼐、梁启超,而后至现当代的鲁迅、梁实秋、林语堂、秦牧等等,把散文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散文是千年以来我们语言的稻米。一代代人杰以心灵之水,以激情之柴,以生活或生命状态之米,炊雪白雪白的饭给我们餐。
  古人通常将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韵文,另一类为散文。大凡抒情者用诗行表现,说理者则多出以散文形式。散文和韵文这两大源流,亦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一样,带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不必对散文进行奥博的“考古”,就可感受到散文这种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和最深厚的民族传统的文体,是一种永远受广大人民喜欢并使用的文体。散文原本是最自由的文体,13亿人民每天的对话,主要是“散文”,而较少“诗歌”和“小说”。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比重最大。一年一度的高考,数百万考生在汇报对祖国语言的学习情况时,他们通常要根据命题,完成一篇散文。从“大散文”的传统意义上看,散文是个种类繁多的家族,小品、随笔、游记、纪事、巡礼、速写、书信、日记、札记、寓言、杂感、深思录、短论……均属散文家族的成员,而这些成员中有些又属当代通讯体的成员。
  20世纪20年代初,现代散文刚露雏形,文学圈里的“小品之王”周作人为了给现代散文定位,就在“文”前加了一个形容词“美”,于是有了“美文”的名字。若从科学角度来考证,“美文”之谓不伦不类。“美文”应是美丽之文的总称,既是美丽之文,应涵盖新闻类洋溢才情的精品之作。朱自清在《什么是“散文”》里曾把论文、宣言等归为“引号里的散文”,那么通讯也该算作“引号里的散文”吧?
  新闻界提倡写美文由来已久。从名彪新闻史的前辈记者身体力行写新闻美文到新华社倡导新闻改革破新闻八股,都反映了传统的大散文观的生命力之旺盛及对新闻的渗透和冲击。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事物,文体间的交叉、互渗、兼容是其必然。把梨嫁接在苹果上,或把苹果嫁接在梨上,产生了梨苹果或苹果梨。生物学上的这种优化,人们不是早已接受了吗?那么,对文体上的这种优化又该怎么看呢?以魏巍采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有学者将其归为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另有专家则将此文列为新闻体裁的一种——通讯,当然,还有将此列为报告文学的。那么,这篇文章到底属于什么文体呢?其实它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苹果梨或者梨苹果。因为连魏巍本人对《谁是最可爱的人》也没究其必须是什么体,而只言“这篇东西”。
  从通讯的窗口探出头去,我们会有一种发现,有一种亲近,通讯是在中国散文脉流的浸润和包围中生存着的。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的中国散文是一条自新的河流,它波光闪闪地漫进新闻的堤岸。以散文为鉴,将通讯写精、写短、写美、写鲜,是需要有一种大散文观和美文意识的。“四不像”也好,“苹果梨”也罢,让散文和通讯在介乎文学与新闻之间的边缘地带进行契合与互动,这种定位是有实际意义的。
  通讯体中凸显的散文特征
  千古文章,由远及近,皆为时而作。新闻文体问世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它也没有脱离“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一普遍规律。然而,与其他类文体不同的是,“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它写作的特殊规律必然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作为新闻文体中的通讯类,其写作特点也一定要以事实影响人。但是,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细、生动报道客观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除了要具有新闻性、翔实性外,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使它在各类新闻体裁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通讯既可叙述、描写,又可议论、抒情,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这种多样性的表现手法给通讯带来了生动、形象、真切、感人的客观效果。通讯体是闪耀在报刊版面上的“明珠”。有人称,未来新闻的较量是通讯体的较量。
  通讯在新闻体裁中所具有的独特性的一面恰恰与散文有着天然的渊源。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是最灵活、最自由、最没有拘束的应用性最强的文体。它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夹叙夹议、可以刻画人物、可以描绘风物……凡是社会生活中一切有意义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散文这种“快餐文化”的形式及时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特点是以情动人,事实是抒情的基础。通讯是以事实为主体,不排除用散文文体的表现技巧和手法丰富自己。二者的同一性、互融性已经在很多通讯作者中产生了心理定势效应。精美的通讯和精美的散文一样,是作者阅历、智慧和学养淬炼而成的。如果能借助散文之翼驱驾通讯之马,通讯的感染力和可读性会骤增的。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像枝叶与树那样一脉相承的联系。研究、探讨通讯能否散文化,就要对通讯“把把脉”,找到它身上诸如短小、直切生活、文无定式等散文特征。这就像通过枝叶认识一棵树或通过这棵树认识它身上的枝叶一样。
  通讯的报道领域像散文的笔触一样广阔无垠。当代通讯作品作为“时代的日记”、“明天的历史”,可以从不同侧面走笔丰富多彩、流动不息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醇厚美酒是岁月和情感在作家心灵深处酿制出来的,写作天地无疆界,时空转换任驰骋。同样在船上做文章,邹韬奋可以写成通讯《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刘白羽可以写成散文《长江三峡》。记者的笔,作家的笔,究竟哪一方水土归属哪一种文体描摹呢?
  通讯写作也讲究“立意”,它与散文创作的意在笔下同等重要。所谓立意,是指确定中心思想。范仲淹有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传世,不是因为他把洞庭景象写得如何壮美,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意新颖、高远,引起百代仁人志士的共鸣。再来看这样一句话:“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假如杨朔的《荔枝蜜》中没有这一深刻的立意,那么这篇散文就会降格为一篇介绍蜜蜂生活习性的科学小品了。通讯也如此,升华一寸,眼前的世界就放大一倍。发表于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原来的主题只是表现吴吉昌的科研精神,介绍种棉花的辩证法。后来经穆青力挽通讯的路子,将主题拨正在吴吉昌不屈不挠献身真理的高深立意上,使这篇通讯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作品。
  通讯与散文一样要求谋篇布局,即结构方式浑然天成,富于变化。古人构思散文主张“文如看山不喜平”,“纵横自有凌云笔”。通讯的纵式、横式及纵横交叉式等结构方式,是与散文的章法有序又行止自如有相通之处的。南振中发表在1978年10月2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鱼水新篇——沂蒙山纪事》,层层扣紧党和人民鱼水关系的主题安排材料,结构纵横交叉,开篇便唱民歌“河里的鱼儿啊,没有水就没有家。”全篇不断采用倒叙、插叙和空间排列事件,任抒情、议论手段于其间,表现出作者思维过程中的每一转折、间歇,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内在层次,可谓形散神凝。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优秀的通讯作品沉淀在读者心壁上经久难忘,很重要的因素是它破除了“新闻八股”的清规戒律,凸显出散文的特征。散文是边缘性特点相当突出的文体,把它身上镶嵌的某些特征“拿过来”,与通讯中的某些特征交合,一种暗香浮动的文气自会袅袅升腾,潜移默化为通讯散文化的意境、语言、气韵、情致,并渐成一种通讯作者的行文风格。当我们把今天的通讯体还原在中华民族散文的沃土上再汲取一些养分时,其收获一定是茂林修竹再现,莲叶田田一片。
  散文式通讯的审美价值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睡美人在接受了王子的吻之后,获得了美的生命。这个“吻”就是情感的力量。为什么有些通讯“水过鸭背不透毛”,不能打动人心呢?问题大都出在作者的真情实感没有糅进作品的字里行间。散文之所以称之为美文,美是离不开情感的(爱憎喜恶皆是情)。散文之美正在于它以情取胜。提倡通讯增加散文色彩之美,并非指在通讯作品中徒增一堆花椒、味素、大料式的形容词,搞那种花哨的广告般的美化和夸张。所谓作品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篇《背影》,沟通了人间多少父子情,维系了多少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隐藏在心底的祈盼。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散文式通讯是倾注人的感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合成文体,是引起受众直观了悟式审美情趣的一门艺术。散文式通讯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用形象的事实说话上。有学者说:“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可信性、可亲性,首先是可读性。没有可读性,那可信性和可亲性也就无从谈起。”可读性是作者借助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审美想象完成的。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理性认识过程中,不抛弃能够表现本质的感情材料,以形象形式从整体上把握现实。《史记》上说:“庄周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一代又一代中国老百姓之所以能够接受庄周,盖因庄周的书里随处可见的都是他用故事、神话说出来的思想。可见,栩栩如生的生动语言总比概述式的枯燥语言易于接受。于是,我们说当代通讯的文章完全不必像个尚未熬出天日的小媳妇一般,畏畏缩缩地生活在“纯新闻”的角落里,而应该大胆地与文学姐妹搭肩挽臂地相处。
  美学认为,形象大于思想,形象可以传情。散文式通讯正是以再现特定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运用美的法则完成的形式和内容统一的报道。翻开《中国优秀通讯选》,我们看到许多经典内容既不是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穆青同志说:“我们一定要牢记马克思所教导的名言,决不让玫瑰花和紫罗兰呈现同样的颜色和发出同样的芳香。愿我们每一个作者的文风都像自然界的奇花异草一样,尽量显示它们各自独特的光彩吧!”实际上,穆青同志谈到了采写通讯的艺术性。积60年办报经验的我国报界老前辈徐铸成认为,新闻艺术离不开最基本的传播载体——语言文字。“在运用语言方面如果没下千锤百炼的工夫,达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信手拈来,恰似‘言从己出’的境界,就很难状物叙事,使人喜读、可信,有震人心弦、沁人心脾、如在目前之妙,写出真实、准确、生动传神的报道。”散文式通讯所追求的至高之境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真、善、美”的完整统一。给受众有激情、有文采、有思想的好看的东西,才能达到教人、育人、喻人、冶人、悦人的目的。没有美学价值的通讯是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新闻价值的。我们在对通讯“散文式”的积极探求和倡导中,会越发觉得在求新求实求深求活的心态驱动下,以“真感情”、“美文字”切入社会和受众的关注点,不仅是一种审美品格的追求,而且还蕴涵着一种社会的责任感。在通讯的多元景观中扬起一束散文式通讯的花朵,对我们民族总也是一种文化品位的弘扬吧。
  (作者为党的生活杂志社副总编)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