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星报》的军事宣传
2011-12-29王卫明楼宁陈信凌
新闻爱好者 2011年7期
1931年12月11日《红星报》创刊于江西瑞金,1935年8月3日因中国工农红军即将进入草地而停刊。该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苏区创办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因此,军事宣传是该报的重要内容。
详细报道重大军事斗争
重大的军事斗争,是《红星报》军事宣传的报道对象之一。对于这类军事斗争,《红星报》总是花大版面进行详细的报道。
例如,1929年11月至1930年8月,赣西南地区红军和地方武装曾连续8次攻过吉安城。吉安是赣西南地区的重要县城,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国民党反动势力长期统治。1930年10月4日,红一军团在红三军团的配合下打下江西省吉安县城。对“占领吉安”这个重大军事斗争,《红星报》进行了回顾性报道。在近3年后,1933年8月13日,《红星报》第2期第四版的“红军故事”栏目,用了超过半个版的篇幅,发表了毛泽东以“子任”为笔名撰写的《吉安的占领》一文,正文1921字,回顾了红军攻打和占领江西吉安的战斗经过和教训。之所以回顾报道红军攻打和占领江西吉安的战斗经过和教训,是因为当时(1933年8月前后)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有必要“以史为鉴”作适当提醒。
除了对“占领吉安”的回顾性报道外,《红星报》还对其他一些重要的战役进行了大版面的报道。如对“温坊战斗”的整合性报道、对“赣州之战”的连续性报道等。
形式多样传播军事技术
中国工农红军的许多指战员,文化程度很低,对军事知识更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因此,对他们进行军事技术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红星报》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充分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功能。
发表评论,在舆论上鼓动提高军事技术。例如,1933年8月13日的新第2期头版刊登了博古撰写的社论《提高我们的军事技术》。
普及军事卫生知识。例如,1933年11月26日新第17期第四版刊登了夏采晞撰写的《催泪毒瓦斯防击法》,介绍了9条防毒要领。
猜军事谜语。例如,1934年4月8日《红星报》第36期第六版左下角的“小玩意”栏目,刊登了一个算术游戏和一个谜语(打兵器一)。1934年2月25日《红星报》第30期第四版“猜谜”栏目,刊登了两则谜语,其一是猜一个军用品,其二是猜军语两句。
刊登军事测验题。例如,1933年9月24日出版的第8期《红星报》“军事测验”栏目刊有这样的军事测验题:“一、有一个侦察员搜索到了河边,看见河的上游有许多木片流下来,这个时候侦察员怎样判断敌情呢?二、微雨的阴天,有一个通信员送命令走错了路,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高山顶上,身上又没有携带指北针,连方向都辨别不出,只得坐在大树下稍息,这个时候通信员应该用什么法子来判别方向呢?”从上述军事测验题的内容不难发现,题目设计相当专业,很切合军事斗争的需要。
报道提高军事技术的光荣成绩。例如,第16期(1933年11月19日)第二版,刊登了稿件《提高军事技术的光荣成绩》,介绍了方面军政治部的政卫连在军事技术竞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
适时进行军事卫生宣传
红军的行动常常远离医药充足的大城市,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的境地。因此,《红星报》对军事卫生宣传极为重视,总是根据时令、地理环境、作战状态的变化适时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刊登了大量相关稿件,显示出较为强烈的服务性和实用性。
介绍时令性疾病预防知识(方法)。例如,1933年9月24日出版的第8期第四版“卫生讲话”栏目刊登了《怎样防止秋天的疾病》;第16期(1935年5月11日出版)第二版的“卫生常识”栏目刊登了《预防目前正在发生的疾病》,文章分别介绍了肚痛、拉肚子、疟疾、感冒、烂疤子的预防方法。
普及作战技巧性质的卫生知识。如上文提到的夏采晞撰写的《催泪毒瓦斯防击法》,还有1934年1月28日第26期第四版“卫生常识”栏目,刊登了《冬天行军常识》。这两篇文章,都是战斗、行军中直接用得到的卫生知识,甚至原本就是必备的战斗技能。
提倡良好的卫生习惯,批评不卫生的行为。例如,红军长征途中的第4期(1934年11月出版)第四版,刊登了《不要到处屙屎实行挖厕所》一文,就介绍了到处屙屎的危害和相关对策;1935年4月10日出版的新编第14期第二版的“号召”栏目刊登了《不吃冷水不生病!每个人做个竹筒带开水吃》。
发布军事卫生方面的通知。例如,1934年2月25日第30期第四版“卫生常识”栏目,刊登了《赶快种牛痘预防天花》。再如,1934年9月25日第66期第四版下半版,刊登了卫生部的通知《疟疾快服防疟丸!》。
表扬卫生工作先进集体。例如,1934年9月25日第66期第四版下半版,以“用政治工作使卫生运动成为广大群众的运动,消灭夏秋间疾病增多的现象,为巩固红军而斗争”为栏题,刊登了三篇卫生方面的稿件,其中该版右下角刊登了周敬吾的《卫生工作上的几个模范连队》。
正反兼顾报道“扩红”
“扩红”,顾名思义就是扩大红军的力量,也就是为红军部队征募新兵、补充战斗人员。扩大红军工作,是苏维埃政府最基本的和最经常的工作任务之一。红军伤亡不断、减员不断,为解决兵力吃紧问题,“扩红”一直被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而紧抓不放。①中央苏区从1932年2月至1934年7月,大规模的扩红运动共有3次,扩红总人数有16万余人。
中央苏区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建设的极重要时期,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把扩大与巩固红军当做头等重要的任务。《红星报》对此作了有力的配合。
鼓动造势。例如,《红星报》第6期(1932年1月10日)头版头条就刊登了彭德怀的长篇文章《扩大红军》;第16期(1933年11月19日)第八版,刊登了《扩大红军慰劳红军的范模②?摇中央给才溪区以奖旗》;《红星报》第32期(1933年4月4日前,是油印的32开报纸)第7页,刊登了“休”撰写的《努力完成扩大红军一百万》。
报道进展。例如,第18期(1933年12月3日)头版,刊登了稿件《在党中央局直接领导下?摇扩大红军的大突破》,介绍了近期“扩红”运动的进展。
报道成果。例如,第20期(1933年12月16日)头版,以“在热烈的突击中”为总栏题,刊登了稿件《在我们的初步成绩》,介绍了瑞金、粤赣、江西、福建的“扩红”成绩(人数)。
推广经验。早在第4期(1931年12月30日),《红星报》就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对扩大红军的一点贡献》(三集团军三师九团政委李芬投稿),其中介绍:由于改变了“扩红”的工作方法(原来是单纯的招兵,后来转变为结合其他工作、包括优待军属等措施在内的综合“扩红”),第二期“扩红”比第一期“扩红”取得的成绩更好(原来是“没有丝毫的成绩”,后来是“十五天的光景,三个乡的范围内,扩大了四十多个红军”)。再如,第15期(1933年11月12日),第六版刊登了袁国平的长文《新区③扩大红军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了在新区“扩红”工作的6条经验和4个教训。
监督问题。对于“扩大红军”这样的重大政治任务,《红星报》不但有正面的宣传鼓动,而且有对问题的揭露报道——毫不回避,毫不避讳。这有别于当前通行于某些地方的新闻宣传指导思想——只允许正面报道,不允许负面报道。例如,1932年2月4日,《红星报》第8期第四版的“铁锤”栏目,刊登了古柏的《扫除扩大红军的障碍》一文,反对“压迫群众当红军的办法”,其中提到:“红军第三军团第三师九团二连,派了一个副连长到西江村杉树排招兵,据说那副连长曾和当地政府主席廖志仁约定,说招到了四五十名兵,廖志仁就可以到红军里当一个排长。于是廖志仁就在那个副连长的纵容之下,努力做起‘扩大红军’的工作,到处迫人当红军,迫不去就用捉的办法,捉不到人,就把人的屋子封起来。”1932年2月19日,《红星报》第9期第四版,更是开辟了“坚决纠正扩大红军工作中的错误”栏目,并刊登《扩大红军运动中的怪闻》一文。1932年3月11日第11期第四版在“扩大红军”栏目刊登《中央苏区扩大红军的现状及其前途》和张爱萍的《这不是“抢兵”吗?!》,这两篇文章都属于批评性稿件。第21期(1933年12月23日)头版,刊登了稿件《长胜县长胜区?摇扩大红军的怪现象》(作者:文韬),揭露批评了长胜县长胜区“扩红”中的6种不良现象。(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江西苏区新闻事业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苏区重点报刊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注 释:
①李颜志:《解秘:长征路上红军各部队“扩红”运动的成果》,《解放军报》,2006年10月10日。
②原文如此。
③苏区之外的红军活动区域。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