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视主题报道的形象化表达

2011-12-29时汉枫

新闻爱好者 2011年8期

  主题报道是当下电视主流媒体经常采用的一种报道成就、宣传典型、传播理念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熟练掌握并成功运用这种报道方式,对于媒体和记者提升参与重大活动、纪念日等战役性报道整体新闻宣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报道实践中,做好主题报道除了要在策划和选题上下工夫,在具体的报道方式上如何实现主题的形象化表达至关重要。
  电视主题报道重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理论的出台和落实,而党和政府所取得的阶段性的成就、经验等也是其经常选择报道的内容。从性质上讲,电视主题报道属于综合性报道的范畴。与动态新闻的一事一报相比,主题报道无论是新闻性、时效性还是吸引力等方面都先天不足。而其综合性特点,又使其极易陷入堆材料和简单说教的怪圈。所谓形象化表达,就是以具体、生动、可感的事实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主题。从笔者多年来参与报道的经验看,要做主题报道的形象性表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主题报道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形态,其应用的范围主要在于主旋律的宣传,毫无疑问,主题报道的主题一般来说是比较鲜明的。但观众在收看节目的时候并不满足于你告诉他是什么样的结果和现象,他还想知道怎么样、为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将节目要报道的内容置于典型的事件、典型的人物、典型的现场中来报道,增加报道的形象化,方便观众收看理解。
  主题报道的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的时候相当难,需要记者精心策划,用心采访,悉心拍摄。如报道国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力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这样一条主题新闻,简单的报道方式是用一组土地流转总量上升和规模化种植、养殖发展状况的数据,贴上农业生产画面,虽然也达到了传达信息的目的,但是显然是比较枯燥的。如果将这一主题事件化,通过一个动态的事件有过程、有人物故事的途径来表现,立刻就会产生不一样的传播效果。
  2010年12月11日和12月12日,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中的“关注土地流转”,就是以记者调查的方式,将河南土地流转发展状况和初步成就用形象化展示的方式进行的报道。在题为《看好前景土地流转加速》的上集报道中,记者首先以见闻的方式,报道了河南省固始县黎集乡卧龙村正在签订流转协议这一事件,通过事件现场、当事人的采访,村里土地整村流转、农民和土地承包大户积极参与流转的迫切心情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然后,记者又将调查点转向豫北另一农业大县博爱,引导观众通过农业副县长的口述,了解那里的变化;最后,再补充上2005年到2010年五年间河南土地流转的增长数据。通过这样的处理,本来很抽象的主题得到了立体化的体现。题为《土地流转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管理水平》的下集则主要采取故事化表达手法,用两个故事(博爱县种粮大户孙永利承包土地,科学布局种植结构,增加了收入,转而又投入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新加入土地流转的固始县宏达种植合作社精心制订发展规划)向观众形象地展示了土地流转已经并必将大大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管理水平提高这一抽象主题。以上形象化表达的结果是:有效避免了内容表达上的平铺直叙,收到了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效果。
  展现细节,以一当十。在主题报道中,“点”“面”结合是常用的手法。“面”是对总体情况的概述,体现了一定的主题思想,而“点”是为解读、分析“面”服务的,往往需要具体的事实、典型的细节来表达。对平面媒来说,主题报道的细节需要浓墨重彩地用举例或描写方法才能达到报道目的。而对于视听兼备的电视而言,如何表达?如果仅仅采用画面配解说的方式,像平面媒体一样把事实叙述出来,受篇幅所限,往往难以表达清楚,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不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优势。此时,如果记者来到某一个典型现场,展示与要表达的观点相关的细节或具体事物,引领并让观众自己来看、自己来感受,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主题表达上会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2009年4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粮食增产千亿路——河南:增产300亿斤的科技支撑》。节目在讲到河南通过育种技术促进粮食增产时,有一段解说是这样的:
  河南在粮食增产的基础环节——种子这一项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高达99%。在信阳息县,新品种矮抗58的种植面积三年增长了300%。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品种呢?记者在麦田中向观众进行了展示。
  记者:“现在您看到的这个小麦就是矮抗58,它跟旁边的这个普通小麦相比,显得明显要低,专家介绍说,这样的小麦有利于抗倒伏。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矮抗58小麦的麦秆比普通小麦的麦秆也要强壮得多,这是增产的重要基础。”
  同期声:河南省息县农业局局长卢保荣
  “这个小麦在我们这个地方,(普通小麦)亩产(比矮抗58)相差120斤左右。”
  短短不足20秒钟,就把矮抗58这个小麦新品种之所以种植面积增长这么快的原因以及河南育种工作对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作用进行了形象化表达,让人过目难忘。再如2010年12月23日河南卫视《河南新闻联播》节目《河南煤化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350亿有望进入世界企业500强》。为让节目中报道的中原大化公司良好的生产经营形势具体化,记者在节目一开始指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图,向观众重点展示了“今年以来,中原大化的尿素、甲醇等主要产品日产量不断创出新高”这一细节,大大增强了节目事实的可信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扬长避短,视听元素运用最大化。电视与平面媒体相比,之所以能成为第一媒体,原因在于在诸多传播优点中,视觉和听觉两个技术元素给观众带来的独特享受功不可没。相对于动态、简短、新闻性较强的短消息,在节目的吸引力上,主题报道可谓“先天不足”。而要增加吸引力,增强内容报道形象化,主题报道就要更加注重扬长避短,在节目采访制作中实现视听元素运用的最大化。
  例如2007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条报道《河南王公庄村:画虎画出小康路》。下面是节目的一段内容:
  解说: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