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部分区县报的样本分析
2011-12-29田波澜
新闻爱好者 2011年8期
摘要:本文以上海部分区县报作为分析样本,重点考察了《嘉定报·月末版》,归纳了这些报纸的概况与特质,再评述其优劣之处,为中国类似报纸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区县报 版式 表达空间
在当代中国的报刊舞台上,角色暧昧、处境微妙的区县报是一支隐蔽的媒体力量,由于其直接与负责社区管理的居委会等基层政权发生对接,并深入到社区核心人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报纸对塑造城市居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有着日常、持久而密切的影响。综观新闻学术界的各类期刊和著作,对于这种类型的“小报”的构成、属性、版面结构与办报得失,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讨论。笔者不揣浅陋,主要以上海《杨浦时报》、《卢湾报》、《徐汇报》、《嘉定报》和《嘉定报·月末版》为调查对象,侧重对这些报刊文本呈现的内涵进行分析,以概括这些运作多年的区县报的特点,重点分析成功运作的《嘉定报·月末版》,以借鉴其办刊经验。
上海区县报的抽样分析
上海19个区县都办有定期出版的报纸,隶属于各个区县的机关党委,以传播政治新闻、推进现代城市理念、塑造社区认同等为目的。笔者以《杨浦时报》等报刊先做简要分析。
《杨浦时报》每周二出版,4开8版,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另刊发增刊、特刊。以2010年为例,7月13日至8月17日期间出版的6期《杨浦时报》,主要设置有“一版要闻”、“要闻·综合”、“城事·三区”、“民生·社会”、“焦点·图说”、“天下·神州”、“特刊·时报创刊1000期”、“庆祝杨浦时报创刊1000期专版”、“五角场·文苑”、“专题·城市管理”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该报办报思路明确,定位于“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提出“关注发展,服务民生”的编辑理念,并注重自身宣传,报头上方的广告语“了解知识杨浦的第一窗口”非常醒目。
该报有明确的受众意识,注重与读者联动,如“城事·三区”的“自摄自话”栏目就给读者参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上海区县报中率先建立了新闻热线、数字报刊、短信互动平台。
上海另一区县报《卢湾报》每周五出版,4开报纸,有时8个版,有时4个版,常设的版面有要闻和综合新闻,选设的版面有科教卫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和“发现卢湾”,还有单位部门专版、增刊。《卢湾报》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版面设置最不固定,而且党政机关报色彩也最为显著,其新闻报道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
隶属徐汇区的《徐汇报》每周一出版,4开12版。在2010年8月2日至8月16日期间刊出的3期《徐汇报》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桂花苑、桃李苑、世博风景线、徐汇视角和百姓生活,还有一些单位部门专刊、专版。百姓生活板块由3个版组成,绿底白字的报头亮丽打眼,而草绿色又给人以温馨暖和之感。
上海郊区的《嘉定报》每周一出版,4开8版,主要设置有要闻、综合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新闻聚焦、情感驿站、以案说法和疁城故事,该报版面分工合理,结构清晰,编排上图文并茂,注重视觉效果。
在笔者分析的这些区县报中,以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而言,《杨浦时报》和《嘉定报》最突出,这两家报纸在版面结构、栏目设置、题材选择、报道视角、专题策划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有都市报气味,是比较成熟的区县报。
这些区县报均为所属区域的区委机关报,服务于各自所属的特定区域,是地方政府传达政策、了解民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大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区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既以政经新闻为主,也注重以实用新闻、民生新闻来为百姓生活提供具体的资讯服务,能相对满足所在区域居民的信息需求。
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与自身的局限,它们也呈现出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政治色彩浓郁,以宣传党政信息为主要功能,可读性不强。尤其是《卢湾报》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几乎绝大部分报道都紧扣世博会做文章,虽然视觉冲击和信息量大,但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二、大部分区县报呈现出一种半成熟状态,介于成熟的报刊与企业报刊、高校校报等之间的中间形态,版式、版面结构、标题制作、图片配置等给人的感觉比较模式化,也显得呆板,不够生动,缺乏一种视觉和信息上的冲击力。
三、一部分区县报的头版配置有本报评论员文章或者短评,但大部分没有。作为区县报,而且大部分是周报,头版适时配置一些精要而信息丰富的评论很有必要,它既可以是一种政策信息的深度解读,也可以是对于城市社区发展、文化调适、功能定位等各方面的阐述。
四、综观这些区县报,会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报刊都侧重传播的自上而下,而相对比较忽视传播链条的自下而上,这就造成了传播链条的失衡状态,政策信息的扩散自然重要,对公民意识的训导也有必要,但是来自民意对于权力机构的某些缺陷的批评和监督也同样重要,来自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发展的个人设想也同样值得尊重,区县报理应搭建这样一个塑造认同感的平台。
区县报如何拓展表达空间:以《嘉定报·月末版》为例的分析
《嘉定报》除每周一刊4开8版外,每月还增出4开8版月末版。
《嘉定报·月末版》由新闻、生活和文化三大板块构成,新闻板块包括头版、视点版(第2、3版)和人物版(第8版),纵深挖掘嘉定每月重大新闻事件、热门话题和新闻人物;生活版(第4、5版)侧重提供主题式生活资讯和生活故事;文化版(第6、7版)注重挖掘嘉定人文历史。
《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重视导读功能,整个头版即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专栏组成,在笔者分析的区县报中,该报是最重视导读的,导读栏居于通栏横排的报头下方的左侧,一栏到底,通过图片、标题、内容摘要三者的结合对“生活”、“文化”和“人物”的内容进行展示。报头下方居于导读栏右侧的即是海报式导读,横排的四栏大标题下是一幅占三分之二个版面的大图片,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时注明“全文详见二三版”(视点版)。海报式导读下面是评论专栏“嘉言堂”。这样,头版既具有了“视窗”的功用,将报纸的所有版面统摄起来,向读者展示了整个报纸的内容,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表达了态度和观点,很好地实现了导向功能。
视点版,由第2版和第3版通版编排而成,每期都是就重大事件或重要话题纵深挖掘的专题报道,比如世博专题,与其他区县报泛泛而论的世博会报道不同,《嘉定报·月末版》是立足嘉定探访世博园,寻找世博园区内的嘉定元素,这样的专题凸显《嘉定报·月末版》作为区域报纸的差异性与必读性。
生活版,由第4版和第5版通版编排,该板块是为弥补《嘉定报》缺乏实用的生活内容而设置的。生活版主要由“指南针”、“读政策”、“达人荐”、“回音壁”和“酷地带”等栏目构成,既有时尚生活资讯,也有对政策的解读,还给读者与政府部门沟通搭建了平台(“回音壁”)。生活版每期的内容也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如2月22日的“80后”、6月28日的“慢生活”等。这种主题式生活内容的策划组织,既避免了信息的罗列堆砌,又强调了整体感,提高了传播效果。版面编排上,生活版与视点版保持了一致。
文化版,由第6版和第7版通版编排,也是围绕某一主题策划的专题报道,文化版注重传播介绍嘉定的文化历史,也关注嘉定当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生态。版面编排上,都在文前加编者按,也都既强调视觉冲击力,又强调整体的统一,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而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保持一致,以强化稿件的内在关联,加强专题的整体感,突出主题。
人物版,聚焦有故事的嘉定人,《嘉定报·月末版》2010年报道过的新闻人物有劳模、经营者、科普达人、奉献者等。人物版也是围绕某一主题来组织人物报道,如6月28日的“蜘蛛侠”与郭耀华“玩”的都是文化。人物版的版面编排也和前面其他板块的版面编排保持了一致,使用通栏大标题,加编者按,单篇稿件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也都一致,既强调整体感,又彰显了主题。
就笔者对于手头拥有的2010年已经出版的《嘉定报·月末版》的深度阅读,我认为该报月末版具有以下特点:
主打深度和独家。月末版在信息的抢点上没有任何优势,因此一定要在新闻的深度和独家方面多做文章。《嘉定报·月末版》的每个板块都是通版编排的专题策划,致力于将聚焦的选题做深做足做透。所有的报道都是记者编辑自己采写,强调独家和原创。还通过在头版设置评论专栏、给每个专题加编者按,既深化报道的思想内涵,实现导向功能,也以发出这种意见性信息,来彰显自己的原创和独家。
注重专题策划。《嘉定报·月末版》的专题策划采用故事化写法,模块化处理,讲究人物的故事、细节,每篇稿件既单独成篇,又服从于专题整体,都用编者按来揭示报道的意义,既帮助和吸引读者阅读,又彰显了主题,加强了整体感。形式上,都以大标题和大图片形成视觉中心,单篇稿件都采用统一的编排方式,都以基本栏排列,使用相同的题文格式和字体字号,减少变化,突出整体,以加强稿件间的内在关联,强化专题的整体感。而所有板块的专题策划,在风格和形式上也都保持这种一致,既塑造了完整统一的报纸形象和风格,也凸显了它的整体独特性。它的专题策划还注重专题的集中性与发散性,如1月25日那期的人物版《十年幸福点滴事》就与该期的视点版《零零年代的精彩嘉定》相呼应。
注重视觉传达。海报式导读的大图片和每个专题的大幅图片都色彩明快,生动抢眼,印刷质量好,打造强势视觉吸引力。采用通版编排,充分利用版面空间,使用大标题、大图片,专题更有气势。运用“减法”原则,尽量减少版面的变化,如单篇稿件都以基本栏排列,标题都为横排单行盖文题,字体字号都保持一致,这样既突出了专题的整体,也使得字体字号不同的大标题和大图片组成的视觉中心更具强势。整个版面既清新简约,又鲜活醒目。
简明通透的现代模块编排方式。《嘉定报·月末版》的头版是静态模块式版面,每期都是由报头、导读栏、海报式导读和“嘉言堂”构成,采用静态设计,在专栏版位和形式、稿件题文格式、标题字体字号和色彩的使用等方面都没有变化,形成了四个固定的模块,组成头版结构框架。这种版式既方便编辑排版、撤换稿件,又形成了稳定统一的风格,强化加深了读者记忆,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读者群。其他板块的设计,也不追求变化,在横向的空间上保持大体相同,在纵向的时间上也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和形式。
当然,《嘉定报·月末版》由于创刊时间较短、报纸规模相对较小、报纸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提升的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每期视点版的新闻报道,虽然集纳成通版编排的专题报道,但是有些稿件缺乏内在的关联,甚至有些专题有“形聚神散”的缺陷;其次,月末版对于经营人物的报道,侧重于讲述其人生故事和创业生涯,但有些文章分寸把握得不是太好,容易给读者一种新闻软文的印象;最后,综观整个报纸,或许因为采编团队的规模所限,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来看,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报道的叙述、视角等还缺乏读者本位意识,故事不生动,宏大叙事,缺乏细节,新闻写作模式化,很难抓住读者的眼球。
就全国各大城市的区县报现状而言,上海区县报相对比较成型,出版也相对稳定持续,而上海区县报的内部也存在层次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本文试图抛砖引玉,将上海区县报的概况做一个整体性的分析评估,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供区县报的采编人员借鉴之用。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