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两会”报道的话语分析
2011-12-29徐素萍
新闻爱好者 2011年20期
摘要: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积极性话语分析 “两会”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发展而来。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发表了Linguistic Criticism和Notes on Critical Linguistics系统介绍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英国语言学家Fairclough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描写语言的概念功能。Van Dijk(1998)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和话语结构的社会认知界面。虽然批评性话语分析者把“批评”解释为“评论”和“评价”等中性概念,但事实上他们对社会矛盾多采用解构性的分析。针对这一现象,Martin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的概念。积极话语分析的重点是协调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力图建立一个能与批评话语分析互补的“积极话语分析”体系。
本文用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模式(描写、说明、解释)为主要框架,对两篇报道进行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面的分析,同时结合Martin的评价理论对词汇进行介入及态度分析。
文本层面分析
分类系统。语篇的分类系统主要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体现为词的选择。词的语体色彩、词性等方面蕴涵说话者及其所属阶层的意识形态。
词语的语体色彩:《人民日报》报道中有18个明显带有书面色彩的词语:“齐聚、见证、共襄、盛宴、聚焦、蓝图设计者、风暴、视角、背负、远途、一抹抹、履职、相左、欣然、事无巨细、披星戴月、不甚相熟、闪耀”,约占全文词语数(约250个)的7.2%。文章呈现出庄重的书面语色彩。《纽约时报》的报道中有11个明显带有书面色彩的词语:“quasi(类似的)、remarkably(显著地)、legislatures(立法机关)、high-gloss(高光)、impenetrable(无法透视的)、kin(亲属)、ceremonial(礼仪的)、glistening(闪光的)、flair(魅力)、wry(啼笑皆非的)、parliamentary(议会的)”,占全文词语总数(268)的4.1%。说明《纽约时报》的记者不像中国记者那样把“两会”看得很正式。
词性分析:《人民日报》采用大量的动词,如“齐聚、共襄、聚焦、共掀、见证、搁下、修改、整理、履职、戴、讨论、表达、接纳、探讨、递、成长、提醒”等,集中表现“两会”代表及记者工作的繁忙及认真,而《纽约时报》中涉及代表动态的记录只有“arrived(到达)、posed(摆姿势)、took snapshots(拍照)、took notes(记笔记)、snoozing(打盹)、reunite(重逢)”,真正与工作有关的只有“took notes”,这一点表明中国记者关心会议中代表的交流和付出,而美国记者关心会议花絮。
称呼系统:《人民日报》对代表的称呼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国家蓝图设计者、委员、他、女委员们、新时代女性、委员们、这些精英人物”,对代表们采用的是褒义与中性的称呼,一共提到九次,这说明《人民日报》的报道对象主体是“两会”代表。《纽约时报》一共只提到四次代表,两次用delegates(代表),另外两次用one、many,均是中性,没有突出代表们。
情态系统
在Fairclough的话语分析中,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的可能性的判断,是语言表达人际功能的主要成分,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
在《人民日报》中表现情态的部分主要体现于动词“难忘”,名词“见证”,副词“都”“会”“仍然”“还将”,表明了记者对“两会”的肯定性评价,表明中国记者与代表的社会距离较近。而《纽约时报》中表现情态的部分主要体现于副词“remarkably(显著的)”“quite(相当)”“particularly(尤其)”“first(首先)”,强调了会场的表演性、安全性,“onlylike(有点像)”强调了会议的神秘性。文章末尾又用动词“seem(似乎)”“guess(猜想)”,来指出其观点的不确定,表明美国记者对“两会”的距离感,只想对会议报道承担部分责任。
话语实践层面
在话语实践层面,我们对两个文本消息来源、转述形式进行分析,联系语篇与语篇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语篇的生成过程。
消息来源。《人民日报》的记者是“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网记者”,一心“想做网民关注两会的眼睛、耳朵和心”,直接对会议场内场外作报道,有很强的主体性。而《纽约时报》的报道来自记者Macdonald,采访摄影记者Fukada做的报道,信息来源是Fukada拍摄的一组15张照片,照片内容突出会场严谨的气氛、色彩的鲜明。Fukada仿佛是看戏的观众,表现出一种陌生的感觉以及想进一步了解的愿望。
转述形式。转述是新闻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感,显示报道的客观性,同时也可以使得读者确信报道未掺杂个人的观点。Fairclough认为转述引语表面上是一些语法和语义上的技术特征,而这些特征再现了某些社会决定因素及其作用。《人民日报》无转述部分,所记的均是记者所见所感。《纽约时报》有直接引语两处,间接引语三处,均来自摄影师对其所拍的“两会”场景及人物的评价。《纽约时报》用的转述动词为“said(说)”、“found(发现)”、“notice(注意)”、“caught(当场看见)”,指出文章是记者依据Fukada亲眼目睹的会议现场而写就的。
评价理论层面
Martin的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包括三大系统:介入(engagement)、态度(attitude)和级差(graduation),其中介入、态度是对批评话语分析中“消息来源”、“情态”的深化,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做介入及态度分析。
语篇的介入分析。语言使用者利用介入手段调节其对所说或所写内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介入分为自言与借言,自言部分包含disclaim(否认)、proclaim(宣布),借言部分包含entertain(引用与自己相似的观点,有一点不确定)、attribute(引用外部客观的观点)。我们发现《人民日报》报道使用的介入手段属于自言方式中的宣布型,是一种内心独白,对阅读对象也只有一处提及,“做网民关注两会的眼睛、耳朵和心”,文章多次用“难忘”,多次用“见证”,言之凿凿,表示一种对“两会”的认同的态度,不容读者怀疑。而《纽约时报》的介入手段主要为entertain(引用相同观点),主要是记者和摄影师Fukada的谈话,二人观点一致,另外色彩鲜明的图片充当了外部客观的证明,而Fukada的谈话中有两个“声音”,一个是强调“两会”的形式化特征,仿佛把“两会”说成是一个上层人士的聚会,充满正式性、神秘性与戏剧性的复杂气氛;而另一个声音是说她认为所有的政治活动都一样。我们发现美国记者对政治的态度比较中立,他们的报道很注意给读者以想象,留下对话的空间。
语篇的态度系统分析。态度系统又分为三个子系统:判断(judgement)、情感(affect)和鉴赏(appreciation)系统,其中判断主要集中于行为方式、道德伦理方面,情感集中于情绪表达、对行动的反馈,鉴赏集中于审美、复杂程度、价值方面。
情感系统:《人民日报》报道的情感基调体现为积极的情感。标题用三个褒义词概括“两会”的意义:“光荣、友谊、梦想”。用“认真、鲜亮、自信干练、骄傲、欣然、披星戴月、事无巨细”等褒义词描绘“两会”代表及记者、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用抒情的笔调赞颂了会场的互动情况:“难忘数个小组讨论会现场,委员们意见相左时突然高起来的声音,表示赞同时又欣然响起来的掌声。”
《纽约时报》的情感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感:好奇加紧张。属于情感系统中的不安全感(insecurity)、不满意感(dissatisfaction)。《纽约时报》的所有图片中只有代表拍照片时是笑的,别的都是很严肃的表情,而“high level of security(高度的安全感)、sensitive(敏感)”等词加重了文章的紧张感,“theatrica(戏剧的)、mysterious(神秘的)、lengthy(长)”等词表明记者的不满意感,报道中Fukada说“I feel like I’m only seeing like a part of it”(我好像只看到会场的一部分),表明她想多看到一些。
判断系统:《人民日报》正文部分用了“政治盛宴”、“舆论风暴”两个词来概括“两会”涉及面之广,用判断句“女委员们自信干练的形象,是新时代女性的光荣见证”展现一种肯定女委员的态度。
《纽约时报》相对而言对会议没有明确的判断,用“But I guess that’s how it is in all politics(但是我猜想所有的政治会议都是这样吧)”结束全文。
鉴赏系统:《人民日报》报道由于记者极强的参与意识,没有对会议作旁观的审美、复杂程度等鉴赏,而《纽约时报》中突出了一个“看”字,“theatrical(戏剧的)、ceremonial(礼仪的)、mysterious(神秘的)、dramatic(戏剧的)”,这些词汇和图片一起强调会议表面的神秘性及戏剧性,表现出极强的鉴赏意味。文章强调会场外围准备工作的紧张、神秘,多次展现代表们正式的服装。
社会实践层面
中美关系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进入一个微妙的时期,美国媒体在妖魔化中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之外出现了一些松动,他们开始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人也在迫切地寻求世界认同、理解,在中国商务部的“made in China”中国产品宣传片后,又在纽约播放中国国家形象片展现中国的“软实力”,中国还放宽了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想借助国际媒体来客观报道中国的国内形势。
在这样的媒体寻求对话的语境中,我们看到《人民日报》用“手记”的形式强调代表们认真准备、认真讨论、努力解决问题,想以个人亲身经历破除人们对会议形式化的误解。而《纽约时报》的报道是略带好奇地记录让他们不解的中国“两会”的气氛:正式性和戏剧性的统一,更看重会场的情趣性,二者刚好可以互补。
当今世界格局多元,迫切需要对话和沟通,这给国际传播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读者解读新闻提出了挑战。我们一方面要提高批评性语篇阅读的能力,清醒地看到有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的关键问题上操纵语言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外国记者看问题的角度、传播技巧和我们不同的地方。对国内的媒体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增强凝聚力的作用,也要看到其传播技巧有待改进的部分。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从宣传向传播的转变,实现中西媒体间的相互沟通,消除误解,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朱瑶:《记者手记:13天,见证光荣、友谊与梦想》,http://www.people.com.cn,2011年3月13日23:40。
2.Kerri Macdonald Tension and Theater at China’s Congress,《纽约时报》,March14,2011,5:00am,http://www.nytimes.com.
3.徐有志:《重视语篇的批评性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5页。
4.Fairclough,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5.Van Dijk opinions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In Allan Bell and Peter Carrett,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Oxford Blackwell,1998年版,21~63页。
6.MARTIN J R.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Solidarity and Change.Revista Canariade Estudios Ingleses,2004.
7.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8.陈晓冬:《对外传播中的“术”与“爱”》,《国际公关》,2010(6)。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