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第
2011-12-29本刊编辑部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1年1期
策划人小语
你是否有这样的心理:
总是不敢对没有发生的事抱太大期望,反而要拼命往坏处想,认为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开会或者上课时,喜欢选择边上的座位,怕自己万一要出去上厕所会影响别人;
不敢开口麻烦别人,但当自己帮助别人时却觉得理所当然,甚至会忐忑:我的帮助是对方想要的吗?
追求公平,很喜欢明里暗里的竞争,心里总在想:一定不能做得比别人差,也绝不能吃亏……
如果有,那么我猜测,你在家很可能是排行第二。这个排行位置不仅仅是种身份,还隐含着一种必然的人生轨迹。
“排行第二”的人
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群
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一个人的出生顺序对于他的性格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排行第二的人(包括其他中间出生的孩子)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群。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一旦最小的孩子变成中间的孩子,他们从学校毕业的机会就减少25%。
一个人的童年会给他成年以后的生活定下基调。老二从一出生就要跟别人分享父母,而且父母照顾他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像对第一个孩子那样周到;当下一个孩子出生后,他又被剥夺了作为一个孩子存在的方式,父母会迫切地希望他赶快成为大人。他两头的好处都没有占到,没有存在感、价值感和安全感。因此,他们最大的困扰就是寻找自己是谁;他们所有的愿望就是别人的期待:我必须活成那样才是被允许、被接受的。这种童年的模式会被他们延续到成年,甚至成为宿命。
老二的阴暗面是嫉妒和竞争,他们很少从表面上跟人竞争,但心里每时每刻都在干这事儿。他们的痛苦就在于,争过了却依然得不到,只好表现出隐忍、习惯讨好他人,并且不再表达爱的需要。比如生病了,他不会让你照顾,其实心里特别想被人照顾。他把愿望都揣在怀里,别人怎么会知道?于是,没有得到回应的老二们,又再次深深失望。对他们来说,向别人索取是很难开口的事,因为小时候要过了,但是要不来。他们便相信:即使我要了也没用,于是不再去要;或者说,只有我先讨好别人,才可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渐渐地,这种想法就变成了生活的信念,也成了亲密关系的障碍。
被诅咒的出身
和男孩相比,排行第二的女孩更为悲剧。在中国,她们的故事里融入了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重男轻女(除非老大已经是男孩)。一般家庭对第一个孩子没有太多的性别期待,但是对第二个孩子的性别期待非常强烈—尤其头胎生的是女儿。如果孩子不是父母所期待的性别,那么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她其实没有犯任何错,但她就是错的: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个错误,这种感觉特别让人伤心。电视剧《金婚》中,大女儿燕妮备受宠爱,小儿子大宝更是人如其名,但是二女儿南方被送走,三女儿多多被忽视,甚至连名字都代表着她们在父母心中的地位:远在南方和多余的女儿。
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是错的,这对她是多么大的打击。当你去体会孩子的那种感受时,眼泪都能掉下来。我们去面对被贴了错误标签的痛苦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干脆做一个坏蛋,二是拼命证明我不是坏蛋。因此,老二们的人生词汇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强势、对抗、放纵;一派是隐忍、讨好、超越。但不管是哪一派,她们的人生都很悲哀,因为她们把大部分的能量都用在内心冲突了,她们过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是他人期待的人生。
这样看来,出生排行第二的女性,人生确实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这段时间风头最劲的女星大S。虽然和“富二代”汪小菲闪电结婚,但有前几段坎坷情路做铺垫,网友普遍看衰她的婚姻:因为她过于强势,且性情古怪。或许出生位置可以解释大S的女王心态。因为得不到关注,所以要拼命用强硬的方式获取地位。大S曾很不屑地说:“别叫我公主,叫我女王。”听起来很嚣张,其实有些可怜:因为从来没当过公主,只好选择当女王。
这都不算最惨的。很多老二最后只活成了仆人,一辈子在他人的目光下生活。但这是否都是出身的错?只能说,童年的影响绝对是重要的,我们很多人都走不出童年。但是一个人将来的幸福程度如何,取决于人生的因缘和自我的成长。
身为老二,也要拿出老大的范儿
整个童年,我似乎都游离在家庭之外。那个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很严格,超生的我一直没有落户口,也就是传说中的“黑户”。直到上学前,父母才匆匆把我的户口落在姨妈家,我也只好随了姨夫的姓。偶尔有爱逗小孩的亲戚来,总要问我:“你姓吴的孩子怎么在老李家呀?”
我是个多余的人,打记事儿起我就知道。姐姐是整个家族的第一个孩子,备受宠爱;弟弟是父母心心念念盼来的男丁,像宝贝一样被呵护;而我却什么都不是,可有可无。偏偏我不甘心,事事都要争,他俩有的我也要有。当这种想法过于强烈的时候,我已经不在意争取的方式。家里因为我的存在争吵不断,我也被认定是个“刺儿头”。
有一年过年,妈妈给孩子们买新衣裳。我姐姐的是一件40块钱的红夹克,穿上去很帅气,而我的就普通多了。后来我听到妈妈跟别人炫耀,说她花15块钱的低价买了这件衣服,唯一不足的是衣服属于残次品,一只袖子长,一只袖子短。简直无法形容当时我有多愤怒。我立刻脱了新衣服到妈妈面前控诉:“你们偏心眼儿,给我的都是不好的。你们就是看不上我,那我就不在这个家了……”
父母后来也意识到他们无意中的偏心,于是开始注重物质上的公平。可是我当时很不屑:我不争,你们能这样对待我吗?现在所谓的公平,不过是表面上的罢了。其实,我那时寻求的是他们能够像对待其他儿女那样很亲昵地对待我。
我激烈的公平要求刺激了身边的人,不知从何时起,我变成了家里的焦点,所有人都以我为中心,放纵我、娇惯我,仿佛是在弥补我曾经缺失的关注。每年春节回家,早上基本上都是姐姐帮厨做饭,弟弟和爸爸打扫房间,我则可以睡到中午。我的生活里有任何风吹草动,姐姐和弟弟都会马上给我关怀。每次我过生日,他们一定要集体给我打电话,表示对我的重视。对于这一切,我心安理得地接受,因为我认为那是他们亏欠我的,谁让他们当初分配不均了。工作后,我要是给家里钱,一定要求弟弟给双倍。我还对我妈说:“我不要你的钱,但你也不许给我弟买房子。”
随着家人对我的补偿越来越多,我以为童年的阴影终将过去。殊不知,那些经历、感受就像身体上的伤疤,你长它也跟着你长。有了爱人之后,我越发感受到童年和家人的相处模式在延续。他和我越亲密,我就越要跟他争,孜孜不倦地追求公平。那天,我拿出一个新手机跟同事显摆,有人问我好好的干吗换手机?我说,因为我老公的手机是两千多的,所以我也要买一个。大家都觉得我的想法不可思议,但我却觉得很正常。他有的东西我也要有,并且我的只能比他的更好、更高级。他花400块钱买了一双鞋,那我得买500块钱的;以前分居两地时,他一定要先看我一次,我才去看他;结婚后做家务,我在洗碗的话,他必须拖地、擦桌子,绝对不能闲着。我们的关系中,我希望我做决定,他都听我的。如果没做到这点,我会很不舒服,会想方设法达成我的目标。这一切算是病态吗?我不知道。
专家的话
老二由于从小受到忽视,所以竞争、嫉妒以及要求公平的心理特别强烈。这个故事中的“争公平”,有种很悲哀的色彩:她的生命全部用来跟人做比较了。她所有的欲望都是条件反射性的东西:因为你有,所以我要有。在这中间缺乏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是很可怜的。她的生命必须要有参考点,否则就会落入虚空中,这是多么痛苦的人生。
公平对于她而言,与其说是内心平衡,不如说是把保护伞,是可以利用的工具。“我喜欢这双鞋,所以你得给我买”,这话是没有用的;“我要买这双鞋,因为你有了,否则不公平”,这话才有用—因为小时候她就是用这种方式获取父母的关注。其实,她本质的愿望是:我不用争,你也会对我好;我不要求公平时,你也会爱我、也会对我付出。她想要的是别人直接把爱意给她,就像她对父母,不过是希望他们能像爱别的孩子那样爱她。
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建议让她走出这种模式,因为她需要在这种模式中找到安全感。但可以试着问自己:如果老公不买400块钱的鞋,我就不可以买500块钱的鞋吗?如果没有一个人做比较的话,我会怎么设计自己的人生?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老二:命定的悲剧?
身为老二的痛苦,我从小就知道了。大家都喜欢姐姐,因为她是第一个孩子;大家也喜欢弟弟,因为他是个男孩。只有我,在父母眼里是多余的。我爸从来没抱过我,基本上很少跟我说话。好在爷爷奶奶对我很好,我常常在夜里想他们,有时想着想着就会哭。这时,姐姐一定会去告状,然后我爸就很凶地对我说:“哭什么哭?我们虐待你了吗?是没给你吃还是没给你穿?”从那以后,我就知道我应该压抑自己,不能让别人看出我的情绪。
小时候,我姐姐和弟弟会联合起来欺负我,其实我妈知道这些事,但她从来不管。在我妈眼里,我姐什么都是好的,是最漂亮的。有一次她带我去买衣服,卖衣服的人说:“你家孩子的身材真好。”我妈撇撇嘴,说:“她姐姐的身材才好呢!”至于我弟弟,我干脆不敢惹他。上小学时,我们都喜欢给书包书皮。我弟弟不知道发什么神经,把我的书皮全部撕掉了。我到我妈那里告状,我妈看了看我,说:“就你多事!”她居然说是我多事!我当时的心情,真的是无法言说。打那之后,我再没有告状,我知道说也没用,换来的只会是她对我的厌恶。
我老是幻想我是父母抱来的,等有一天,我的亲生父母会把我接走。可惜,我真的是他们亲生的,一辈子都逃不掉。我只能战战兢兢地在这个家生活着,用心讨好每一个人。我拼命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优秀,让我爸有炫耀的资本;我抢着干活,让我妈可以稍微看到生了我其实也有好处。对我姐姐和弟弟,我也是拼命顺从他们的意,抢着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有一年寒假,我们有一堆衣服要洗。为了讨好他们,我说所有的衣服都由我来洗。等我把衣服洗好后,手已经冻得没有知觉了,连筷子都拿不住。但我心里是高兴的,是真的高兴,我觉得我把他们都伺候好了,他们就会对我好,就不会排斥我。
想来,我的生活就只有这么几个关键词:隐忍、讨好、努力,还有嫉妒。我不恨我姐和我弟,但我嫉妒他们,以至于到现在,我都嫉妒境遇比我好的人,然后拼命想超过他们。我非常努力,是3个孩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我知道,我唯有不断地超越、不断地表现,才有可能被别人喜欢,否则,没有谁会在意我。
对于父母,我现在只是心存一份义务,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我家里欠了一些债,因为姐姐已经嫁人了,我说这钱由我和弟弟还,一人一半。我妈马上说:“你要是有钱,多还一些也可以啊!”我无语,到现在了她还是这样。我拼命挣钱,觉得这样我爸妈会对我另眼相看。去年,我爸爸还了一笔钱,人家问他怎么有钱了,我爸说他自己挣了一些,孩子们给了一些。什么叫“孩子们”给了一些?那些钱都是我给的!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你看,他们永远不会承认我好,做再多都没用。这就是老二的命。
专家的话
这个老二的悲哀具有普遍意义,她把人生的全部都用来完成一件事:让父母承认错误。她一个劲儿地挣钱,再把钱给父母,向父母证明:你们当时疼的应该是我,你们爱的应该是我,我才是真正养你们的人,我才是真正对你们好的人。她永远把自己放在很委屈的孩子的状态,执著于父母“应该”的样子,所以才难以走出心灵的黑洞。
老二们是否需要修复和父母的关系?在内心意义上,需要,但在现实意义上很难。很多父母都很顽固,越老越坚信自己做的都是对的。老二们不妨去寻找一个给她爱、尊重和认可的人,再让这个人代替父母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这个时候,她的内心就充实了,才可能尝试原谅父母。
老二生的孩子也很痛苦
我妈姐妹三个,她排第二。打小我就听她叨叨过不知道多少次那些老二不受重视的事。我大姨长得漂亮,又是长女,姥姥姥爷喜欢得不行,取了个小名叫“宝宝”;我小姨生下来被奶妈抱走养,快6岁了才回来,姥姥姥爷给娶个小名叫“倩倩”,用谐音提醒自己别再亏欠了这个小闺女。唯有我妈,莫名其妙地没有小名。“就不重视我,单把我给忘了。”我妈被遗忘的不光是小名,还有生日。她在翻出户口本的时候,一定会指着生日栏念叨一遍:“你姥姥连她闺女哪天生的都忘了,报户口就随便填一个。不忘你大姨的也不忘你三姨的,就忘你妈的。你妈呀,是个连生辰八字都没有的人!”
我妈很要强,从小,姐妹三个被男孩子欺负了,都是她像个老母鸡似的冲上去打架。后来,住校、下乡、离婚、生病,不到实在撑不下去了,她绝不开口求人,她觉得这样会“显得她没用”。当然,她也是这么要求我的。4岁多,我生病住院。同房间的小朋友都是父母全天陪着,只有我妈白天上班,下班来看我一下,晚上到了睡觉时间就走。别的父母看我可怜,给我水果和零食吃,我妈却勒令我全部拒绝,她认为接受别人的食物“太没教养”。其他时候也是,摔破了腿不能哭,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要“靠自己的能耐让别人服你”。
我妈总说:“老二是最有本事的那个。”她从小就把我大姨当成帝国主义列强,天天要“赶英超美”。小学没上完她就连跳两级,和大两岁的大姨同届,并且门门功课第一。刚恢复高考的头一年,她成了全家唯一、也是全市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这成为她一生的骄傲。但这骄傲并没有让她在父母眼里变成最好的女儿,姥姥姥爷仍然认为我大姨最聪明最会来事儿,我小姨最会过日子,对我妈的评论,我听到最多的是姥姥经常挂在嘴边的“老二最倔”。
我妈的确倔,刀子嘴豆腐心。或许是从小觉得自己不受宠爱,她不会撒娇、不会哄人,得理不饶人还经常上纲上线。婚姻里,她讲理不讲情,一点儿小事就非要和我爸掰扯清楚,绝对不服输,两个人整天吵得你死我活。对我也是一样,在物质上她对我极尽满足。她从小穿我大姨的旧衣服,所以从不让我穿任何人的旧衣服;她小时候只能看我大姨看过的连环画,所以,我小时候想买多少书她都舍得钱买。但在她觉得对的事儿上,只要我不听她的,我就是“非要跟她对着干”、“眼里没有她这个妈”、“心里看不上她”……所有莫须有的罪名劈头盖脸地冲我砸来,我从来都无力招架。
我妈对我要求很严。我必须聪明、必须学习好,必须像她一样连跳两级还能名列前茅。她还喜欢比较,我不能比别的孩子差,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能比亲戚家的孩子差。只要我做得不好,她就会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轻蔑地问我:“为什么我做得到,你做不到?”这种自信心的摧毁感,至今像巨石投江一样埋在我心中。我能理解她要通过这种方式重建自信心和存在感,但本能的,我却要彻底反抗,变成一个叛逆的孩子。
现在,我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当然也不如她那些亲戚的孩子,但我过得很快乐。10多年过去,我妈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有时她也会憧憬:“你要是不学坏(她把我的反抗称作学坏),现在该多有出息啊,比他们都有出息!”我笑而不语。我知道她始终是一个内心缺乏爱的老二,并且,她没有学会怎么把爱传递给我。
专家的话
每个人看到孩子时,都会联想起自己作为孩子的很多经历,反应就是两个极端:一种是延续父母的教育方法,我爸怎么对我的,我就怎么对你;另一种是反过来,我爸对我特严,我就让你特自由。其实不过是把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放到孩子身上罢了。
这个妈妈把人生的模板复制到孩子身上。在她眼中,女儿是不存在的,而是另一个她。很多人的痛苦,就在于用现在的事情去解决过去的问题。但过去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想通过孩子来重建幼时的存在感和自信心,最大的可能就是让孩子在长大后,继续延续“老二”的命运。
人生的关键是反省,把生命的状态从家族遗传的锁链中砍断。我们要为童年的伤痛做哀悼,这不是说父母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感受到了伤害,要直面这种伤害,去写日记,去和关系亲密的人倾诉,都可以。我们不可能改变过去,我们能改变的就是将来。其实,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自己过得很幸福。
哪棵大树下没有鸟粪?
但鸟粪会让大树成长得更好
出生顺序带来的创伤,本质上还在于父母的陪伴质量,一个是时间,一个是陪伴时的情感状态。现实是,父母养一个孩子和养两个、3个孩子,精力和情感状态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父母是人,不是机器,爱也不能按照编好的程序来传递。而排行第二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天然地就会成为牺牲品。
我们要知道,父母都是普通人,他们心里有情绪和想法时,对待孩子的态度会不一样,这是正常的。但是,孩子无法理解成人的世界,只能去感受,然后再把这些感受刻在心里,划出一道道伤痕。这些伤痕会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中繁衍丛生。
很多人以为这世间的伤害,都有一个应该为之负责的人。不是的,很多伤痛就是没有人可以为之负责。排行老二的人只是没有那么幸运,可以经历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人生—就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不管排行第几,都可能经历创伤,但也同样能在创伤中获益。如同心理学家哈特曼说,人身上所有的创伤都是我们的能量。老二有一个很大的本事,就是特别会体察其他人的情绪、照顾他人的需要。悲剧的是,她们往往把这种能力变成了宿命,变成“我必须这样、我必须让周围人满意”。
哪棵大树下没有鸟粪?但鸟粪会让大树成长得更好。当有一天,老二们发现:我并不是应该去讨好、去自责、去揣测,只不过我从小习惯了如此,那么,她便可以走出童年阴影,打破被诅咒的宿命,更加努力地生活。此时,出身带来的创伤,就变成了幸福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