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家等
2011-12-29
人力资源 2011年2期
企业发展要提高自身免疫力
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我觉得提高企业免疫力是很重要的,抗生素有没有?有,第一是产品,第二是团队,第三是客户,如果把企业做好,我相信这三点是离不开的。在产品研发上,企业出问题上,你的业绩好不好?第一出在产品上,你的产品是不是吸引了你的客户,是不是让你的客户值得花这么多钱购买?所以产品是第一位的,应该下足精力和时间,包括投入,让你的产品极具个性和特色。第二是团队,有了好产品,没有好团队,那我想,这个好的产品也失去了它有形的价值,所以团队能让你良好的产品增值,是让一个企业提高免疫力最重要的因素。第三是客户,我们要尊重客户,甚至把客户比作上帝,但是真正能够对你的客户做到呵护关心的人并不是很多。(据新浪财经)
善于整合“资源”的企业家
赵本山是艺术家,也是企业家。作为艺术家,他具有艺术的灵感和天赋;作为企业家,他具有聚才之招、生财之道,特别善于整合资源。
整合“人力”资源。赵本山早就意识到仅凭自己一人之能,是很难将“东北二人转”文化产业发扬到一定的广度与高度的;与其孤军作战,何不将众多不乏优秀的民间二人转艺人纳入旗下。在赵本山的众多弟子中,多者不是拜“本山大叔”为师之后才学习二人转的,而是未加盟之前就在一定的“区域市场”小有名气了,如王小宝、王小利、刘小光、小沈阳、蔡维利、王小虎等,这些虎将拜入本山门下都为其增辉不少。当然我们更要佩服“本山大叔”的整合能力,一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地位,更让他及时发现并吸收了不少的优秀二人转年轻人才,像其高徒王小宝、王小利都曾荣获过此次大赛的金奖。不断地人才整合,使得众徒能团结在“本山大叔”周围,实质上是壮大了“本山传媒”的核心力量,这是赵本山将艺术产业化的强大基石。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挖掘优秀的艺术人才,壮大民间艺术的后备队伍,赵本山在2003年5月与辽宁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创办了“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设民间艺术、影视表演、导演和文学艺术4个专业。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本山艺术学院已成为东北地区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成为“本山传媒”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
整合“品牌”资源。要发展,光靠“赵本山”这个单一主品牌是不行的,所以“本山大叔”毫不吝惜地要推出自己的“子品牌”;他深知“只有品牌多了,本山传媒才能壮大”。把更多的“子品牌”整合在一起,是“本山大叔”最睿智的一面:从2005年让徒弟蔡维利、王小虎在春晚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的双双登场,到陆续让小沈阳、王小利在央视春晚的高调亮相,其意明显,“本山大叔”要推出一个又一个的子品牌;小沈阳的一夜火爆,王小利的迅速走红,及旗下弟子的纷纷崭露头角,都充分显示出赵本山的“子品牌”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整合“媒介”资源。企业要发展,品牌要培育,没有媒体的曝光度是不行的,在“媒介”的资源整合上,“本山大叔”可谓资源广泛,招式娴熟,上到央视、省级电视台;下到网络传媒、地方影剧院,媒体为“本山传媒”艺人露脸提供了广阔舞台。在媒体的整合上,“本山传媒”先后与“搜狐公司”、“北京交通广播”等都建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本山传媒”的规模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006年,本山传媒与辽宁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刘老根大舞台”栏目。该栏目播出后,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一致好评,收视率更是稳居辽宁卫视栏目之首,成为辽宁电视台娱乐节目的龙头。
整合“社会”资源。为了有力地推广东北二人转,赵本山不满足于辽宁一个阵地,通过整合各地社会资源,强强联合,实现双赢。于是“本山传媒”不仅在沈阳多处建立了“刘老根大舞台”,还分别在北京、哈尔滨、长春、天津等地设立了“刘老根大舞台”剧场,整个东北三省及河北、北京一带几乎被“本山大叔”统统“占领”。特别是位于沈阳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旗舰剧场,一年四季都是一票难求,已成为沈阳市继“一宫两陵”(故宫、北陵、东陵)之后家喻户晓的文化景观。现在“刘老根大舞台”,不仅当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赵本山还当选为曲艺类东北二人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的有效整合让“本山大叔”尝到了甜头,“本山传媒”的产业也开始集中于四大块:演出业、影视制作业、电视栏目业和艺术教育业。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先后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连创央视当年电视剧收视率冠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连赵本山也因此由“小品王”一跃而成为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名导”。可以说:“本山大叔”的整合营销思维取得了巨大成功。(据经理人网)
老板选才最关心什么
多年前,我主管的部门缺少人手,当时,我聘用了一名实习生小A,因是同事推荐,所以未经面试直接上班。他是一位“三流大学”的大四学生,相貌也很普通。他住得很远,但每天到班上很早。我们当时手头的工作很忙,所以也没有人专门负责带他,他的上司就直接扔给他一堆活,大概解释一下,让他自行解决。他绝对谈不上聪明,学习东西也不快,但总是一个人闷头想解决办法。他做事还算认真,尽管慢,装订整理和归档的资料质量上还过得去。后来,由于另一位同事家里有事休假,我们又让小A接手休假同事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整理好文件和报告,送给老板签字。事情一下子增多了,他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是9点多才下班。而带他的上司对他的工作效率并不怎么满意,觉得他不是特别聪明,也没什么潜力。但“幸运之花”总是降临在那些看起来很一般的人身上。快近年尾时,老板作了批示:直接录用小A。我好奇地问老板为什么耍录用他。老板的回答是:“小A不错啊,每天早上我来得比较早,当时我看到他比我来得更早。平时,他来我办公室送文件也很小心,没出过什么差错;和我沟通也还不错;综合来看还适合这个职位,所以就直接用他吧。”就这样,小A奇迹般地被录用了。事后,我特别查实过,他的确和老板或者人力资源部毫无瓜葛,个人也毫无背景。
日常表现:老板评价小A的第一句话是:他每天来得早走得晚,做事很认真,送文件很小心。这些都是小A日常的工作表现,是周围人包括老板都看得到的表现。而小A赢得这份工作机会的真正原因,就是源于平时大家(包括老板——具有决定权的人)看到的表象。老板的思考方式很简单,其实我也是一样,当要给予下属上升机会的时候,第一考虑因素往往不是他的能力或者潜力,而是他在团队中的日常表现。毕竟老板做决定的时候,都会考虑平衡因素。所以,对于老板来说,最为关心的是下属的日常表现,再好再出色的员工,经常迟到或早退,也不会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提拔。
沟通:老板第二句话说的是:“送文件的时候和我说话,感觉沟通还可以。”这就是沟通的力量。老板觉得他沟通还算不错,至少符合日常工作的要求,谁都愿意和自己聊得来的人一起工作,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会拍马屁的人,平步青云的机会会比其他人多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拍马屁其实也是必要有效的沟通技巧。记住一点,老板提拔的不一定是拍他马屁的人,但一定是与他谈得来的人,能够沟通的人。
能力:在小A的案例里,老板最后还是谈到了他的专业和能力符合我们的岗位要求。从任何老板关心的角度出发,不能成事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事情总是要有人做。但老板具体对员工能力有什么要求,我想因人而异,有的老板喜欢下属能力水平超过自己,越强越好:有的老板只要下属能力符合工作要求就好。当然,老板们还会看重其他东西,比如相貌、性格等,但最重要的就是我上面所罗列的三点,前两项是显性的,相对容易判断,后一项不是轻易能够判断的,所以再总结一点,老板还是以“貌”取人的,这里的“貌”是指外在的综合印象。(据广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