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他人有讲究
2011-12-29黄书满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1年6期
邀请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礼节之一。邀请是指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出席会议、参加活动等。那么,与人交往时,我们该如何邀请他人呢?请看下面的几个案例。
个案一:邀请时,语言要得体
王小恬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女生,从小学到初中,她都非常优秀。初二上学期,王小恬光荣地当选为学校的学习部部长。在这个与学习有着特殊关系的职务鞭策下,王小恬不但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她与学习部的同学们共同策划了“校园读书月”活动。每天读一篇精彩的文章,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是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月末的时候,王小恬决定举办一次“读书恳谈会”,让大家交流读书感想。此时,有人建议她去邀请青年作家赵冬参加恳谈会。王小恬虽然组织能力很强,也喜欢看赵冬老师的文章,但是对他不熟悉。左思右想后,王小恬请语文老师帮忙。可语文老师只给了赵冬老师的电话,让她自己去联系。王小恬并不认识赵冬老师,赵冬老师更不认识她,这该怎么办呢?想来想去,王小恬决定先给赵冬老师打电话。
为了不打扰赵冬老师,王小恬选择在周末的时候打电话。“喂,您好!请问是赵冬老师吗?”电话那端传来一个男子低沉的声音:“是的,你是哪位?”王小恬用银铃般的声音说:“赵老师,您好,我是北京石景山中学的王小恬。我们学校月末将举办一次读书恳谈会,大家非常期待您能参加,并委托我致电邀请您,不知您有没有时间?”“谢谢你的邀请,不过,我最近很忙呀……”赵冬老师的话有点犹豫。王小恬见情况不妙,马上跟上一句:“参加这次恳谈会的同学都是您的粉丝,他们都很喜欢您的文章,其中也包括我……”王小恬诚恳的态度打动了赵冬老师,赵冬老师欣然接受了邀请。读书恳谈会举办得非常成功,同学们的收获非常大。
交际心得: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邀请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上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能邀请青年作家赵冬老师参加读书恳谈会,王小恬用恰当的语言,把邀请的诚意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对方欣然接受。做事要讲究方法,说话也要讲究艺术,邀请他人时更要注意这一点。首先,要对被邀请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其次,邀请他人,特别是邀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时,一定要态度诚恳,声音响亮,彬彬有礼,把邀请的理由、内容说清楚,争取对方的同意。如果发现对方态度冷漠或者犹豫不决,就更需要注意方式方法了,比如讲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引起他(她)的关注。再次,要使用好用语,比如向人祝贺要说“恭喜”,求人解答要说“请问”,请人指点要说“赐教”,托人办事要说“拜托”,等等。另外还要注意发出邀请的6St8MWDNbZttCag8/g96zEXRO1B+hUCloeNe9nt79/4=时间和场合,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最好在不打扰对方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发出邀请,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
个案二:邀请时,方式要得当
田姗姗和赵子静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两个人形影不离。最近,她们却经常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吵架,使原本纯洁的友情出现了危机。田姗姗的性子急,一天她发现自己新买的物理参考书不见了,就硬说是赵子静给弄丢的。赵子静向她解释,田姗姗怎么也听不进去。这让赵子静很伤心。两个人的关系一下子变得非常紧张,形同陌路。事后,田姗姗很后悔,她不想失去赵子静这个朋友,可是不知道该如何挽回。
12月28日是田姗姗的生日,按照往常,她会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开生日party的,可是今年怎么邀请赵子静呢?田姗姗有些茫然了。眼看着生日就要到了,同桌李思萌急着问她:“姗姗,生日礼物我都买好了,就等你定地点了。快说,今年在哪里过呀?”田姗姗摇摇头,不言语。“怎么?你不想过生日了?黄悦木的礼物也准备好了……”田姗姗无奈地说:“那赵子静呢?我该如何面对她?我们在闹矛盾呢!”“什么矛盾,你还真记仇呀?咱们可都是死党级的朋友了,谁都不能少!邀请她来参加是一个表明你诚意的好机会。”田姗姗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但她犯愁了:如何邀请呢?给她打电话吧,不知道她会怎么说;当面邀请她吧,她会不会拒绝自己?田姗姗想了很久,最终决定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邀请她。短信的内容是:“子静,不管我们之间产生了怎样的误会,我都不想失去你这个朋友。后天是我的生日,你来参加吧。我们还按老规矩,你给我点生日蜡烛。”没过多久,田姗姗收到了回复的短信:“其实,我早就想与你和好了,只是难以启齿,谢谢你的短信,谢谢你的邀请,我一定准时到场!”从此,两个人和好如初,欢声笑语又陪伴在她们的身边。
交际心得:邀请别人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打电话邀请、当面口头邀请,还可以发短信、写请帖或者寄邀请函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邀请方式,以达到与人交际的目的。在案例二中,田姗姗与赵子静因为闹矛盾,关系处于僵持状态。此时,如何化解矛盾?如何重拾友谊?田姗姗左右为难。在她准备过生日的时候,她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向赵子静发出了邀请。这种“含蓄”的邀请方式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维护了两个人的面子,一举两得。与人交往时,一是要注意礼貌用语,二是要注意方式方法,表达相同的意思,换一种说法效果就有可能大相径庭。所以,邀请他人时,也要注意这一点,既要表达自己的诚意,又要让对方欣然地接受。
个案三:邀请时,要注意对象
赵莉苒是寝室里的“大姐大”,最近,她正忙着帮董婧策划同学野餐聚会。这一天,董婧对赵莉苒说:“苒姐,我想邀请数学老师参加,你看行吗?”董婧原来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在数学老师的帮助下,她对数学的兴趣大增,成绩也大有提高,上次测验还进了班里的前10名。赵莉苒对董婧说:“咱们是同学聚会,数学老师参加不好吧。”站在一旁的孔明娅说:“是啊,数学老师年纪那么大,又是长辈,他来了会影响我们的兴致,我不赞同邀请他。”“他来不来是他的事,请不请是我的事,可不能先失礼呀!我就给他打个电话,表达一下邀请之情,也没有什么的……”董婧执意邀请数学老师,便拨通了电话。“老师,您好,我是董婧,星期天我请几个玩得好的同学搞一次野餐聚会,我希望您能参加。”待董婧把话说完,数学老师有些为难地回答:“我去不成啊!周末我还要备课,出试卷呢。另外,家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谢谢你的邀请,祝你们玩得开心。”见数学老师委婉拒绝,董婧情绪有些低落,她放下电话,对赵莉苒说:“他真不给面子!”“不是老师不给面子,而是你请错了对象!如果是毕业典礼或者成人仪式,你不请他,他都会来的。”董婧想了想,觉得赵莉苒说得有道理,不再说什么了。
交际心得:邀请他人参加某种活动,除了要注意场合和语言得体外,还需要考虑被邀请者的职业和身份。比如,举办一次“教育论坛”活动,就限制了被邀请者的职业,即被邀请者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相关的人群。如果举办一次“校长峰会”活动,就把被邀请者的身份定位为“校长”。在个案三中,同学间的聚会是一次小范围的课外活动,被邀请者应是同学或者年龄相仿的朋友,数学老师来参加会造成不必要的尴尬。邀请数学老师是出于好意,却遭到了拒绝,这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即邀请时一定要考虑他人的职业和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