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赏析:《一滴水》
2011-12-29李弗不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1年9期
叶延滨的《一滴水》是一篇相当优美、文采斐然的哲理小散文。作者匠心独运地构思出一滴水的三次奇特经历。诗人说一滴水就是一个太阳,一滴水就忘乎所以地以太阳自居起来了,结果太阳一出来就把它“化为一缕汽,消失得无影无踪”;散文家说滴水穿石,一滴水又跑到散文家那儿试图炫耀穿石的本领,结果石头丝毫不动,自己倒被碰得头晕目眩;哲学家说一滴水就是一个大海,一滴水又赶紧去寻找大海,而当它见到大海时,才知道哲学家把话说反了,大海的浩淼无边完全可以忽略一滴水。
文章通过拟人化的一滴水的这三次经历,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因一些看上去美丽的言语就忘乎所以起来,孤芳自赏、自高自大的人,往往会四处碰壁,遭到失败。做人还是切切实实地保持本色吧,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这样的道理,如果采用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的方法表达出来,那将了无意趣。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直言,而是曲达,意传,这样不仅使文章含蓄隽永,而且形象生动,极具可读性和艺术魅力。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写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时,语言风格十分切合各自的身份特点,尤其是一滴水的狂喜而骄躁的行为和心理,简直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且又栩栩如生。
此外,文章的语言明快、凝练而又不失幽默。如碰到诗人就立即“啊”起来了,这无疑是对“啊”派“诗人”的一种讽刺,再如“对不起了,石头老弟!”也令人忍俊不禁。文章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富于哲理。我以为文章就要这样写。
一滴水
叶延滨
一滴水想在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那里寻找自我。因为它听说只有他们才最了解和欣赏自己。
啊……一看见这个啊字,一滴水知道它找到的是诗人。“啊,一滴水闪耀太阳的光辉。”这话多好,一滴水有那么大的本事。多么伟大的一滴水啊,一滴水感叹自我的时候也用上了“啊”字。当一滴水想到自己也是太阳的时候,它有了一种天才的悲哀:天上那个太阳也太骄傲了,好像世界上只有它一个太阳,不,还有一个呢,还有“闪耀太阳光辉的一滴水”。为了让太阳尽早知道这一点,一滴水早早地趴在了最高的一株青草叶尖上,等那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太阳升起来了,刹那间,一滴水闪射出七彩的光芒。真的!一滴水兴奋地向太阳喊道:“喂,太阳老兄,你看见我了吗,我也是一个发光的……”话还没有说完,一滴水就在太阳光的霓虹里,化为一缕汽,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滴水这次寻找自我的努力失败了。不过它知道一个事实,不要到诗人那里去寻找答案,还是散文家的话实在,散文家怎么说的呢?那是一个熟透了的说法:“滴水穿石。”多实在,多有分量,与草尖花丛中装扮太阳绝对不相同。看来诗人都是在花花草草中找寻五彩缤纷的定义,而散文家总是写下力透纸背的金石般正确的话。想到这里,一滴水已经悬在崖顶上,马上就要滴落,看到在下面的那块巨石,它心中升起了无限自豪:“对不起了,石头老弟!”刹那间,它滴落在石头上,飞溅起来,一滴水在眩昏中,不忘望一眼那块石头,天呀,它依然一动不动地呆呆地立在那儿。碰壁以后的一滴水,去找散文家问罪。散文家说,你只看到“滴水穿石”四个字,那是我文章的标题,没看内容哪行?原来文章说,一滴又一滴的水千百年后会穿石。天!那不是一滴水,是一条河。一秒一滴,一天八万六千四百滴,一年就是三千一百五十三万六千滴,千百年有多少滴啊,能叫滴水穿石么?一滴水很恼火,说:“散文家是什么,这下我知道了,一个不懂数学的家伙。”
最后,一滴水去找哲学家。哲学家说:“透过一滴水可以看到大海,一滴水就是一个海。”一滴水觉得哲学家的确很有学问,但要知道海是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于是一滴水长途跋涉,一路上问:“海在哪里?”找海的一滴水又一滴水汇成了溪,汇成了河,汇成了大江向东流去。当它见到大海的时候,他知道哲学家又把话说反了。不是吗:“大海里有无数的一滴水,而一滴水离开大海就什么也不是,只是一滴水!”
想到这里,一滴水明白了,它终于找到了自己。一滴水是什么:“不是太阳,哪怕有时也有光芒;不是穿石的利器,也许有某滴水会有这个运气;更不是大海,大海是让所有一滴水忘记自己的地方。一滴水不是太阳不是石头不是大海,只是一滴水而己。”
——选自《叶延滨文集》(山西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