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读书.成长
2011-12-29黄书满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1年9期
作家简介:安武林,儿童文学作家,已出版《泥巴男生》《十四岁的天空也下雨》《友情是一棵月亮树》《站在楼梯口的小熊》《一座颠倒的医院》《米粒上的花朵》等多部文学作品,荣获过冰心儿童图书奖、张天翼童话金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蒲公英儿童文学奖等,作品被翻译到美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并被国内多种中小学生辅助教材收录。
读者: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音符。请你讲一下你的童年趣事。
安武林:小时候我很喜欢游泳,我爷爷却坚决反对。尽管爷爷刚烈一生,但他怕我游泳怕得要死。他有个远方的侄儿就是在游泳时死掉的。多年后,我渐渐地理解了爷爷的坚持,因为在水中被淹死的人,大都是水性较好的,不会水的人只在浅水区扑腾,只有水性好的人才会去深水区。我在海中有三次几乎要见海龙王的经历,都是在大学中和工作后。最有趣的一次是我小时候去水库游泳,爷爷因为不放心,跟踪而至。他在岸边大声喊我的名字,我吓得躲在荷叶底下不敢出来。爷爷一怒之下把我放在岸上的衣服带走了。我光溜溜地拿一柄大荷叶遮羞才得以回家。还有一次,因为逃学,我被爷爷五花大绑地捆在院子里的枣树上,也是很有趣的,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
读者:除了你对爷爷的记忆,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事?
安武林:小学三年级时,我的班主任(北京插队知青丁梅芳)让我阅读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海岛女民兵》,从此我开始迷恋上了阅读。我知道书里面有一个神奇的世界,立志要做一个作家。小学六年级时,我的另一位班主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他把我的书丢到房顶上,罚我在雪地里站一节课。更刻骨铭心的是,他竟当着同学的面羞辱我:“你还想当作家?撒泡尿照照自己!”之后,我便辍学回家了。我记得是一名叫王永禄的老师到我家里说服我父母,劝他们不要让我放弃学业,并表示支持我继续写作。最终,父母决定让我去另一个县的职业中学读书。令人痛心的是,在我读职业中学的时候,王永禄老师告别了人世。
读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安武林: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还有一个人对我影响很大,他就是《运城日报》的副刊编辑杨星让。1985年,我带着自己的诗歌,忐忑不安地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当时,他正读贾平凹的书。看到我进来,他好像还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和我简单交谈了几句,他让我把诗歌留下,说看后再与我联系。没多久,我的一首诗作在《运城日报》上发表了。后来才知道,杨星让编辑是一个书生意气很浓的人,不苟言笑,沉默寡言,骨子里清高,不大容易和人相处。他不抽烟,不喝酒,但对文学爱好者总是大力扶持。他知道我在村里,家境很不好,就给我张罗工作。后来,他写了一封信,介绍我去山西永济栲栳职业中学去读书。这一读就是三年,在这里我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读者:上中学的时候,你的学习成绩如何?
安武林:我在中学里读的班级是写作班,就是每天读书,写作,没有教材。我们的学习成绩是以发表作品的多少而论的。班级的后面有一个大黑板,每个同学的名字都在上面,排名的先后是以发表文章多少而定的。全班有50多名同学,我始终排在第一,三年没变过。
读者: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安武林:我是老师比较喜爱的两个学生之一。不过,我和另一个同学的性格反差很大。老师经常表扬的是他,批评的是我。我属于那种诗人气质比较浓的人,比较自我。在老师看来,这是自满和骄傲的表现。有一次,我在校园里抱着收音机听流行歌曲,有一个同学也想听,就和我在路上说了几句话,没想到那个同学遭到了老师的批评。老师说:“你傻乎乎地跟着安武林跑什么?你能和他比吗?他到校园走一圈,一首诗的灵感就来了,你呢?”我当时听着很别扭。
读者:少年时期,你都读了哪些书籍?
安武林:我的读书经历很特殊,一半时间在村里(务农的时候),一半时间在村外(外出打工的时候)。我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当时,家里很穷,没钱买书,阅读的途径主要以借阅为主,《苦菜花》《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红日》等都是在那个时候读的。长大后外出做了厨师,那时候口袋里有点小钱,就经常去买书。在一个小镇上,新华书店的几个店员都认识我,因为我常穿的是厨师的白色工作服,所以他们对我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我想一个经常买书的厨师,也并不多见吧。
读者:你如此喜欢读书,当时家里人对你的态度如何?父亲支持你吗?
安武林:父亲认为我上学的时候不好好读书,不上学了反而拼命读书,而且读的都是“闲书”,这让他有些失望。爷爷倒是很关心我,怕我读书太痴,把脑子搞坏,有一次把我的书竟然都藏起来了,让我发疯似的找了好几天。村里的一些人,都喊我书呆子,因为我无论干什么都要带上一本书。也有人喊我“赵树理”,因为那个时候我开始发表小文章了。
读者:现在,你经常阅读哪类书籍?
安武林:现在我的阅读基本以诗歌为主。订阅了《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等诗歌类的刊物。我比较喜欢读朦胧诗,北岛、顾城、杨炼、欧阳江河、王小妮等人的诗我经常读。贾平凹的散文我也很喜欢,多年以来依然如此,我始终觉得贾平凹的散文比他的小说写得要好。自从爱上阅读后,读书的习惯我一直保持着,就是每天必看书,哪怕是翻几页,也一定要看的,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当然,这毫无强迫自己的意思,也没有珍惜时间的意思,更无好学之意,仅仅是习惯而已。
读者:关于读书,你能给学生们提一些建议吗?
安武林:现在,很多学生喜欢读郭敬明和韩寒的书,这无可厚非,因为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需要自己的读物,都有自己的偶像。我建议小学阶段可以多读些儿童文学作品,初中以后再读郭敬明和韩寒的书,这些书符合青少年这个阶段的心理,可以伴随他们成长。至于中外名著,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就可以读了,如果对写作感兴趣,诗歌和散文也可以读一些。
读者:读书能给人带来一种怎样的精神享受?
安武林:读书可以改变生活。现代社会,物质化、商业化的生活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信仰很脆弱。读书给人带来的益处就是能给人一种心灵空间,一个精神支柱,一种理想和情怀。心情郁闷的时候,读书可以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开阔眼界。比如,读弗洛伊德的书,能帮助我们解决心灵上的苦恼。
读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表文章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哪里发表的?
安武林:我是在1981年开始发表文章的。当时我们县文化馆办了一份报纸——《禹都文化报》。我在上面发的第一首诗叫《农家唱起幸福调》。那时,我辍学在家,一边种地,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写了很多诗歌。最初,我一心想做个诗人,所以写了很多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县文化馆举办的文学创作交流会。在会上我认识了作家柴勇,他把他发表的作品的剪贴本拿给我看,我很羡慕,也恭恭敬敬地把自己写的诗歌拿给他看,让他提意见。后来,他从中选用了一篇,发表在《禹都文化报》上。
读者:关于诗歌创作,你还有哪些难忘的记忆?
安武林:上职业中学的时候,河南的《中学生学习报》给我开设了诗歌专栏。副总编王国栋先生经常来信勉励我。每一次信封上写的都是“安武林同志收”,信的开头写的却是“安武林同学你好”。他告诉我,他们从来不发诗歌的,但他本人很喜欢我写的东西,所以从我开始便在报纸上刊发诗歌了。1986年元旦,我的第一首诗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上,从那以后,这个报纸便有了文学版,我也有了自己的诗歌专栏。
读者: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你是怎样看待中小学生写作的?
安武林:现在很多学生在词汇方面还比较欠缺,如写脸蛋就是“红红的苹果”,写眼睛都是“黑黑的葡萄”,难道除了苹果和葡萄就没有别的比喻了吗?总这样写,是不会进步的。写作文的时候,我们要多开动脑筋,多开发想象力,写出精彩的比喻来。此外,写文章要巧用标点符号。有的学生从来没有用过省略号,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其实,标点符号可以为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因为标点符号本身是有感情色彩的,可以为文章说话。
读者: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哪些标准?
安武林:我觉得儿童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标准:第一,要有文学性。第二,要有独创性。一个作家的创造力,就是从独创性上来进行判断的。第三,要有心理学和审美学的意义。第四,要有生活的基础。第五,应该体现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读者:你觉得童话对孩子的成长有何作用?
安武林:童话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塑造孩子的人格;童话还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读者:在引导孩子做人方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安武林:我希望我的孩子对钱有着正确的认识。一直以来,她从不乱花钱,不攀比,不追慕虚荣。大人的言行会影响孩子,说到底,大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优秀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