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泞》阅读训练

2011-12-29刘自学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1年11期

  生活在清爽、洁净的环境中,这是人生的享受和追求,而这种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在泥泞中的艰难跋涉。泥泞不只代表人生前进道路上的阻力,更在于对人意志的磨砺和锻炼,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我们应该以敬畏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面对人生中的泥泞。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醉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一股腐烂的气味扑鼻而来。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蒙蒙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北方的盐》一书)
  迟子建,女,1964年生于黑龙江最北方的小村“北极”,曾在大兴安岭师专学习,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3年t/JOCEmvWTH8iHVruDqrGoFVpX+xV6V+E4h3V7UdgLU=开始小说创作,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其小说带有散文化风格,散文更是以细腻、清新、质朴见长,许多读者因此喜欢她独特的语言风格。主要作品有《亲亲土豆》、《清水洗尘》、《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现为黑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纤柔( )撒手人寰( )泥泞( )
  脊梁( )惬意( )
  2.“泥泞”有两个义项:①有烂泥难走;②淤积的烂泥。下列句子中的“泥泞”与其他三个不同意义的一项是( )
  A.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B.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
  C.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一股腐烂的气味扑鼻而来。
  D.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其中两项与另外两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是( )
  A.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醉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
  B.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
  C.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
  D.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4.在作者的眼中,雪是具有两重性的,说说看。
  5.第4自然段写到:“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为何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6.为何泥泞常常使作者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
  7.作者之所以敬佩俄罗斯这个民族,是因为他们拥有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8.阅读倒数第二自然段,回答:作者为什么“为双脚仍然能触碰到泥泞而感到欣慰”?
  9.作者不仅爱雪、欣赏雪,而且感谢雪、赞美雪,这是为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1.xiānhuánnìngjǐqiè
  2.C。
  3.CD。
  4.雪的两重性表现在:一是美丽、单纯;二是脆弱和被迫消失。
  5.孩子的哭和母亲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的哭是因为甜蜜的糖掉在泥水中,自己感到十分的惋惜和遗憾。母亲的笑是因为孩子大可不必为一颗糖果如此在意,不小心掉就掉了,以后注意就行,哪能因此哭泣呢?这一幕给她带来了刹那间的快意,她觉得好笑。
  6.因为俄罗斯的艺术界洋溢着一种不屈的精神气息,众多的文学创作者敢于在泥泞中跋涉、奋斗,这是作者由衷敬佩的。
  7.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
  8.在作者思想意识中,经历泥泞和感受泥泞就是对人的磨砺和锻炼,它能使人变得坚强、有毅力,对此作者永远不会淡漠和忘却,并以此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她把泥泞看成是人生不断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因此,她为自己的双脚仍然能触碰到泥泞而感到欣慰。
  9.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