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2011-12-29许淇
散文诗 2011年1期
这是一张太过平凡的人的脸,在巴黎马路上到处可以碰到的一个老头儿,如同我们的闲下采的老工人,站在树阴底下,叼着烟卷儿看别人下棋。
诗人本应该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混迹在人群中,而不是象牙塔里,才有真诗。当然,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必须懂得语言艺术,谙熟地驾驭语言和生活,这是普雷维尔之不同于他人之处。普雷维尔生于20世纪初的1900年,卒于1977年,世纪之初的法国现代派盛行,他年龄尚幼,1930年他开始写诗。那时超现实主义运动已经式微,随后的后现代主义,已经没有流派,各自为政,各写各的,回归传统也好,实验抽象也罢,可谓多元并存。普雷维尔在众多的诗人中异军突起,赢得了多数读者的喜爱。在他死后,至今仍有热情未减的读者。而且在新世纪,他的诗进入《七星文库》那样的法国权威性经典丛书之一;诗人一生的荣耀在于传世。
诗人、翻译家树才先生,译介了部分普雷堆尔的作品,使我们得以借鉴“他山之石”。普雷雏尔的诗,口语化自然成韵,并不像浪漫派的音乐化,音节铿锵,正如散文中的内在韵律,故作为散文诗来读,亦无不可。如树才先生译的一首散文诗《活生生的人自杀……》,行文平易,可说是散文结构、散文句式,然而平淡中寓深意诗意,一般散文小品达不到这样的简约和概括。在巴黎,一个人自杀,是很寻常的事故,犹如“猫儿惨死在童车底下”但“‘为了什么缘故呢?’/大家都想找到答案”。也许“由于幸运、或者倒霉,由于各种因素的巧合……”不论为什么,自杀的人一死了之。“然而,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在携起手来为难活着的人”,正如我有一章散文诗题为《年轻的诗人结束了自己》,有一行诗接连三个问号: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接着说:即使为了养育多年的母亲的乳汁…一是不是会让她悲痛欲绝?(大意)……
普雷维尔的散文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现实社会的人心人性,这和前年我们的诗坛争吵的“平民写作”“口水诗”的观点不谋而合、但他的“口水”,决不是脱口而出,而是有他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结构,具有深广的内涵、震撼的力量。、如本期选赏的《夜间巴黎》,仅六句,可以是诗人对夜间巴黎的高度概括,将一生的回忆都用《卖火柴的小士孩》的女孩划火柴三根去照亮:或可以理解为诗人献给夜巴黎的她。如果让我来回忆巴黎,第一根火柴,应是近郊乡间别墅式的旅舍:平房、小院、花盛开。第二根火柴,应是蒙马特的“红磨坊”。没落贵族画家——瘸腿的劳特累克变成小丑出现在舞台上。每一桌上幽暗的红纱灯,染缸了兴奋的观众燃烧欲火的眼睛。第三根火柴一刹那照亮塞纳河岸书摊的旧书箱,当早晨打开“百宝箱”时,我将买到一本“七星文库”版的普雷维尔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