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1年20项民心工程(部分项目摘要)
2011-12-29
民生周刊 2011年40期
一、改善住房条件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向8.5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租房补贴。拆迁危陋房屋200万平方米。维修直管公房340万平方米。完成大板楼居住建筑隔热保温改造30万平方米。
二、扩大就业规模
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培训农民1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5万人。
三、提高群众收入
确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新建种植业设施10万亩,带动5.5万户农民增收。
四、发展公共卫生
将全市居民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金由人均每年20元提高到25元。加快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一批村卫生室。实现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等医院现场自助挂号、远程挂号、预约就诊、快捷结算,方便市民看病就医。
五、促进教育事业
新建、改扩建50所公办幼儿园,提升改造60%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办标准化幼儿园。改造加固58所中小学校舍,全面完成我市中小学校舍改造加固任务。按义务教育标准完成400所学校评估验收工作。
六、完善社会保障
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建立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意外伤害附加保险制度。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中断缴费人员补缴养老保险费;推动保安、物业管理等行业全员参加养老保险。
七、缓解出行难
缓解快速路东南半环和津汉路交通拥堵状况。新增600点交通电子监控设施,实现对市区40%的路口实时管控。在人流密集路段建设20座人行天桥,在城市中心区主干道繁华路口增设交通安全岛45处。推进停车设施建设,新增泊位1000个。规范中心城区占路停车泊位3.5万个。
八、加快公交发展
建成天津客运中心综合枢纽站和天津西站综合客运站。地铁2、3、9号线开通运营。增加、调整、延长公共汽车线路20条。更新公交客运车辆2000部。
九、完善养老服务
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200张。在80个街道(乡镇)建设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在100个社区建设老年日间照料服务站。
十、加快社区建设
整治社区350个,整修建筑4809栋,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达到80%。新建标准化菜市场20个。建设公厕75个、垃圾转运站31个。推广和应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市100%城市社区和20%农村社区联网。
十一、提升市容环境
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主干道路整修,综合整治道路72条,整修建筑1162栋,平改坡174栋。
十二、打造绿色天津
新建改造绿化2423万平方米。新建10个公园,提升改造16个公园,推进梅江二期风景区建设,市、区两级公园全部改造完毕。
十三、改善环境质量
改善城市环境,实施第一热电厂关停。建设清水工程,综合治理河道33条160公里,修建截污管道200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13座,新增处理能力45万吨/日,配套建设管网397公里,消除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河道黑臭现象。
十四、改造供水管网
改造6万户居民户内自来水旧管网。加快新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新建供水管道30公里。新增供水服务网点10个。
十五、延伸燃气管网
改造燃气旧管网200公里,其中外网100公里,户内改造5万户。新建宝坻——静海——大港、黄港、津沽等天然气干线100公里。支持新农村建设,铺设燃气管网100公里。
十六、方便市民健身
建设体育公园30个,配建、改建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路径等全民健身设施。更新、配建健身园1500个。
十七、建设村镇设施
新建、改造小城镇镇区道路400公里、排水管道400公里。创建文明生态村70个,修建村内街道280公里、排水设施180公里,新建、完善村级垃圾收集设施70套。
十八、实施文化惠农
新建农家书屋1081个,实现我市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实施农村免费电影放映,确保一村一月一场。培训农村文艺骨干1200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十九、关爱残疾人生活
将运动疗法等9种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开展“阳光家园”残疾人托养服务,全年托养服务2000人。为享受低保或特困残疾人按季度发放生活救助金,使4.8万名残疾人受益。
二十、建设和谐天津
建成覆盖全市的法律援助信息服务平台,联通全市20个法律援助机构和242个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站,24小时提供网上法律咨询服务、受理法律援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