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名嘴”翟卫先
2011-12-29张少义李纲周建民
党建 2011年10期
“回头看看‘十一五’,吃不愁,穿不愁,旧城改造住高楼,忙里偷闲去旅游,新款轿车满街流,咱老百姓看病住院不再愁……”
8月12日,江苏兴化经济开发区礼堂,一位中等个儿、农民模样的汉子打着竹板走上讲台,时而一阵快板,时而一段清唱,掌声、笑声随之溢出了场外……
这位汉子名叫翟卫先,是泰州兴化市张郭镇农民公园园长,也是泰州市首届十大“百姓名嘴”之一,这次是以兴化市理论讲师团成员身份,参加“全面小康”主题讲演,题目就叫《说说咱们的新农村》。
说起翟卫先,兴化的干部群众可都能说道说道,因为他可是当地百姓眼中的“演说家”、市民身边的“脱口秀”、街坊邻居心中的“大明星”。
“顺口溜”中理情绪
“农民种粮真辛苦,红麦没有价格补,一斤只卖三角五……”
上世纪90年代初,农民需向国家交纳订购粮,交粮就必须到当地粮管所。高温酷暑时节,农民一大早将麦子灌袋装船,然后撑着竹篙或开着挂桨船赶到粮站的码头排队,常常一排三四里路。有时一天还轮不到,有时好不容易轮上了,又由于麦子转湿,达不到收购标准了。为此,交粮农民与粮站工作人员免不了发生冲突。要化干戈为玉帛,只有加强沟通理解;而一般的沟通理解总要讲大道理,农民听不进去。
在张郭粮站当收样员的翟卫先在与交粮农民对话时可谓推心置腹,非常体谅农民之苦。接着,他又向大家交“老底儿”:“你们(农民)陪我们一天,我们陪你们两个月”,“天亮先要洗衣裳,接着薄粥喝二两,然后直奔收购场,收粮忙得汗直淌,中午饭菜差营养,饭后没有午觉躺,傍晚饿得腿打晃,夜里还要来站岗。”
“不得命,原来,你们比我们苦。”交粮农民说。就这样,一段顺口溜让憋着怨气的交粮农民消除了怨气,多年来的收粮与交粮的矛盾逐渐化解。
说顺口溜,翟卫先可不是一天两天了。受家人影响,他从小就迷上了曲艺、诗歌。参军入伍后,他考入部队文工团,创作了《高炮兵之歌》、《野营路上》等一批文艺作品,还学会了山东快板、小提琴、口技等。1977年,退伍回乡工作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撰写顺口溜,起初大多反映粮食购销工作和农民生产生活。渐渐地,不管大事小事好事坏事,他都能以顺口溜的形式“表一表”。还别小瞧了这一形式,作用还真不小,有时一段顺口溜比说上一箩筐话都管用。
这不,顺口溜还用在了形象宣传上:2001年,张郭镇利用荒地废塘建起农民公园——晨秀园,翟卫先转岗来当园长,又摸索着用顺口溜编写导游词。
“早晨进园,休闲健身,茶楼糕点,有素有荤。花草树木,四季逢春,楼亭阁桥,仿古逼真……”“正门大厅牌匾耀,两旁对联十分俏,假山竹园桂花香,紫荆樱花寿星桃……”十多篇顺口溜导游词,翟卫先两三天就写了出来。
此后,只要有游客邀请,他就用方言给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解一遍。不少游客听完不过瘾,纷纷向翟卫先索要讲解词。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2004年12月,翟卫先印了一本16页的小册子《神奇的小镇——张郭》,把平时写的所有介绍张郭的顺口溜,连同晨秀园的导游词一起编进了小册子里。
“大白话”中讲道理
“新农村标准哪五项?生产发展向前方,生活富裕奔小康,乡村文明新风尚,村容整洁很漂亮,管理民主谱新章……”
2008年初,泰州市委宣传部面向全市海选“十大百姓名嘴”,经过“王婆卖瓜”、“公理婆理,究竟谁有理”、“巧舌如簧”、“名嘴对决”四个环节的激烈角逐,翟卫先等十人胜出。翟卫先因此被泰州市委聘为理论讲师团义务讲解员。
“不管有钱没钱,在我看来,理论讲解员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誉,必须把它当工作做。”翟卫先认准了一个理儿:作为党员,这项工作就是组织交代给自己的任务,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和国家的“大道理”讲深讲透。从此,他深入机关、企业、街道社区、乡镇、村户,用快板、歌谣、方言韵白等形式,把理论固定程式的“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听的“大白话”,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党的创新理论和方针、政策在群众那里真正实现了入耳入脑、深入人心。
“要想让老百姓听得懂,先得自己‘吃饱’、‘吃透’,才能把普通话‘翻译’成大白话。”一有空,翟卫先就认真研读中央文件,并深入农村和企业车间与农民、工人交流,常常备课到深夜,把很多枯燥的理论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口头语。
为撰写关于新农村的讲稿,翟卫先曾连续两夜没有睡觉,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读了10多遍,群众最关心的“惠农政策”、“神七问天”等都上了他的演讲稿。这样一来,对群众“零距离”的宣讲,老百姓听得懂、记得牢,中央精神在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中真正实现了“落地生根”。
2009年12月初,江苏省军区两名领导和泰州市军分区领导参观晨秀园,在听了翟卫先表演的《张郭五大经济的快板书》后连声称赞,觉得这种方式比作报告效果好。于是,他们就询问翟卫先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和艺术形式,为军分区人员讲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
“行!”翟卫先爽快答应,并在约定的一周时间内撰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见》的材料,后经审定并确定为讲稿。原打算请高校教授讲的这一课题,就这样转为由翟卫先来讲演。
12月14日,泰州市军分区及所属县市人武部干部80人列队来到晨秀园,聆听翟卫先讲演。在21分钟的讲演中,他被8次掌声打断。
直到现在,听他讲演的军分区人员还能背诵他那精彩的解读:“新农村‘二十字’,话虽简单意义深,字数不多内涵广,它包含着全民的道德素养、全面的经济增长、全部的资源共享、全国的百姓小康……”
“吹拉弹唱”中搞引导
“新张郭,真漂亮,水泥马路宽又畅,灯箱文化风景线,成群别墅连成行……”
打着竹板,说着自编的顺口溜,翟卫先多年如一日义务宣传家乡,引导新风新貌,因而被评为泰州市旅游局首批“特色讲解员”。
“谈身边人,说寻常事,‘吹拉弹唱’中都有情和理。”长期以来,翟卫先坚持联系泰州当地实际,把“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用群众喜爱的语言、群众喜欢的艺术形式生动活泼地讲理论、说形势、议是非。
“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随着两只竹签的敲击,优美的《浏阳河》旋律便在翟卫先手中流淌开来。
这扬琴是2007年9月在东台琴行花费2400元买的。那天,买扬琴,营业员与他还有一段有趣的对话。营业问他,琴是给女儿还是给孙子买的?翟卫先回答:都不是。营业员又问,那给谁?翟卫先手朝鼻子一指:“俺!”营业员将信将疑。
翟卫先此时确实还不会演奏扬琴,但不久他就靠着自学攻克难关,成为张郭镇唯一会弹奏扬琴的人。翟卫先办公室还挂着几把小提琴和一把京胡。这些,他都在行。当然,说起这些乐器,可都“大有来头”:总共5把小提琴,只有一把是自己买的,另外4把是他用“顺口溜”换来的。
今年1月,凝望着大大小小各色乐器,翟卫先突发奇想:何不成立一个乐队呢?有了乐队就更能吸引群众,就更容易宣讲“大白话”。于是,春节前,一支由10位民间艺人和文艺爱好者参加的乐队宣告成立。
乐队借为村民婚庆、生日庆贺之机,以及晚上的街头、广场演出,既说也唱,向村民宣讲“大白话”:
“早上锻炼有广场,中午绿荫排成行,晚上路灯亮堂堂,公交公路通各庄,请问你把了几个钱?”
听了翟卫先和乐队的吹拉弹唱,大家纷纷表示有趣、好玩,一听记得。同时,乐队的唱词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感慨:“听了这个快板顺口溜,我们看到了改革带给我们的实惠。之前,不听不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是共产党为我们造的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