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相托 永不言弃

2011-12-29陈方马世强

党建 2011年10期

  安静的病房里,只听见墙上钟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又是一夜紧急抢救。
  每天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与死神搏斗,是解放军总医院重症监护科主任宋青的工作常态。她以无私忘我的精神和精湛的医术,先后参加重大抢险救灾任务200余次,组织和参与危重患者救治2万余例,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
  宋青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对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面对患者的生死,每一次抢救我都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坚定的信念:对任何一个生命都要竭尽全力!”
  这是她对生命相托的铮铮誓言,更是对自己使命的深刻认知。
  士兵的母亲
  2005年8月12日,硝烟滚滚的中俄军事演习在进行中。
  在下午5公里的越野训练中,驻鲁某特种部队战士李洪亮、赵威刚到终点,突然一头栽倒,抽搐不止。部队军医立即进行了紧急抢救。然而,由于病情复杂,一时束手无策。
  关键时刻,军医拨通了宋青的电话。体温达41.5度,血压几乎为零,完全处于休克状态。凭着丰富的经验,宋青推断两位士兵的症状是“劳力型热射病”的典型表现。这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死亡率高达60-80%,在世界各国军事训练中时有发生。
  没有任何准备时间,宋青拎起旅行包立即奔赴山东。一路上,她在电话中指挥抢救,手机几乎没有停息。
  夏日的热风裹挟着尘土,在齐鲁大地上吼叫。宋青赶到现场时,发现病榻上的两位士兵已面目全非:眼睛翻白,左腿变硬,尿液呈深红色,全身紫红出血。两张年轻的面容,没有了往日的神采。
  担任演习的中方指挥焦急地说:“宋主任,拜托了,一定要把我们的战士救过来。”然而,专家组里有医生断言,让患者“起死回生”,简直就是奇迹。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宋青身上。她紧紧抿着嘴唇,深知在这个时候必须打破医学常规,这也意味着自己必须面对难以预料的风险。
  时间容不得宋青多做解释。她立即组织会诊讨论,找出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最终决定实施持续血液净化。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位士兵的体温降下来了;一天、两天过去了,两位士兵的生命体征平稳了;7天7夜过去了,两位士兵终于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那是宋青至今难忘的一刻。当两位士兵睁开眼睛,泪水滑过脸庞,用嘶哑的声音轻轻叫着她“妈妈”。宋青既欣慰又心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久久地萦绕在心中……
  医学上,“劳力型热射病”20-50%的患者会有呆傻、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后遗症。
  “他们还是不满20岁的孩子,无论什么样的后遗症都会影响一生。我不能让任何后遗症留在他们身上。”宋青立即着手制定详细的康复方案。
  直到今天,两位士兵还经常给她写信。李洪亮在信中写道:“亲爱的妈妈,如果没有你,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这生命是你给的,我一定要在部队好好干,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与死神赛跑
  “劳力型热射病”在部队夏季训练中时有发生。因为起病急、恶化快、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也由于认识不足、防护不到位、转送不及时、救治不规范等原因,抢救成功率很低。
  宋青主动牵头承担攻关任务。她虚心向院士、老专家求教,带领研究生一起潜心钻研,提出了七早救治原则及战士自防自测的早期预防措施。
  2010年9月16日,总参信息工程大学18名学员在训练中突发“劳力型热射病”。宋青刚刚在成都抢救成功甘孜大火烧伤的英雄曹建华,就接到救援通知,来不及休息,她立即连夜奔赴远在郑州的总参信息工程大学。
  那个千里救援的紧张夜晚,宋青至今记忆犹新。“刚下飞机就钻进汽车,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公路上飞奔。有的路段还在维修,没有路灯,开车的战士就把头伸过方向盘,眼睛紧紧盯着前方飞速开着。”这真是与死神的赛跑!
  凌晨4点,宋青终于赶到抢救现场。
  “18名战士,18个独生子女,18条鲜活的生命,都是18岁呀!高热、昏迷、出血、肾衰、肝衰,生命垂危!”面对忙乱的救治场面,宋青主动提出担任抢救组组长,并给自己和全体抢救人员下了一道死命令:一个都不能死,一个都不能残,一个都不能放弃!
  宋青把最重的5名患者集中起来由自己负责。由于他们血小板迅速降到1万以下,血库没有血小板,宋青毫不犹豫地挽起袖子,号召在场的所有医务人员紧急献血。
  经过5天5夜的连续奋战,18名学员无一例死亡。最让宋青高兴的是,大家认为可能会发生脑死亡的柴川森,在昏迷4天后清醒过来,没留下任何后遗症,期末考试还取得了91分的好成绩。
  5天5夜,宋青经历了无数难忘的故事。战士柴川森的母亲曾3次跪倒在她面前的情景,每每想起都让她泪流满面。
  同样让她难忘的还有一直坚守在病房外的总参信息工程大学的教官们。得知抢救成功的消息后,其中一位教官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现场赋诗给她:“您用精湛的技术挽救垂危的生命,您用火热的精神点燃那瞬将熄灭的火焰,您用圣心缝合着快要破碎的家庭,您让母亲脸上退去愁苦绽放笑容。感谢您——士兵的母亲!”
  “是啊,人世间的爱其实都是相通的,我是医生,同样我也是一位母亲,只要我们把患者当亲人,患者就会把我们看得比亲人还要亲。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的儿子和女儿。”说这些话时,宋青语气很平缓,但话里的内容却让人感到那样的温暖、感动和震撼。
  那屉冒着热气的馒头
  提起重症监护科,有人称它为“生死驿站”,也有人说它是“鬼门关”。
  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宋青收治的病人大都是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急危重症患者。创立重症监护科7年来,宋青带领着她的团队先后从死亡线上救回了2100多名危重症患者,用真情和大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翻开宋青的治疗备忘录就会发现,扣人心弦的抢救已成为她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很多送到这里来的,已经是从医学角度被判了死刑的人。生存希望已十分渺茫。”宋青说。而她硬是带着团队,把生命指标严重异常的、心跳多次停止的、甚至包括长出“尸斑”的患者,从鬼门关硬生生拽了回来。
  经历了生死关口,患者及其家属常常和宋青产生了血脉相融的亲情。“治疗患者不仅要用医术,更要用心,用情感。要献出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患者的生命,对患者不离不弃。”
  2008年春节刚过,寒风刺骨,大雪漫天。一位农村老汉紧抱一个厚布包裹,坐了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直言要见宋青。走进宋青的办公室,老汉抹了一把胡子上的冰碴儿,笑着抖开包裹,在场的人全都愣住了:一屉还冒着热气的山东白面大馒头!
  原来,这位老汉的儿子年仅20岁,就身患急病,送到很多医院医生都一筹莫展。近乎绝望的老汉带着儿子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宋青马上组织全力抢救。
  一天,宋青见老汉蹲在墙角独自抹泪。她走过去,老汉哆哆嗦嗦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递给她,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张叔800、王婶1000、陈哥50……几乎把全村的人都借遍了,最多的上千元,最少的仅有10元钱。
  科室开会时,宋青把这个账本念给医生护士听,大家深感震动,自发捐款。随后,宋青给院里打报告,帮助老汉申请医药费缓缴。她给小伙子用药时,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总是尽量用些经济实惠的药品。最后就连老汉往返医院的路费,宋青也掏钱代付。
  小伙子康复出院时,老汉跪在了宋青面前,哽咽着说:“老辈儿人讲,男儿膝下有黄金,跪天跪地跪父母,但今天我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回家后,老汉总惦记着怎么感谢宋青,于是就蒸了一锅大馒头,趁着热乎,冒着大雪送来……
  后来,这位老汉专程来医院还拖欠的医疗费用,他高兴地告诉宋青:“儿子已在乡办工厂当上司机了,能挣钱养家了,欠乡亲们的钱也都还清了,等还清了欠医院的救命钱,就开始为儿子筹办婚事。”
  人民的最高褒奖
  在病房的患者留言簿上,对宋青的称呼各异。儿童亲昵地称她为“宋奶奶”,青年尊敬地称她为“宋妈妈”,老者则亲切地称她为“小宋”。
  在收获许多成功与喜悦的同时,宋青却对家庭和亲人有太多的愧疚。
  在女儿为宋青画的漫画中,她是一个脚踩“风火轮”,等不到电梯门全打开,就边换衣服边冲出去抢救、会诊、查房的雷人老妈。就连自己的婚礼,都因为老妈永无停歇的工作一拖再拖。
  在母亲眼里,女儿宋青永远是世界上最忙的人。宋青给母亲写过一张纸条,希望母亲每次给她打电话前先按事情缓急写好1、2、3,在1分钟内说完。即使这样,宋青还常常没听完就挂了电话。因为又有病人要抢救了,又有紧急会诊在等着她。在宋青生日那天母亲送给她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揉搓得有些发皱的纸条,上面写着1、2、3的数字,还有3个字“真难啊!”
  有一次,母亲穿着病号服到办公室找宋青,说:“我住院了,你没有时间来看我,我来看看你。”宋青把母亲领到探视走廊,指着里面围在病人身边不停忙碌着的医生和护士说:“您看不是我一个人星期天加班,也不是我一个人在抛家舍业,这么多医生护士不都在加班吗?病人更需要我们啊!”
  “选择了军人就意味着牺牲,选择了医生就意味着奉献,家里的事可以拖,病人的事却不能误。”宋青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患者在弥留之际,家人要他立下遗嘱时,他郑重地写下:只有感谢。
  “没想到他生命中最后的遗言是感谢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我想,这就是人民的最高褒奖!”
  是啊,还有什么比人民的最高褒奖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