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短缺隐忧
2011-12-29李微敖潘国建
财经 2011年22期
近年来,全国血液制品一直处于短缺态势,目前仅能满足临床需要的60%,原料血浆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之一,贵州此次大规模关闭浆站无疑令血浆原料供应雪上加霜。
2010年,贵州省全年采浆量在830吨左右,此次关停将减少79.52%的采浆量,相当于全国的15.70%。
原料血浆的减少,直接涉及到的5家血液制品企业,其中又以贵州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贵州泰邦)、华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002007.SZ,下称华兰生物)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下称上海生物所)受到的影响最大,分别关闭了5家、5家和4家的单采血浆站。
上述公司作为中国国内主要的血液制品生产商,原料血浆紧缺带来的连锁反应将是:凝血Ⅷ因子、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血液制品不同程度减产,进而带来供给紧张。伴随药品紧缺而来的是价格提升,以及患者开销和医保开支的增加。
血制品行业受打击
贵州泰邦的54%股权,为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制品公司间接持有。中国生物制品位于山东泰安,旗下有19家单采血浆站,2010年总采浆量约为700吨,是国内第一大非国有制血浆生物医药制品公司。
该公司公告称,此次被关闭的丹寨、三穗、威宁和纳雍四家采浆站,2010年贡献了公司全部采浆量的34.1%。该公司在镇远的单采血浆站,实际上还没有正式采浆,即宣告关闭。
受事件影响,中国生物制品股价大幅跳水。从美国东部时间7月8日收盘价10.83美元,至8月29日的收盘价8.18美元,累计跌幅达到24.47%;同期纳斯达克指数下跌10.41%。
据中国生物制品公司人士介绍,公司刚计划投入数千万元,在贵阳市花溪区建设新的工厂,受此影响也不得不暂停。
总部位于河南新乡的华兰生物,控股股东亦非国有,同时由于其在国内上市,来自市场内外的压力更为明显。
7月11日华兰生物股价收盘于36.66元。此后一路狂泻,并几番跌停。至8月30日,收盘于26.40元,此间累计下挫27.99%。同期,深证成指下跌约为8.8%。
华兰生物董事长安康告诉《财经》记者,2010年,该公司采浆量超过400吨。贵州惠水、罗甸、瓮安、长顺、龙里五家血浆站总采浆量,分别占公司2010年、2011年上半年总采浆量的59.91%和55.08%。这些浆站被关闭,意味着华兰生物因此失去了半数血浆原料。
血液制品是华兰生物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10年血液制品收入7.5亿元,占全部营收的59.44%;2011年上半年营收4.17亿元,更是占到了全部营收的88.72%。
华兰生物的公告称,血浆站关停对公司2011年血液制品业务将造成一定影响,对2011年以后年度血液制品业务将造成重大影响。安康表示,此次贵州血浆站关闭,短期内对华兰生物是“伤筋动骨”的“致命打击”。
另一家涉事企业上海生物所属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旗下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子公司。
上海生物所一位高管告诉《财经》记者,上海生物9家血浆站中有4家位于贵州,年采浆量在230吨-250吨。在4家采浆站被关闭后,其约60%血浆来源消失,剩下5家的采浆量总计为100吨左右。
不过凑巧的是,上海生物所的血液制品生产车间由于进行GMP的改造升级,从2009年7月开始停产清理,今年七八月间恢复生产。而在停产期间,所有九家采浆站还在继续正常采浆,所采血浆放在冷冻库中保存。因为血浆的保存期限为两年,所以上海生物所在未来一两年里,由于“存货”的缘故,原料血浆还不至于短缺。
Ⅷ因子或减产三成
生产企业原料的大幅度减少,必然导致药品供应的减少,其中影响明显的是血友病人的救命药——凝血Ⅷ因子。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目前世界上尚无法治愈。其症状是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出血不止,疼痛难忍。关节与肌肉的反复出血会使血友病人骨骼变形,肌肉萎缩,落下终身残疾。内脏出血则往往危及生命。这些症状只有及时输入凝血Ⅷ因子才能缓解。
2007年,曾出现过凝血Ⅷ因子缺货的情况,导致许多血友病人因此病情加重,甚至残疾和死亡。
中国国家血友病登记信息管理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登记的血友病病例为8590人。但据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副组长、上海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学峰估计,登记确诊的血友病人,只占实际患者的10%左右。根据国际流行病学统计,每10万人中约有10名-20名血友病患者,因此王学峰估算,中国的血友病患者在10万人左右。
“中国血友之家”秘书长关涛则向《财经》记者介绍,全国的血友病人对此次事件非常关注。虽然已有部分患者采取冷血沉淀和输新鲜血浆的方式治疗,其价格相对较低,但因对血浆缺乏必要的筛选检验,而且Ⅷ因子单位含量不高,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较差且传播疾病的风险很大。
关涛说,中国凝血Ⅷ因子制品一直以来供应紧张,而且各地供应量极不均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供应情况要明显好于其他地区,但这些地区自主制定的零售价格也较高,如北京2010年3月就将凝血Ⅷ因子(200单位)最高限价提高到了396元,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254元。
目前,中国取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文号、从事凝血Ⅷ因子制品生产的企业共有四家:华兰生物、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002252.SZ)和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下称绿十字生物)。其中华兰生物一家的凝血Ⅷ因子产量,占到了全国的约30%。
中国输血协会今年5月向卫生部提交的报告称,贵州省的血浆站为全国提供了凝血Ⅷ因子生产50%左右的原料。
贵州省的单采血浆中用于生产凝血Ⅷ因子的比重较高,源于2007年12月11日国家药监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价拨凝血因子生产用冷沉淀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为缓解Ⅷ因子短缺局面,由上海生物所提供生产Ⅷ因子制剂半成品给上海莱士;中国生物制品则向绿十字生物提供Ⅷ因子制剂半成品。
据血液制品业人士计算,此次贵州关闭血浆站,可能致使中国的凝血Ⅷ因子制品减少约三成。
作为国产凝血Ⅷ因子的替代,目前只有两种进口药物可供选择:丹麦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基因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诺其),以及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重组人凝血Ⅷ因子注射液(拜科奇)。这两种药物均属于基因重组类药物,并非血液制品。
尽管拜耳中国公司人士称,拜科奇的供应充足,且不受血浆供应的影响,但其不菲的价格却不是每个患者都能承受得起的。拜耳中国介绍,拜科奇目前已进入中国国家乙类医保目录,患者能够按60%比例报销,但每瓶仍然需要患者自付1000元左右,以此计算,患者每年大致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为10万-15万元。
短缺难以避免
血液制品近年来在中国一直属于较为紧缺的药品。自上世纪60年代起步后,供需一直波动很大,价格涨跌互现。
王学峰亦表示,贵州大规模关闭血浆站后,对目前中国市场上所有血液制品,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中国应用最多的人血白蛋白,其用途相当广泛。
根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2005年对全国16个城市典型医院用药的分析数据,血液制品收入结构中,白蛋白占到了62%左右。时至今日,人血白蛋白仍是中国血液制品市场份额最大的产品。华兰生物2011年半年报亦显示,该公司人血白蛋白占全部血液制品收入的47.96%。中国生物制品公司的一半收入,都由人血白蛋白业务贡献。
根据中国输血协会及生产企业的测算,受贵州大规模关闭血浆站影响,中国人血白蛋白产量将减少约18%。
由于人血白蛋白安全性较高,是中国目前唯一允许进口的血液制品。杰特贝林、百特、奥克特珐玛等众多国际血液制品巨头均有此产品输入中国。2010年中国血液制品批签发数据也显示,该年度的人血白蛋白,国产和进口基本各占一半。
可以预知的是,即使未来人血白蛋白短缺能被进口产品填补,但价格上涨在所难免。
此外,人血白蛋白属“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储备产品”。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卫生部向灾区紧急调拨人血白蛋白,而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及最近的深圳大运会期间,人血白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均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曾由大会组织机构予以收储。同时,相关的血液制品也一直是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药品器材局的收储药品。
上海生物所原所长朱威表示,血液制品大规模依赖进口并不现实。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提倡各国的血液制品 “自给自足”。
此外,根据中国输血协会的估算,各类用于预防疾病的人免疫球蛋白制品减产的幅度,也与人血白蛋白相当。而这些免疫类产品,均不能进口。
据业内人士分析,考虑到原料血浆90天检疫期,以及6个-9个月的血液制品生产周期和签发周期等因素,血液制品的减少并不会马上出现,其真正显现应在2012年。
据《财经》记者了解,事件所涉的血液制品企业已着手通过放缓供货节奏、加快血浆站的建设进度、申请新建单采血浆站等方式,以扩大血浆原料来源。不过,“从浆站设立到形成稳定的采浆量,这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朱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