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现象里“小圈子”的大作用
2011-12-29赵福龙
新闻世界 2011年5期
【摘要】由W·李普曼撰写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对公众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作用。书中,李普曼描绘了各种舆论现象间的种种内在联系,如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社交圈子会产生广泛传播、暗合了舆论领袖理论、形成成见的温床、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与世界的精神纽带等作用,为传播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公众舆论 社交圈
“W·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年),重要的专栏作家,为12名美国总统做过顾问。他撰写了颇有影响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该部著作对公众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作用”。①书中李普曼描绘了各种舆论现象间的种种内在联系,例如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小圈子”虽然很小,却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此外,这种“小圈子”也是理解《公众舆论》的一个关键点,具体分析如下文。
“小圈子”有何大作用,又是如何发挥大作用的?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回答什么是“小圈子”?什么又是大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只有寥寥无几的知交。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一方面或某一片断”。在李普曼的观点里,人和世界相比是渺小的,只是在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社交圈子里活动。
这种“小圈子”在工业社会以前更为常见。那时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社交圈更为狭小。即使是现代社会,网络、交通等现代科技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但这种“小圈子”还是广泛存在的。乡村,就是由这些自给自足式社交圈子的社区和群体组成的;而城市,正如李普曼所说的“即使在大都会,也存在着乡村那种包含着自给自足式社交圈子的社区和群体。在较小的共同体中,也许会存在更宽泛的交流,早饭后到晚饭前的时间里可能会有着更真诚的友谊。但是,几乎没有人会不知道自己属于或者不属于哪个圈子”。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它们虽然属于社会学重点研究的范畴,可对于传播学来说,这种小的社交圈子构成了整个传播基础。
说他们小,因为“小圈子”里的人们“按照常规生活,只关心自己的那点事情把更大量的事物拒之门外,几乎不和圈子以外的人来往,也极少读书看报”。③而且“小圈子”里有些人正如李普曼描述的那样:“他们对于人类舞台一无所知,既不想上台表演,地台上的表演也不感兴趣。他们的问题不是接触外部世界。众多的兴趣领域在等待他们探索,但他们却不想进入。仿佛受到了某种束缚,他们按照自己那个社交范围的规则与准则,在固定的熟人圈子中活动。”④由此可见,为数众多的人活动范围有限,满足于和自己“小圈子”的固定熟人交往,很少看报,对人类舞台知之甚少,无心探索更多的兴趣领域,圈子里所有的这些有限的活动和人类社会圈子以及人类社会的大的传播环境比起来都可以说得上“小圈子”。
在回答了何为“小圈子”之后,再让我们看看“小圈子”的一些“大”作用吧。
1、构成了广泛传播。庞大、复杂的人类社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无数个这种“小圈子”所构成。 “各个圈子通过个人渠道串联了起来,由此启动了‘模仿’的行规。尽管各个圈子有很大的鸿沟,但是通过种种个人交往使不同的社交准则得到传播。”⑤公开的社会新闻和反映上流社会的电影亦为他们提供了传播的主要途径。人是活动的,也是经常从事社会活动的。当一个人从一个“小圈子”走进另外一个“小圈子”的时候,他所带去的一些社交准则就会得到传播。尤其是一些好的准则,就会如生活中的榜样一样得到大家学习。正是这些串联着的圈子或是跨领域,或是跨文化,抑或是CVN+gxnL9q38tGPagMz7lA==跨时间传播,一起构成了人类传播行为和形成了一些人类特有的传播特性和先进的人类文明。
2、暗合了舆论领袖理论。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写道“一个圈子的绝大多数成员都会满足与生活在这个圈子中,实际上是把它看作了整个世界,社交领袖们除了要熟知自己这个圈子的情况以外,还要不断认识它在整个社交界的等级体系中所处的位子。”这一个圈子里总会有一位能够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的个人,这个人在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交领袖。在传播学里和社交领袖相似的就是舆论领袖了。
基于1940年美国大选的社会调查,提出了两级流动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
mmunication)和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的概念。这一理论在传播学中第一次依赖定量研究的说明,受众成员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有些人发挥更大的主动性和影响力。⑥大众传播往往是通过人际关系来影响受众,发挥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效果。其内容基本上是由大众传媒流向舆论领袖,然后由他们传向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而舆论领袖正是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影响比较大的人,他们熟知内部世界和认识外部世界,进而非正式地影响别人的态度或者一定程度上改变别人行为。
3、形成成见的温床。“在社交圈子中,那些来自阅读、演讲、和谈话圈子的观念将汇集到一起,被整理、接受、排斥、判断和赞同。一场讨论的每个阶段最后都要做出决定哪些理由和哪些消息来源是可以接受、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⑦所有的传播观念都会被讨论和再加工,如整理、接受、排斥、判断和赞同。虽然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或无意的再加工,但却是成见产生的温床。从我们婴儿时期起,在这个我们主要生活的圈子里就开始学习了一些成见。那些被李普曼称之为先定义后理解的成见。
4、激发兴趣的因素。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公众事务很少能引起自己的关注,更不会谈上什么兴趣。而我们感兴趣的肯定与自身利益相关。那么与自身利益联系最密切的是什么?我们自己的小社交圈子是不是与我们的利益密切相关呢?正如有些公共政策的实施引不起公众的关注。像阜阳的假奶粉刚开始报道并没有引起当地公众的关注,假奶粉依然很有市场,就是因为这些宣传报道不能引起乡村中的这些“小圈子”成员的足够兴趣和关注。正像从阅读《公众舆论》中我们可以感知的那样,感兴趣的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不一定感兴趣。因为有些人在自己的小社交圈子里,只关心自己的那点事情,把更大量的事物拒之门外,几乎不和圈子以外的人来往,也极少读书看报。然而在社交圈子讨论时就会与自己的利益相关,进而激发自己的兴趣,引起极大的关注。
5、我们与世界的精神纽带。“我们全部受到了公共事务的影响,但我们全部都沉溺于私人事务中。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不愿费力注意那些还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意见,而且我们很容易受到不断的干扰。”⑧在公共事务的影响下,我们有时却沉溺于私人事务,小圈子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寄宿点,是连接外部世界的纽带。
笔者认为,如果把《公众舆论》比作一个车轮的话,那么“交往与机会”一章中所说的“社交圈子”就像本书车轮的圆心,由此引申开去,便可使读者很容理解接下来论述的成见、兴趣以及公意的形成。那么我们就不难得出“小圈子”有大作用的结论了。■
参考文献
①[美]E.M.罗杰斯 著,殷晓蓉 译:《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②③④⑤⑦⑧李普曼 著,阎克文、江红 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⑥石庆生 著:《传播学原理》,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