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报道中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分析
2011-12-29孙燕
新闻世界 2011年5期
【摘要】突发自然灾害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在防灾救灾的应对过程中,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政机关,作用非常重要,其应急管理机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网络媒体因其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本文以网络新闻为主要信息来源,分析在洪水、地震、雪灾三个案例中政府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危机认知与应对行为。
【关键词】网络新闻 突发自然灾害 应急管理
不同的突发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各不相同,但都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经济损失或者环境破坏等现实的危害。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性新闻,因其具有突然性、震撼性、负向性和社会性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①。在突发自然灾害新闻报道的内容中,政府对灾害的发生概率、范围、危害程度等情况的认知对公众而言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政府所做出的救灾行为也是大众关注的重点,因此这两种内容在新闻报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对突发事件新闻而言,网络新闻报道因其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优势。因此本文以网络新闻为主要信息来源,整理出三个案例,对比分析政府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危机认知与应对行为。
案例介绍
在2005年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本文选取了三个自然灾害案例:2007年淮河全流域洪水蒙洼蓄洪区、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2008年初南方十几个省市大范围雪灾,这三个案例发生年份相近,持续时间相似,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在危机类型和危害程度方面也有较强的代表性。在案例所涉及的事实方面,主要来自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经过总结和整理,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灾害应对活动的划分,案例分为这几个方面:
【案例1】:2007年淮河全流域洪水蒙洼蓄洪区
1、应急准备
物质准备:修筑堤坝,设置蓄洪区,准备完善
防灾宣传:对洪水灾害有长期的宣传,公众对危机各方面情况了解较多
2、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监测:通过各级站点,利用卫星云图、天气雷达信息等最新接收及处理技术,及时获取足量、准确的信息。
预警:严密监测发展情况,在第一时间上报情况,引起高度重视。
事前研究:对蒙洼蓄洪区有充分的针对性研究,形成结论:国务院批复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中规定,当王家坝达到29.3米分洪水位,且水位持续上涨,根据水雨情和工程情况,适时启用蒙洼蓄洪区。
3、应急响应
响应启动:淮河流域6月29日开始出现强降水,国家防总7月3日启动IV级响应;7月5日启动III级响应;7月9日启动II级响应,7月10日启动最高级I级响应。
应急处置:专家会商得出精确结论,一次性正确决策,7月10日11时05分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宣布蒙洼分洪调度命令。②
救援与执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指挥,受灾时通讯联络保持畅通,乡村组织健全,村、乡、镇政府组织灾民有序撤离。
慰问灾民:7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去蒙洼蓄洪区慰问群众。③xmKovq+BI5yLAwGGTloZ0Q==
【案例2】:2008年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
1、应急准备
物质准备:几乎没有
防灾宣传:公众事前对堰塞湖几乎没有任何了解
2、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监测:自然情况恶劣,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得现场的第一手资料,难以实时监测情况的变化。
预警: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了唐家山堰塞湖,立即上报,得到重视④。
事前研究:仅对堰塞湖形成过程、解决办法及其危害有一般性认识,并无针对此地的解决方案。
3、应急响应
响应启动:我国首次启动国家I级救灾应急响应。
应急处置:专家讨论得出一次结论并实施工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进行二次修正决策。
救援与执行: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负责指挥,受灾时通讯不畅难以获得及时的信息,撤离时部分公众有急躁情绪,有较高权威性的绵阳市委书记亲自进行安抚。
慰问灾民:6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实地考察、研究堰塞湖涨水及工程排险办法⑤。
【案例3】:2008年初南方十几个省市大范围雪灾
1、应急准备
物质准备:缺少必要物质准备,融雪剂和化雪用的工业用盐储备不足⑥。
防灾宣传:南方地区政府和公众对雪灾的危机意识、救灾知识、自救方式、营救能力等方面十分薄弱。
2、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监测:气象预测系统只能准确预测未来一周内的天气状况,未能预测到雪灾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之久。
预警:雪灾预报未能引起各方的高度警惕,对天气预报缺乏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