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危机传播四阶段”广告与公关的战略协同

2011-12-29张万晖

新闻世界 2011年5期

  【摘要】广告与公关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危机事件中的两种传播行为。根据“危机传播四阶段”的理论,广告和公关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形成一股合力,在危机传播中协同作战,共同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关键词】危机传播 广告 公关
  
  企业危机由于本身具有的“意外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①,好似一颗定时炸弹潜伏于企业运营之中。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在信息时代,危机事件爆发频率将更高。
  美国学者Kathleen Feam Banks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及之后,介于组织及公众之间的传播”。广告和公关作为企业广泛使用的整合营销策略,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传播行为,两者各有短长,“以形象为核心使两者形成了天然的血缘关系”②。那么在企业形象遭受危机的情况下,广告与公关就必须协同作战,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成为将企业(组织)的正面声音传播到公共领域的关键利器。本文通过美国学者斯蒂文·芬克提出的四阶段危机传播理论,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广告与公关的不同特点如何在危机事件各个阶段互相补充、整合协调、共同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一、危机潜伏阶段:广告在上、公关在下的地基式战略
  该阶段,危机尚未发生,一方面要通过广告爆炸性的宣传效果,宣传企业产品信息,拓展新产品市场,完成短期促销目标,提高周期性销售额;另一方面要实施合理的公关策略巩固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利用公关的人文渗透性和公信力,弥补广告的缺陷,将广告传播融入到品牌长期发展战略的具体环节中,兼顾长远目标,实现良性积累。同时,企业决策者也要树立危机意识,必须从事发后的补救变成事发前敏锐性的防范。在危机尚未扩散到公众领域之前,及时解决处理,尽快建立“防火墙”,避免企业细小矛盾危机蔓延到企业生产销售全局。
  另外,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利用其他企业个性品牌产生危机而共性品牌没有受创之前,采取品牌公关危机反策划,利用他品牌的危机点,迅速做出策划,因势利导,借势造势。如1998年春,山西朔州发生假酒大案,安徽古井酒业敏锐地捕捉到其背后潜藏的巨大公关效应,起草了“关于巧借朔州假酒案例制造新闻的公关方案”,呼吁白酒立法,无偿捐助死难者家属,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异军突起,产销在全国一片低迷中反攀了10%。
  二、危机突发阶段:公关为主、广告为辅的迂回式战略
  该时间内事件发展形势逐渐严峻,民众心理受到严重的冲击,事态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社会组织相关正常活动难以为继。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信誉度此时降到最低,已经对广告形成“免疫力”,否定态度占据主导。再加之广告的沟通性差,单向的传播属性客观上造成了广告与广告对象之间的距离,“无法对特定的人群传播特定的信息,无法引起目标对象的兴趣和创造参与机会”③,广告营销无法改变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负面情绪。这时就需要与消费者沟通效果更为良好的公关营销策略,主动改良销售环境,积极引导消费者正面情绪,努力营造勇于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企业形象。
  面对危机,企业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危机信息。“危机发生后的第一个24小时至关重要”④,在这个时间里,消息会像病毒一样,以裂变的方式高速传播,企业如果对媒体和消费者采取沉默和规避的态度,会导致关于企业的负面信息大幅度增加。所以,企业的公关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公众发生了什么危机,并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同时通过电话或者新闻稿的形式通告媒体。
  公关的最终目的是与消费者沟通,务必要把公众放在信息传播系统之内,千万不可有意漠视公众或者受众的存在。应主动尽快地通过媒体向公众提供全部情况,采取道歉先行的法则,以迅速给予关注的行为向消费者表明企业的诚意和态度,呈现企业对公众负责任、细心周到的形象,尽可能挽回因产品或其他外在因素的缺陷导致品牌危机,使企业仍被公众信任,以积极的态度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态度赢得公众。
  其次,企业的公关活动还要本着真诚沟通的原则,在充分了解并尊重大众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与媒体和政府形成统一口径,尊重政府部门结论,在事件中明确把握矛盾点,采取相关补救和整改措施。
  2005年2月,肯德基部分产品被查出有苏丹红成分。肯德基内部经过讨论,迅速做出道歉先行的决定,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即刻停止售卖含有苏丹红一号的所有产品,同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而2001年9月3日,央视《新闻30分》披露南京冠生园用“陈馅”做月饼。9月5日,南京冠生园老板接受采访时不但不对错误的行为道歉,还说“用旧馅”是普遍现象。9月17日,南京冠生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