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权:网络热词折射出的民意崛起

2011-12-29吴丹

新闻世界 2011年5期

  【摘要】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网络热词 解码 编码 话语权 民意
  
  2010年是网络热词的“给力”年。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公布了2010年互联网十大热词,包括微博、给力、炫父(我爸是李刚)等热词入围。如今,网络热词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而是承载了一定的社会诉求,逐渐为大众所接受,成为名副其实的记录和反映这个时代话语变迁的“词媒体”。
  网络热词是网民在网络平台上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它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缩写、谐音为主,主要为网民的交流提供便利,如“88”、“斑竹”。第二类是从众多热门网络论坛中衍生而出、旨在娱乐和消遣的词汇或短句。如“给力”、“浮云”。第三类是从社会公共事件中衍生出来的词汇或短句,如“躲猫猫”、“欺实马”等。本文所说的网络热词主要是指第三类,即与社会公共事件有关的词汇或短句。那么,这类与社会公共事件密切相关的网络热词为何如此流行?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网民又是如何制造出这些网络热词的?本文试从网络热词的生产机制着手,从话语权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热词流行的现象。
  一、网络热词的生产机制:对抗性解码与创造性编码
  网络热词的诞生要经过非常繁杂的过程,本文试图用“编码-解码”理论来分析网络热词的生产机制。“编码-解码”理论认为,电视媒体的话语意义的生产和流通过程要经过编码和解码两个阶段①。电视节目的传播者按照自己的传播意图进行编码,但电视节目的接收者并不一定按照传播者的意图进行解码,而是根据自身经验,或部分接受、或从对立的立场进行解读。这一理论充分肯定了受众的能动性。
  1、对抗性解码。霍尔曾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第一种是主导——霸权立场,即受众会按照传播者的意图来解读信息;第二种是协商立场,即受众对信息既不完全同意又不完全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传播者赋予的意义,同时又会解读出传播者意图之外的意义;第三种是对抗立场,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解读出全新的甚至是对抗性的意义②。在网络热词的形成过程中,网民对信息的解码主要以对抗立场为主。以“躲猫猫”为例,当官方公布李荞明的死因是玩躲猫猫游戏不小心撞墙导致时,网友对这一结论表示强烈的质疑。在各大论坛内,网民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夸张、讽刺等手法对这个荒谬的解释作出回应,如“我以后再也不敢玩躲猫猫了”、“珍爱生命,远离躲猫猫”。从这些回帖中可以看出网民的对抗性立场。
  2、创造性编码。解码之后便是编码,网民需要通过某种特殊的话语来表达不同观点。总结来说,网络热词的编码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从新闻当事人的说辞中抽取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词,就如上文提到的“躲猫猫”;另一种是对新闻事件加以归纳,从而创造出较为琅琅上口的词,如“楼歪歪”。在编码过程中,网民走的是一条曲线创作的道路,即不直言新闻事件,而是倾向于采用迂回、反讽的手法表达意见。在“躲猫猫”事件中,网民不再一味相信官方的解释,而是通过自主思考,大胆提出质疑。“躲猫猫”是众所周知的安全儿童游戏,在官方口中却成了死因,大量网民联想到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并赋予“躲猫猫”另一层含义——躲猫猫的不是李荞明,而是公安机关。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虚假”、“荒唐”等词对该事件加以评论和指责,但网民对于这种“旧词新意”的手法早已心领神会。
  二、网络热词背后的话语权争夺
  曲线表达的网络热词为何如此流行?原因之一是为了规避网络审查。面对严格的网络审核制度,网民经常运用拆字、缩写、隐喻等方法加以应对。如网民使用“河蟹”(和谐的谐音)一词,以表示对信息管制的不满。另外,网民的娱乐心态、求新求异的亚文化因素、情绪宣泄的需要等也是网络热词流行的原因。
  综观从社会公共事件中衍生出来的网络热词,无论是“打酱油”、“俯卧撑”,还是“躲猫猫”、“欺实马”,它们的流行都不能忽略以上这些因素。但更为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网民对话语权的争夺,即出于对官方话语的不满,网民急需发出自己的声音。
  所谓话语,指的是对主题或者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述方式。③话语代表的是一种权力。虽然一直以来,权力话语总是会受到挑战,但零散的话语反抗不能起到什么作用。互联网出现以前,这种对权力的反抗只能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小规模传播进行,难以形成足够的反抗力量。网络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和跨越时空障碍的特点,使得公开、流行的话语抵抗成为可能。
  三、“我爸是李刚”:对权力阶层声讨的升级
  “我爸是李刚”事件是继“俯卧撑”、“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典型的网民与官方争夺话语权的案例。李启铭酒后驾车撞人的第二天,天涯网帖《惊!!!河北大学富二代校内醉驾撞飞两名河大新区女生“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的爆料引发网友热议,至10月20日,该帖就被点击了47万余次。④以猫扑网为代表的网络论坛更是掀起了一场“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创造了一大批经典语录,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我爸是李刚”、“工作没着落,我爸是李刚”等。“造句大赛”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是网民自发形成的对权力阶层的一种声讨。这种创造性编码表现出了网民对权力阶层的痛恨,并试图通过发出自己的声音来维护受害者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爸是李刚”并没有出现在官方话语中,但它是出自“官二代”之口,存在官方话语向“官二代”倾斜的可能性。李启铭想要用父亲的权力向弱者示威,网民就使用“我爸是李刚”进行对抗性解码,并将矛头指向执法机关,挤压权力寻租的空间。因此,“我爸是李刚”的确是网民与官方争夺话语权的表现。
  从这个结果看,“官二代”没有得到权力的倾斜,这是对网民话语权的尊重。至此,网络声讨之声逐渐消退。“我爸是李刚”也完成了使命,但它不会消亡,而是作为一个隐射权力寻租的新词被保存下来。我们看到,此后一批“我女儿是彭帅”、“我爸是王阳”云云又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成为不同时期民众声讨特权现象的代名词。
  四、民意是对权力运行的监督
  网络热词的流行象征着网络民意的崛起,是网民争夺话语权的表现。《光明日报》还将网络热词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唐诗宋词在当年的地位不过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而加以规范疏导的网络语言又何尝不是当今的诗词”⑤。的确,网络热词具有自我淘汰的功能,一些纯属娱乐的网络俏皮话会逐渐消失,而那些诞生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热词,是网民自主参与传播意义建构、争夺话语权的体现,它们将沉淀出新的含义并被保存下来。
  然而,网友不能一直做“俯卧撑”,也不可能永远“躲猫猫”。民意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和归宿,保障公民表达自由之权利,让人民充分行使知情权和表达权,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⑥如果权力不能在阳光下运行,如果政府继续藐视民意,网民将继续行使其对抗性解码和创造式编码的功能,用更多网络热词唤起民意参与,以便更好地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①②罗钢、刘象愚:《[C]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