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1-12-29易芹陈宁熙
新闻世界 2011年5期
【摘要】网络新闻因其迅速及时等优点为大众所喜爱,但它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简单复制媒体内容导致信息量不足、深度报道欠缺、新闻公信力低、技术依赖性强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提升网络新闻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 网络媒体 新闻质量
近年来,随着网络新闻的蓬勃发展,受众对很多消息的获取都是通过网络。网络新闻传播的快捷性是其它传统媒体所难以比拟的。如今,网络新闻成为了新闻传播领域中一支生力军,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新闻真假难辨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其公信力也因之受损。因此,探讨当前网络新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网络新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简单复制其它媒体内容
当前,我国大部分网络上的报刊内容几乎是纸质报刊的翻版。事实上,不只是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的网站,也多是将传统媒体上的各种信息搬移至网上,而很少根据网络传播的特性,制作有别于母体媒体的信息。网络新闻的制作也采用简单的“移植”、“嫁接”等方式完成,使得网络新闻缺少特色,“千篇一律”的网络新闻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2、报道形式单一
虽然网络新闻可辅有图片、声音、视频、超链接等多项功能,但其大部分内容来自对其他媒体的转载,在报道形式上创新不足。而国外的网络媒体,几乎所有的当日要闻,都同时配有影像、声音和图片信息。报纸受版面限制,但网上传播新闻没有量的限制。可以大量地提供有关的背景、图片、图像、声音等资料。但国内网络上的新闻,多是为纸质媒体采写,简短有余,详尽不足。另外,动态新闻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背景报道、分析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的数量十分有限,尤其是地方性网络媒体,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
3、互功性较弱
网络的出现虽然使受众由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并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但我国的网络媒体由于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很深,在传播过程中,多趋向于单向传播。网络作为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受众可以借助这个平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是就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这一点上做的远远不够。尽管网络新闻数量庞大,但几乎每个网站都会以“今日热点”,“重要新闻”等形式将某些内容推荐给受众,大量网络受众处于一种强大的“从众”状态而不自知,网络新闻的互动性有待强化。
4、服务功能单一
目前网络媒体较少考虑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平台,网络媒体的受众也各式各样,网络受众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受到社会地位、地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受众所共同关心的,但受众还需要一些新闻以外的其他服务信息。只有针对受众的需要,为之提供服务,才能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5、可信度低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网络新闻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才能赢得广大受众的信赖。但是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它的开放性增强了。作为一个开放的信息渠道,在为受众提供言论自由空间的同时,难免会有大量虚假新闻掺杂其中。网络新闻的来源主要有:其一,来自于其他新闻媒体,如果其他新闻媒体信息有误,网络新闻对其不加筛选的转载,就相当于对虚假新闻进行了二次传播。其二,来自于网站本身,网站自行采编的网络新闻,给虚假新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三,来自广大网民在论坛、博客、社区等新闻介质上发布的新闻,但网民通常不是新闻采编从业人员,他们对上传的新闻信息的真实客观性难以把握和辨别,网络中经常出现所谓的“爆料”,为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注重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
网络新闻具有时效性强,不受空间限制,存储量大的优点,因此,要想在纷繁的网络媒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注重信息量的增加和对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的重视。这里所指的信息量,并不是一般的复制母体内容的简单动态新闻的报道,而是一些受众关心的事件的背景阐述,深层分析以及专家意见等。在报道突发新闻时,网络媒体应该在第一时间陈述事件的发生并跟踪报道发展情况,把握事件自始至终的整体情况,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帮助读者更好的把握事件,充分体现事件的现场感。要从贴近群众的角度入手,重视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要加强理性分析的评论,关注事态的最新发展,注重人文关怀。
2、报道形式多样化
网络媒体是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综合多种媒体形式,实现了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针对目前我国网络媒体存在的报道形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超链接,使用大量的声音、图片、Flash新闻、视频新闻、建立新闻专栏,使用醒目的标题、加强色彩的运用、使用模块化视窗结构、网友互动调查、文字现场直播、视频直播系统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在报道中安排新闻背景,新闻链接,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版块、分栏处理,实行滚动播出、图文结合。从栏目规划看,除了要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外,还要充分发挥网站自身的优势,在全面均衡的栏目设计中,突出几个重点栏目,成为品牌建设的突破口。
3、加强与受众的交流
大众媒介传统的互动方式有以下几种:来自读者或听众的信件和电话,对于广告的反应和广播的收听率,报摊零售与订户增减的统计。这些方式只能从受传者处得到少量的意见信息。而对于网络新闻来说,反馈来自于对新闻留言板中的读者意见,或者是在BBS中的评论。网友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是一种自发式的、群言式的解读新闻的方式。从自发性看,网友讨论的话题,必然是他们内在的兴趣的体现,因此,网友讨论的话题也会给做网络新闻的人建立起一个风向标。从群言性看,网友的讨论,并不完全公平理性,也不全是个体意见的表达。其中,“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许是不可忽视的,“沉默的螺旋”的力量、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也都会或多或少发生作用。因此,网民的解读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它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而网民由此受到的影响也会更大。
4、加强服务功能
网络新闻媒体不仅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受众它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与那件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媒体要做的,不是让读者自己去费力寻找那些联系,因为对他们来说,信息消费只是业余生活中一部分,他们不可能全天候地跟踪世界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必须培养网络媒体的服务意识。基本层面的内容组织通常是利用“超链接”方式,对“关键词”或新闻背景、有关知识、相关新闻等加以补充,以延伸报道。
5、维护网络媒体公信力
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就其三大主要来源来看,要避免虚假新闻的产生,首先在新闻的选择上就要慎之又慎,在转载母体内容时,不能够因为报纸上刊登了就想当然地以为它一定是真实的,无需验证的。而对来自论坛、博客、社区的新闻,由于其直接来自受众,更具有群众性也更容易受到受众的关注,但正因为其来源于虚拟的网络,匿名的受众,所以其真实性就更难保证,甚至有可能被不怀好意者所利用,进而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不损害新闻时效性的基础上,对此类新闻要认真对待,仔细核对、筛选,并且要保持网站舆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代表群众观点但不能左右舆论导向。
同时,要加强网络新闻业界的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建设。网络媒体要健全规章制度,对虚假新闻实行有效制约。建立媒体问责制,实行媒体主编或责编引咎辞职制,强化媒体的把关责任意识。对于网络新闻的编辑发布工作,要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把关”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63-170、 315-321
②陈彤、曾祥雪:《新浪之道》[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3-98
③夏凡:《网络信息采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23-137
④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10-132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38、213-223 、236-244
(作者:湘潭大学09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