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在手机电视\\微博之后
2011-12-29范秀珍
新闻世界 2011年5期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已有冲击传统电视新闻之势。面对挑战,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变革的因素,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手机电视 微博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只有回归电视的本性,传统电视节目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电视节目形态才能真正彰显电视的特色。在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方面,目前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台都在吃内容为王的老本,过分地强调内容主体,而忽视了形态主体。①
一、手机电视、微博变革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三网融合使电信网、互联网对广电网的渗透更为全面,以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媒介深深地影响着电视节目的生产。就内容而言,电视新闻节目是电视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的出现,博客、微薄等互动媒介的广泛使用,为电视节目注入了新元素,加速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
1、手机传播改变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手机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其最大特点是可以随身携带。手机传播具有最广泛的用户群,相较电视传播,受众主动参与性增强,服务个性化较强。同时,手机网络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互联网,甚至超过了电视。在信息传输方面,手机传播实现了多点发散的信息传输。
3G时代,手机传播将深刻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改变。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从内容提供商的角度来讲,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根据新媒体特性创造新的产品形态。把传统电视节目简单搬到手机上是不能发挥应用特性的,必须进行改进和重构,即综合手机媒体的特质,有计划地为不同平台设计相应环节,从而构成手机电视新的节目形态。②具体来说,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屏幕,手机是以小屏幕为终端的,它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此外,手机的移动性决定了手机电视的不稳定性——干扰因素多、收视时间零碎化。因此,手机电视单个节目的播出时间不宜过长,应该维持在10至15分钟以内。
2、微博的应用丰富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微博不仅可以快速发布和传播信息,实现多媒体参与、实时交互,同时具有信息传输碎片化的特点。微博凭借其优势,在电视新闻尤其是突发新闻与灾难新闻中得以应用。如在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中,凤凰卫视利用微博获取现场画面,实现实时播放,及时捕捉现场情况。构成电视节目形态的主要有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刺激、技术等基本元素③。因此,可以说,微博的应用将不断改变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催生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2010年3月,微博电视(twision)在西班牙电视频道Veo7播出,节目首次播出即吸引了将近66万人收看。网友只要登入Twitter并针对不同主题发表各种推文或讯息,主持人身后的大屏幕就会显示这些消息、视频等内容。其形式类似台湾综艺节目中的传简讯活动,将想说的话传到指定号码就可在电视上看见自己的留言。这种Twitter所延伸出的新型态传媒,正是微博与电视结合而成的电视节目。
总之,以互联网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其数字化、网络化优势,不仅在阅听视市场上挤占了大量份额,在全球广告市场上也迫使传统媒体让出了13%的份额④。信息数字化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应用,导致了传统的、以点对点信息传递为特征的通讯终端与点对面型信息传播终端及个人信息处理终端的结合。为了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和娱乐需求,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变化势在必行。
二、多层面着手,创新电视新闻节目形态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可以从三个层面切入:微观层面——电视节目形态构成的最小单位是元素符号。中观层面——电视节目模式由若干模块或环节构成。宏观层面——具体的电视节目都是由若干基本节目形态组成。⑤
1、微观层面——基本形式元素
首先,找准观众兴趣点,适时刺激。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就很好地诠释了“南京市民生节目的主人公”这一概念,在每条新闻的报道上,都力争贴近市民的生活和视角,以达到和市民“零距离”沟通的目的,激发受众的收视心理,报道不再以平面化、脸谱化的形象出现,而是体现出浓浓的人情味,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其次,在时间方面,18:00-21:00常被称为电视的“黄金收视时段”。晚间18点档通常被视为一个较为软性的播出时段,主要播出民生新闻、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等。比如湖南卫视在2000年18:00点开播了《娱乐无极限》,在全国娱乐资讯节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2002年江苏卫视18点档开播的《南京零距离》成为了目前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三大品牌栏目之一。这些都增强了18:00的新闻力量,并将卫视黄金时段的收视起点往前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21:00-23:00的电视时段也变得日益珍贵,并被称为“亚黄金收视时段”。目前,我国各大卫视已经开始抢占这一收视时段。然而,夜间的新闻时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国内电视媒体开始建立从早到晚的新闻播报体系。2005年,四川电视台开播了《资讯频道》,这是西部首家24小时播出的专业新闻频道,每天直播的时间长达9个小时,并开办了《新闻现场》、《全天报道》等新闻栏目。除此以外,非新闻频道也开始长时间播报新闻,比如2010年,南京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开始全天候大容量地播报新闻,让观众在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节点能够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要事、新鲜事。
第三,在技术应用方面,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也是其魅力所在。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应该通过同期声、电视画面和现场连线等手段增强新闻的接近性,使受众有跨越时空的感觉。如东方卫视在2009年的“日全食”直播中,除了运用卫星、光缆和微波3种常规报道方式外,还同时使用电信宽带和3G网进行信号传送,实现了6框画面实时播出,充分提高了画面的动态效果。
2、中观层面——电视新闻节目模式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板块化。电视节目模式都是由若干模块或环节构成。受众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半个小时以上的播报方式,电视新闻的改版必须符合受众的审美需求。2010年初,南京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的改版在板块上做足了文章,把新闻分为两个大板块来做——一是晚间板块,即17:30—19:50连续播出的新闻板块;二是夜间板块,即21:30—23:00连续播出的新闻板块。板块新闻的运作方式能够有效地集中受众的眼球,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其次,内容相近的不同栏目可以有不同的风格。以南京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为例,已有的《南京早新闻》、《南京午新闻》、《大刚说新闻》都是新闻集锦的报道样式,属于集纳式报道范畴。而今年新推出的《新闻七日谈》也是一档新闻类栏目,但在栏目风格上,《新闻七日谈》追求时尚、轻松,并强化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与互动,西祠讨论版《直播南京》的漂亮版主在这个栏目中亮相。子栏目《美在金陵》,每天播出一道古城金陵美丽的风景,既有自然风景,也有人文景观。在节目编排上,《新闻七日谈》根据观众收视的心理需求,不断创设兴趣点,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让观众兴奋的“点”,掀起一个个小高潮,从而抓住观众的眼球。从整档节目看,栏目虽没有一个个子栏目,但兴奋点不断,编排看似随意,其实体现了编辑的良苦用心。
3、宏观层面——电视节目基本形态
追求现场感,增加现场直播。直播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充分体现出电视新闻的优势。南京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道已经在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采取了直播的方式,对新闻的快速反应为其赢得了受众的注意力。然而,尽管直播在电视新闻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直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直播机制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影响直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层面、技术层面和工作人员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但是具有更大规模、更有人气、更加客观的直播样式——直播频道正在南京广电集团紧锣密鼓地酝酿和推进之中。
引入网络形式。如江苏卫视《新闻夜宴》、央视财经频道《新闻观察》等,通过受众跨媒介参与的方式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增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进而提升其影响力。
除此之外,辩论、方言、表演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引进,将极大丰富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如浙江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新闻深呼吸》、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十分关注》等,在节目中探讨多个话题,在保证信息量的基础上挖掘新闻深度,将新闻资讯、民生新闻、新闻评论等不同内容有效整合,从而诱发新的新闻节目形态的诞生。
总之,“理论上当大家对一个新节目进行策划时,不应是先讨论内容,而应先讨论的是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性,老百姓能否接受。结构和形态是一个单独的需要拿出来的元素。”⑥以此为出发点,新闻节目在报道侧重的角度、内容叙述的方式、传播技巧的应用上都可以进行积极地开拓创新,把新闻节目做新做活,让观众喜闻乐见。
结语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三网融合从技术层面促使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不断创新。首先,整个运营状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传统媒体过去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现在的新媒体是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其次,受众的变化。如今,受众对新闻的参与度越来越强,大家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再次,内容实质性的变化。现在的新闻不像过去是一场谈话、讲座,而是变成了对话,它的内容更多地以自我为中心,更重视人自身的感受,更重视大家共同生成的一些内容。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创新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要不断地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和娱乐的需求。电视新闻节目的竞争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差异化的关键在于节目元素的运用。在电视业内部,只有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找到创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①⑥刘婷婷,《张绍刚谈电视节目策划》,《新闻与写作》,2010(7)
②车佳桓,《手机电视对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电视研究》,2007(2)
③⑤谭天,《论电视节目形态构成——一种用于研发的理论模型》,《现代传播》,2009(4)
④《在线广告市场份额节节攀升危机中一花独放》,http://www.dvbcn.com/2009-11/10-40562.html
(作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实习编辑:何健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