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监督如何满足民众期望
2011-12-29杨炎
新闻世界 2011年5期
【摘要】舆论监督是媒体单位的职能所在,责任所在,威信所在。地方媒体虽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主客观上的局限,但其也有贴近、细化、本土等显著的优势。只要地方媒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扬长避短,采用科学的舆论监督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期望,勇做沟通的桥梁、信息的导体、人本的表率,就能更好地体现媒体监督的生命力,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比较优势 柔性监督 民众期盼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思想解放,个性苏醒,对媒体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大。新华网一组数据可见一斑。该报道中指出,研究机构在网上调查的结果显示,当被问及目前较为有效的监督机制是什么时,投票网民把52.93%的票数投给了“媒体舆论监督”。显然,民众对媒体舆论监督寄予厚望。
期望决定责任,尤其对地方媒体来说意味着更大压力。地方媒体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短板:通常体量不大,运作团队能力有限,和被监督对象之间无空间和级别上的差距,监督面不够广,一旦遇到“上面干预”,采访难度较大,其结果造成监督的软力。作为地方媒体的受众,身居底层、靠近媒体,诉求的欲望更为强烈。
为此,笔者试从正反两方面,浅析地方媒体如何扬长避短,强化监督,最大限度地做好民众的贴心人。
媒体不是万能“超人”
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舆论监督。有话说“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见报”,在人们印象中,什么不好的不称心的事情只要被曝光,就算不能达到直接效果,也能形成一定影响。媒体所形成的舆论监督不仅是最高效还是最廉价的监督机制。有事找媒体,成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维权的首选。
然而,当人们过分依赖舆论监督这一新闻维权方式的时候,也应避免新闻侵权。新闻自由是一个相对概念,它不能以牺牲法律和人的基本权利为代价。舆论监督的“度”受制于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民主政治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知情权。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时常会接待到一些个人和集体,带着偏光眼镜和强烈的主观色彩,要求媒体曝光以泄私愤。如果记者偏听偏信,采访不够深入,不仅会好心办坏事,严重的还会引来官司。其实新闻工作者不是法官、更不是父母官。当新闻工作者有意无意或被动地开始行使权力,做出“媒体审判”的举动时,容易让自身处在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也不利于新闻舆论的公平正义。
地方媒体的自身局限
作为地方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平时和底层一线的百姓接触较多。他们大多对媒体人充满敬仰和关注,但如果他们的诉求得不到及时明确的结果时,往往会透露着消极抵抗的情绪。不配合采访,认为媒体无用。
其实地方媒体,不仅具有媒体监督局限的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人们常用单位大小来衡量新闻媒体的战斗力,他们认为中央、省级媒体的传播效果更好,而地方媒体因为太着地,往往在采访过程中形不成足够的高度和力度,这尤其表现在批评类报道上。地方媒体牵扯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被监管的对象中,多位兄弟平级单位,地方媒体的人员配备,社会关系过于本土化,这势必给新闻的独立采访形成一定的阻力。
此外,地方媒体对身边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事件,往往采取谨慎的报道态度。异地报道强音,本地报道弱音的现象或多或少在媒体单位存在。这是因为异地监督有利于冲破地方保护主义的阻挠,使得报道更易深入展开。
地方媒体的比较优势
媒体监督所要关注的不仅是侵害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热点问题,更多的还要关心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及一些人们生活中看似琐碎实则关系重大的具体行为。而地方媒体,容易通过更为平民的视角,时刻关注着普通百姓的命运、发展、权益、幸福等。
贴近亲切。相比于中央省级媒体,地方媒体可谓麻雀虽小,五脏齐全,而且在报道中,更能及时获悉一线民众的呼声,传递社情民意,促进政令畅通。海门日报从头版要闻,综合、民生、社会、社区以及副刊的多个版面,都大量采用记者采写的新闻。新闻的触角伸到细微处。每天不仅为读者提供党委政府的最新指标,还大量挖掘民间一手资料,生产生活、趣闻乐事,民生资讯,部门动态,百姓故事等。经常有本地读者反映,地方媒体真正服务到家。
细化专攻。地方纸质媒体发展至今,虽然受到同质媒体、广电媒体以及其他新兴媒体的冲击,但纵观全局,地方纸质媒体等媒体发展强劲,正处在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我们海门日报,通过不断细化分类,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精神营养。这几年中,不仅相继开办了民生、社区等板块,还开办了新农村、警方、金融、楼市、车市等专业板块。不仅加强了报纸的市场化经营能力,更关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了受众不同口味,让新闻在细化中发挥术业有专攻的优势。
本土元素。在同质媒体中,地方媒体要保持鲜明的标签,那就是本土元素。新闻形式、报道方式可以复制,而新闻的内涵需要有土壤的培植。在海门元素的探索上,我们海门日报相继刊出了寻根、民俗、古树、古镇、古迹等系列报道。这些内容让读者耳目一新,曾经熟悉但如今再现,读来无比亲切和感动,而这些都是外围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参与互动。互动平台的开通,不仅让民众多了诉求的渠道,也让媒体深化了关注、扩大了影响。海门日报社区版开设的QQ互动栏目中,提出了“家校通”“城乡公交”“社区医生”等民生话题和读者沟通,排解了百姓的不满情绪,还代表民意取得了职能部门的回音和实际措施,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新闻110号码,也能第一时间点对点和百姓形成交流。
新环境下,更新舆论监督理念
有人说,地方媒体要揭露些问题,太难。其实,作为一个成熟的媒体,揭露未必是最好的手段。媒体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媒体的战斗力,不应以揭了多少短来衡量,而是以发挥的作用来判定。
不管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群众,还是地方新闻工作者本身,都应转变思路,与时俱进,注意选择合适的监督时机和方式方法,更多地采取建设性、引导性、分析性、帮助性的监督方式。
柔性监督。作为地方媒体单位,在发挥舆论监管方面,更应注重柔性舆论监管。在新闻选择方面,从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大局出发,把着眼点放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稳定发展,民众安定团结的舆论宣传氛围上来。在办报立场上,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正面重于负面。
海门日报作为地方报刊,头版以绝对的正面新闻为主,不仅常设市委市政府最新决策动态、工业经济发展、社会就业、民生医疗等重大关注报道,还加入“感动你我”“共同关注”等小切口的和谐正面报道,给人以干劲十足、正义友爱、蓬勃发展的希望,使得主旋律深入人心。
服务型监督。将新闻舆论监督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推进单位、部门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进行监督。通过服务,不仅让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很好地回应了关切,也能让相关职能部门,在监督中,及时查漏补缺,升级方式。
海门日报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仅有针对性地向职能部门介绍一些发达地区、先进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还传播一些对改革发展决策、制定工作方案有帮助的外部信息。报道对象有失误和不足时,帮助其寻找原因,多提建设性意见,以督促其改进和提高,以便更好服务民众。
过程式监督。目前,通常媒体单位的监督,多为事后监督。这样的监督往往事倍功半。在新舆论环境下,媒体监督应该向前做,并且注重监督的过程性。
问题的出现通常有个因果关系。地方媒体因具有贴近优势,常常能观察入微,反映及时,非常有利于过程式监督的实现。例如,海门日报去年报道一新建未开通路口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的新闻,虽然激化的矛盾,但记者发现了问题提前介入,走访了周边村民和各相关部门,最终促使相关部门采取实际措施,把更多严重的交通事故扼杀在摇篮中。
因此,加强对事前准备阶段和事中进行过程的监督力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为本,加强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媒体始终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者。民众的期望,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内在动力。媒体工作者,应以以人为本的态度,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海门日报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尝试。例如,海门日报在2011年3月13的社会版上刊登了一位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女孩母亲的募捐求助。海门日报记者热情地接待了她,及时刊出报道并继续关注。然而在接下来两天时间里,捐款的效果不太明显。海门日报领导送去了慰问并再次呼吁大家都来关心小女孩。事情一经刊出,就有市民上门捐助那位女孩2000元。他透露,媒体不仅帮忙呼吁,还率先行动,让他很感动,促成了他的善举。当然,很多时候媒体作为第一知情者,在表达关切方式上的方法还有很多种。
地方媒体既要当好出气筒,更要当好传声筒
作为地方新闻工者,不管是深入一线采访,还是接待上门读者。面对市民的家务事、琐事、纠纷等,记者不仅不能随意搪塞推开,还应耐心地帮助他们排解苦闷,理顺心气,既当好出气筒,又做好心理师。
有关读者生活、生计、生存、生命等方面的诉求上,地方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及时受理,还要帮忙解决,达成实效。既要向有关部门反映民声,又要向民众传达权威回音的传声筒。
今年海门“两会”中,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很多提案建议,市民朋友的寄语两会也在报纸上刊出许多。他们很希望看到相关部门的态度。为此,海门日报专设民声回音(对话民生)栏目,精选了一部分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采访有关部门,给予解答。
结语
舆论监督是媒体单位的职能所在,责任所在,威信所在。地方媒体虽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主客观上的局限,但其也有自身的显著优势。只要地方媒体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扬长避短,采用科学的舆论监督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期望,勇做沟通的桥梁、信息的导体、人本的表率,就能更好地体现媒体监督的生命力,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海门日报社)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