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011-12-29周雅
北方经济 2011年16期
摘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首都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本文在分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从而促进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 北京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满足企业和组织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产生的中间需求所提供的中间投入服务,并非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服务的行业。一般来说,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是具有较高的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服务,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五类行业。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是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中发展最迅速的产业,已成为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发展生产服务业为重点,带动我们整个服务业加快发展”,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国家战略发展层面。
二、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一)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规模增长迅速
近年来,北京市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2009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853.2亿元,是2000年1052亿元的4.6倍,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000-2009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年平均增速高达18.52%。2009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9.93%,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2.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5.07%,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5.31%,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具体行业看,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强,这三个行业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目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产业内部结构看,2009年,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约占33.04%;其次为信息服务业,约占21.98%;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占16.83%和16.68%;现代物流业占11.47%。
从结构调整看,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发展更快,在生产性服务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信息服务业从2000年的15.63%上升到2009年的21.98%;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比重分别从11.29%、11.69%上升到2009年的16.68%和16.83%。而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增加值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20.97%、40.42%降到2009年的11.47%、33.04%。(如图所示)
2000年和2009年各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对比
(二)中央在京单位和总部经济增长强劲
目前,北京市拥有具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性质的外商投资性公司165家(其中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1家),占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投资性公司总数的4O%,还有外资研发中心约350家;北京集中了中国3/4的央企总部,在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36家大型企业集团中,有104家企业总部设在北京,还有非央属企业集团(总部型企业)188家;2009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大陆34家入选,26家总部在北京。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总部在北京的有96家。总部经济执行研发、营销、战略控制、资本运作等功能,在区域价值链分工中占据相对高端的地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各类企业总部的聚集,产生了大量的金融、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这也成为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一大动力。
(三)政策环境良好
北京市政府对自身发展有着清醒认识,特别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结构。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2010年12月6日,《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十二五”北京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指出,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集中力量塑造“北京服务”品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北京创造”品牌。一系列国家以及北京市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北京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和建议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符合首都资源特点和城市功能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然而,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不相适应。基于北京“首都城市”和“世界城市”的总体定位,生产性服务业还需要继续向前发展,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一)营造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
1.放宽市场准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全面开放,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生产性服务领域,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逐步放松规制和政企分开,促成市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形成产业发展公平和效率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2.健全政策体系,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生产性服务业的管理部门及职能职责,健全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的导向作用,将政策扶持与统筹协调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规,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现象,打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建立产权维护的长效机制,维护产权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消除市场行业发展参差不齐的局面,促进行业发展规范化和标准化,发挥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3.完善人才吸引配套措施。北京拥有其他省市无可比拟且不可复制的人才资源优势,这对于以高素质人才投入为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北京市在人才引进、使用、安置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育人才自由流动、人尽其才的大环境。不断吸引有经验有能力的海外学子,建立海外学人中心,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有效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沟通渠道,优化他们回国工作的条件,吸引国内外的高素质人才到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创业和发展;保护专业人才和科技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和创业获得合法的高收人;建立发现、吸引、培养和保护科技创新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管理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解决吸引创业人才中的各种难题等。
(二)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北京市现有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比较突出市中心区域,这种以“同心圆”逐步向外扩展的发展方式,虽然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但过度密集叠加于城市中心区的做法又产生了城市中心区承载服务功能过多、交通拥堵、人口密度过大、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应积极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集聚区的快速协调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通过规划引导,将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引入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商务中心区、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临空经济区等高端产业聚集区。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为导向,e4c89b7a5aFYX3H54lljjw==以区县功能定位和资源优势为依据,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向专业集聚区转移,充分发挥中央、市、区县二级政府合力,实行政府投资的“三个倾斜”,即向提升和优化基础设施倾斜、向充实和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向培育和实现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提高聚集区的核心吸引力和辐射作用。形成以聚集区为载体,集成各方有效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企业规模效应,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服务品牌。
(三)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目前,我国还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形态。促进制造业由“微笑曲线”低端向两端提升对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更高、更强劲的需求。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也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北京制造业规模较小,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008年北京完成工业增加值2198.5亿元,而上海同期实现工业增加值5784.99亿元,为北京的2.63倍;天津为3533.86亿元,也远远高于北京。制造业基础不强给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应尽快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来,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形成首都的重点支柱产业。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首都的工业结构调整,要按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理念,推动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重组升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2010年统计年鉴[EB/OL].http://www.bjstats.gov.cn/nj/main/2010-tjnj/index.htm.
[2]赵沛楠.生产性服务业,首都经济制高点[J].中国投资,2009(11).
[3]刘琪.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J].投资北京,2009(1).
[4]长城战略咨询研究所.走向高端——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创新之路[J].新材料产业,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