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对农传播产业化的模式构建及风险规避
2011-12-29赵渊
北方经济 2011年16期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对农媒介建设和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中国特色对农传播产业化创新模式,明确了对农传播产业化的项目内容、对农传播产业化的方式,并对组建对农传媒集团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文章对中国特色对农传播产业化的制度规制与风险规避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对农传播 产业化 内容及方式 风险规避
中国特色对农传播产业化的道路,其本质上还是类同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建立事业与产业的双轨运行机制。通过事业运行机制的建立,确保对农传播“公共惠农”的基本定位,确保对农传播话语渠道、内容资讯等的公益共享性,使对农传播在最大程度上服务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等。通过产业机制的建立,把允许面向市场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挖掘对农传播自身所孕育的产业潜力和活力,放大对农传播中适应于产业化的领域和环节,建立新时期对农传播自我造血机制。通过企业转制或重组,做大对农传播产业,更好地提升对农媒介的综合竞争实力,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
一、对农传播产业化的项目内容
(一)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提供规划服务和决策咨询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走向深入,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背景、趋势和要求。更好地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各级基层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现实发展中面临的尴尬是相关专业的公关策略公司、规划企业等从实施成本和效益价值比的角度考量,往往更愿意为大型企业集团、大中型城市等提供发展策略评估和政策建议;相关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有一定的研究力量,但是要深刻把握某一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并提出建议还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期和中间过程;基层政府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较为熟悉,可是通过专业化角度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还存在着一定的研究水平和力量的落差。我国对农媒介是党和国家涉农政策的主要宣传载体,对党和国家涉农政策的要求、内涵以及走向等有着独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对农媒介又是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社会政治文化等改革的信息中枢,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宏观了解和微观研究。对农媒介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这些优势,对发展某一农业产业门类的现实基础、市场前景、竞争策略、发展目标等提出完善的对策建议,对某一区域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规划编制详细的发展规划,为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库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二)参与农业专业市场的培育和产业拓展
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由原来的分散型、粗放型为主的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产业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对农媒介的作用仍然主要集中在农村新风尚、农业新闻报道等方面,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它需要更为深入地发挥媒介本身所负载的信息以及通联平台的作用,更深地介入到农业产业化运营的具体环节,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对农媒介可以直接参与农业专业市场的定位设计、萃取特色和重点门类,承担网上农业商城建设任务、开展品牌塑造活动等,构建与区域农业产业特色紧密结合的差异化的产业竞争格局。同时,对农媒介本身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宣传职能,这对于进一步扩大区域农业产业的影响,提升区域农业产业的辐射面,提升产业流通性、做大做强区域农业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农媒介又是农业产业发展重要的交互通联平台,它可以进一步密切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市场流通主体、政府等之间的关系,有效联系起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渠道,这对于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农业产业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对农业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承担独特的使命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