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雇佣性理论综述
2011-12-29王益宝胡秀东
北方经济 2011年16期
摘要: 本文着重对国外关于可雇佣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可雇佣性的概念和结构维度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提出可雇佣性包括发展支持、技能水平和就业知识三个维度的观点,并对可雇佣性与工作不安全感及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期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可雇佣性 可雇佣性构成维度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一、研究背景
在近几十年,流程再造、战略联盟、业务外包、兼并并购、组织结构扁平化及其他组织环境变革已经越来越普遍,企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激烈竞争,旧的员工终生雇佣制越来越难以适应组织的发展,企业不再提供终身雇佣或长期稳定的保障,员工必须离开他们的组织,不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表现,而是组织保持竞争力和灵活性的需要。
近年来爆发的金融危机更加剧了组织环境的动荡,一些企业倒闭,更多企业实行裁员、重组等一系列措施,员工如何才能找到新的工作或者可以长期留在企业工作,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得到雇主的青睐,即雇员的可雇佣性研究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二、可雇佣性概念的界定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也被译成就业能力或可就业能力,对其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90年代。对于可雇佣性的定义,国外许多权威机构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可雇佣性进行论述,所以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主要观点包括:
加拿大劳动力发展委员会(Canadian Labour Force Development 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