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妇女儿
2011-12-29段儒东
安徽文学 2011年3期
姚岚是近年来我省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位青年作家,先后出版有小说集《越狱》、长篇小说《花开何处》、散文集《风景无价》、报告文学集《雁过留声》等。她的作品我陆续读过一些,但对她本人却知之不多,前不久,读了许辉先生《困顿·坚守·成长》一文,方从中知道她的一些经历和艰辛,对她的勤奋和执著于是便留有较深的印象。
《留守》是姚岚新近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以皖江农村为背景,细致描绘了外出打工者遗留在农村的孩子的生存现状和凄苦命运,生动揭示了留守妇女的情感困顿及人性需求。是一部思想价值和艺术品位都较高的作品。读后,我在震撼之余,不由陷入良久沉思。
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怀着致富梦想如同潮水般涌向城市,他们用汗水使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使城市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让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各个角落,为腾飞的中国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亿万农民工的群体功勋无疑将被载入人类史册!然而,在这背后,作为劳动者个人,他们或许付出了鲜为人知的沉重代价。
他们自身的艰辛和苦难自不必说。就他们留守在农村的妻子而言,她们不得不加倍地承受超强的劳动和生活重担,其中包括夫妻长期分居而导致的情感煎熬和生理压抑。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前不久报载,一位衣不蔽体的妇女和一只宠物犬下体相连被送到中山医院。性压抑的妇女竟与狗交媾!这或许是极端个别的事例。但长期性压抑的妇女不断寻求释放的举动则是千真万确的。同篇报道援引一位李医生的话说:“有的女患者,居然用茄子、黄瓜、化妆品等物品自慰,以求寻找生理满足,结果因为这些物品不够清洁,导致感染发炎。”
文明和进步已使我们社会不再“谈性色变”,正当的人性需求越来越受到普遍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情趣商店日益红火,自慰用品不断走俏,或许便是例证。有数据显示,我国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人,相当于韩国全国人口数量的总和。如此庞大的群体,她们的情感苦恼和现实渴求难道不值得社会正视?
不幸的是,当今的现状正如《留守》所揭示的那样:翠萍们耐不住煎熬终于红杏出墙。腊香们无法抗拒村干部的性侵犯,违心地背叛了丈夫。乡村的某些头头脑脑,俨然成了女人国的雄性国王,恣意“宠幸”势力范围内任何一位有姿色的妇女,村支书常刘保“睡过的女人,少说也有三五十个”!(一个小村里,总共才有多少女人?)
试想,当打工者揣着血汗钱喜滋滋地千里返乡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一个残缺和破碎?
更让人揪心的,还是那些留守儿童。
13岁的龚月,过早地承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繁重劳动。她读初中一年级,负责照料弟弟妹妹,洗衣烧饭,养鸡种菜。不慎家里失火,弟妹被活活烧死,龚月自杀未遂,身心破碎。同样年纪的高晓峰,迷恋上网,性早熟,小小年纪就追求性刺激。因为与龚月偷尝禁果,导致火灾。中学生刀条脸缺乏父母管教,流里流气,敲诈抢劫,终被几个不堪欺凌的同学活活打死。林齐馨、莉香几个花季少女,因为考试没考好,竟然结伴去自杀……小小年纪肩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缺乏父母关爱和监护,家庭教育缺位,情感缺失,心理失衡,这些留守儿童在灰色的成长道路上日渐滑落,有些甚至堕落犯罪,沦为“被毁掉的一代”!
试想,当打工的父母为孩子未来求学攒足了学费而喜滋滋回乡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又将是怎样的失望和悔恨?
留守儿童都是因为父母为脱贫致富、改变命运而被迫“抛弃”在农村的。他们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孤儿。类似上述悲剧,难道仅仅属于农民工个人吗?
中国一亿八千万留守族,儿童比例当不在少数。家庭残缺,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这恐怕是任何民族都不能忽视的人伦底线。当人们都把目光瞄向高速发展的经济时,又有多少人注意到那些可怜的孩子呢?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啊!那些在缺陷中挣扎成长的孩子,“先天不足”,他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承担起未来与其他民族激烈竞争的重任吗?
更有甚者,留守儿童不断上升的犯罪统计,无时不在触目惊心地警示人们:这些“被抛弃”的孩子,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有社会学家警告:对这类社会弊端如果不采取对策,迅即解决,将会使我们国家不久的将来陷入更深的困扰和灾难!
我觉得这并非危言耸听,历史上急功近利的教训,我们这代人经历的还少吗?
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亿万农民离开土地,上山伐木,进城炼钢。结果呢?三年饥荒,饿殍遍野,生态破坏,灾害连绵!
十年“文化大革命”,将几十年铸就的文化精华统统抹黑,把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彻底掏空。结果呢?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直至今天,甚至还得有几代人,都正在或将继续饱尝它的苦果!
只要不健忘,人们有理由担心:这些被耽误、被荒废、被抛弃的一代人,终有一天会对社会实施某种报复!
值得庆幸的是,科学发展观已警醒人们,必须关注社会现实,尽早谋划民族未来。三农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民生工程正在努力实施,农村状况开始逐步改善。记不清哪部电影,有一个情节我始终难忘。有一个民族与入侵异帮殊死决战,男人们为掩护妇女儿童转移,不惜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有一个坚强信念:只要还有妇女和儿童,民族就不会灭亡,未来还有希望!
感谢姚岚!她以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感,用她的辛勤劳动、怜悯情怀和优美文字,再一次为我们形象地揭示了这一事关人本的社会课题。
我期待每位打工者都能读读这本书,为了他们的家庭和孩子!
我更希望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各级父母官也能读读这本书,为了社会和谐,为了祖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