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远去的潮声

2011-12-29梁剑华

安徽文学 2011年3期

  老作家李黎突然去世的消息使人震惊,也使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今年“五一”节放假的时候,诗人邢开山还在菜场上见到他拎着篮子买菜,晚上又见到他和老伴在新修整的雨山公园小路上散步。那样子不仅健康还很悠闲。想不到没隔几天,李黎就感到身体不适。从住院诊断到病危通知,仅仅半个月……
  突然降临的灾难使沉浸在无限悲痛中的亲属来不及通知生前的好友,这就使这位老作家、这位在马鞍山文学界颇具威望的忠厚长者临走时过于孤单和寂寞,也为众多文艺界的朋友留下了对生命死亡的哀伤和人生短促的无奈……
  我与李黎是1963年秋天相识的。那年夏天,我在市报上发表了一篇小说,叫《月夜》。这篇小说现在看起来不仅稚嫩而且相当肤浅。可因为小说中触及了先进人物的爱情问题,在那个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年代里还是引起了小小的争议。就在有关这篇小说的一个座谈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李黎。他身材魁梧,长相憨厚,就穿着一套旧工作服参加会议。还记得他操着山东口音作了简短的发言。他说,先进人物也是要谈情说爱的。还说写小说就像在家炒菜,总得放一点油盐酱醋。他的话不多,甚至还有些口吃。但我还是能触摸到他的质朴与坦诚,也能感觉到他传递出的善良与温暖。
  李黎的真名叫李增学,是1958年作为支援内地建设的一员来到马钢的。50年代初,当他还在鞍钢工作的时候就已发表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小说《我们的女段长》还受到过当代著名作家草明的好评和赏识。1965年,是李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突破的一年,这年,他的短篇小说《先进工段的来历》在大型文学期刊《收获》第6期上发表。在这篇小说里,他着力塑造一位爱厂如家、爱厂如命的基层工段长形象,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质朴的文风受到文艺界广泛好评。也就在这一年,他出席了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成为马鞍山那一代文学作者中的领头人。
  李黎心地善良,为人低调,谦虚务实,忠厚沉稳,他的本职工作是管道安装。这是基础厂矿里一种艰苦又笨重的工作,也是一个看不出技术却时时需要技术的工作。李黎一干就是几十年。从工人到班长,从班长干到段长,直到成为一名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师。在他创作发表的数十万字小说中,多数是反映基层普通人物的作品。他写他们如何忠于职守,写他们如何爱岗敬业,也写他们的纯朴善良和对于苦难的宽容与忍耐。他的小说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少有浮华的语言,也很少空泛的好为人师的议论。有的就是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生活状态。质朴流畅的文字中总有着亲切感和可信性,也时不时流露出逼近事实真相的严峻和坦诚无私的内审精神。
  1966年,李黎的又一部小说被《收获》选中并很快通过终审。遗憾的是,作品还没有发表,“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此后,他与全国人民一起进入了荒唐灾难的动乱岁月。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李黎目睹了一批又一批文化人演绎着惨烈的人间悲剧;看到了一些熟悉的文坛前辈们在这场灾难中的无助与悲凉;他沉默着也忍耐着。时间是漫长的,心灵是痛苦的。但生活总算给了他一连串的思考,也给了他另一种资源。他还要活在文学里,也要为文学而活着……
  粉碎“四人帮”以后,李黎很快就拿起了笔,发表在《安徽文学》上的《白玲和黑妞》以及收入到安徽文艺出版社小说选中的《新来的伙伴》是他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这些小说一如既往地发挥着他熟悉生活的优势,在一个又一个鲜活、真实的细节中展现着基层平凡人物的人生困境和情感世界,让人既看到现实的严酷,也感到人生的真实与温暖。当然文字中隐含着岁月在他心灵上留下的伤痛……
  1997年,年近70岁的李黎突然找到我,说他创作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听到这个消息,我不仅吃惊还有些激动。我深知,在一个文学已经边缘化的日子里,在文学队伍已经大量流失的情况下,这位退休已经十多年的文学老人还在潜心于文学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创作,真是一个奇迹!
  未来对这位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作家的创作成果表示敬意和祝贺,马钢作协和市作协联手为这部长篇小说《浪潮》召开了讨论会。
  会议开得隆重而又热烈。几十位老中青作家、评论家对这部既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悲悯情怀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作品以当下改革为背景写出了一个基层厂矿的兴衰史。十分可贵的是,作家没有在小说中廉价地对弱者表示同情,也没有为弱势群体简单的表达愤怒和不满,而是把目光投入到变革最深刻的部位,将生活深处的种种痛苦与不公演绎得真实细腻,生动感人,使我们看到改革的沉重与艰难,也看到了改革的前进和希望!
  李黎自己在研讨会上也作了精彩的发言。他说,他的作品是从汗水里泡出来的,是从心血里挤出来的;他说,如果没有生活的源泉他就是一口干枯的池塘,一条鱼也养不起来;他还说,文学的梦他做了一辈子,这个梦苦了他一辈子,累了他一辈子,可这个梦他还要做一辈子……
  这些话,是这位一生痴迷于文学的老人萦绕在自己内心的苦涩与伤痛,这是他留给文学界朋友最好的告白……
  李黎离开了我们。这根在马鞍山文学大树上曾经洋溢着无限生命力的枝条,终于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风雨中慢慢地凋零了!他的离去,带走了我们那一代人对文学的热情与执著,也带走了一大段关于文学的温暖的岁月!
  我的书架上还放着那本《浪潮》,但潮声已经远去!李黎活着的时候,他的为人为文都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让我们懂得了宽容与节制,也让我们少了些自大与张狂。我想,也许再过上几年,在我们慢慢抖落掉身上、心灵上的尘垢和浮躁之后,我们还会更加领悟到这位作家身上平凡质朴的可贵,以及他对于文学真正理解的非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