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月剩下的是“垃圾时间”

2011-12-29程凯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29期


  回避风险,将是7月份余下时间的首要要务。我的趋势判断有二:其一,7月指数高点已经出现;其二,月度低点或将出现在接近月末。用美国职篮NBA的专业术语来讲,本月余下时间都是“垃圾时间”。有限的时间里,多方已经没有机会反败为胜,或存在的机会也是锻炼新人——“培育热点”。
  影响我做出判断的要素有二:其一,市场情绪高点已现,新增资金的趋势循环点出现。这一部分依赖智能系统与行为观察而得出。其二,影响市场预期走向的“新焦点”出现——意大利告急,美债上限迟迟未决,7月预期关注点将转移至海外金融形势的变化。从时间周期判断,上述要素再次发生变化取决于事件发展趋势,总体评估8月上旬或能略显端倪。
  
  意大利抢戏:“我破产了,你们看着办”
  海外市场再起波澜,与A股何干?市场情绪与特定事件如何产生“交集”作用于市场?讲一个段子就都能明白。
  话说,前段时间市场一涨,人声鼎沸。2011年券商A股中期策略标题,就可见一斑啊!《底!底!底!》、《“七上八下”的反弹》、《海外周期调整,中国股市的机会来了》、《风雨之后再现彩虹》、《修复周期,重启成长》……外资行大声说,“地方债务危机,全球经济下滑,我下调中国评级。”内资行一听颇不耐烦,“你懂个球,A股我说了算。”这个时候,破衣烂衫的意大利晃了进来,“我破产了,你们看着办吧!”
  简单来讲,就是这么一回事。怎么办?还能怎么办?未来趋势的发展,总是由最后一个出现的变因所决定。在预测学的讲解中,我曾经反复重申这个理论。
  意大利债务问题突然爆发,实际上是“抢戏”——7月下旬的重头戏原本是美国债务上限的讨论。目前评估,无论哪一个事件失去控制走向“杯具”,无疑都是“又一次灾难”——比雷曼,比希腊,都更胜一筹。国内的大众投资人对这些海外事件反应较慢,所以我们必须赶上第一班诺亚方舟,至少是第二班。
  通常,类似事件有两种分析方式:其一,主流方式善于分析事态趋势,评估事件影响。我们将会在下半月密切跟踪,随时根据事态发展进行反复评估。其二,非主流方式强调时间周期,评估市场预期。按照“意大利事件”的爆发时间来看,还处于刚刚触发。美国债务上限问题的讨论,按照美国人的民主传统,必将拖延至最后一刻,提前爆出好消息的可能性偏小。由此,8月初或迎来市场预期的转折点。所以,7月余下时间,将是利空消息密集打击的高峰期,反身作用将使得市场趋势不断走弱,直至走出下一个错误。
  
  行情夭折的三个理由
  上周《警惕7月中旬风险》一文发表时,意大利还在歌舞升平,不过,当晚就风云突变。被我不幸言中的是,“7月中旬涨势戛然而止若发生,也是意料之外。把赌注压在意料之外的事情上面,这样才能赚钱。”
  关于“偶然“谈了很多次。能证明不是“运气好”,是因为6月底《坚定看多至7月中旬》的时候是不可能预料到意大利的突然崩溃,只有神可以预料意大利在这个时间点出事。过去一年中,一次次游走在拐点,比如朝韩炮击,比如利比亚事件,比如温总理撰稿英国《金融时报》……这些“意外”都“幸运”的发生在该发生的时候,没有脱离我的预测之外。这显然不是依赖“运气”。对吗?毕竟,每一次扔硬币的概率只有50%。
  我的长项是预测,但7月初进行展望的时候却很犹豫。犹豫什么呢?下面将会讲我“看到”的一切。
  根据“市场交易热点监测图”,可以看到过去四年同比数据的对比。圈中部分,其实就是让市场上大部分卖方机构敢于唱多的理由——面对选择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下意识选择大概率趋势——按照2009年或2010年的“历史”演绎,上涨行情至少持续到8月中上旬。即使2008年,7月份也出现了短暂稳定。据此做出判断,不需要太多智慧按照规律“猜”即可。
  从概率上讲,7月份持平或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当然,每一年的理由都会不一样。
  ——2008年7月是“维稳”行情,北京奥运开幕则为终点;
  ——2009年6月17日中央政府再次强调“双宽松”,并且海外大宗商品开始一波主升,货币政策微调则为终点;
  ——2010年7月美国QE2(二次量化宽松)蓄势待出,美元应声而落。全球金融市场摆脱了连续14周下跌,其中也包括了A股这个“幸运儿”。
  ——2011年6月24日温家宝总理撰文“通胀可控”,隔周希腊债务终于得以“续命”。全球金融市场应声而起,其中再次包括了A股这个“幸运儿”。
  总之,幸运女神总是将“7月份”揽入怀中。如果亲身经历了这么多事件,2011年7月你会做什么判断?无论找出的理由是什么,潜意识的锚正在引导你该怎么选择。
  如果7月中旬没有出现“意外”,那么我会选择跟随“群体性行为”,因为只要有充分时间可以确认——他们已经用预期建立起一个中期趋势。问题是,如果有意外发生(特别是海外风险),7月中旬刚刚建立起来的短期趋势很可能夭折。
  理由一:从“新增资金流量监测图”看,截至7月8日,增量资金已经出现回落,这意味着,新增资金的动量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强势特征——从可比观察来看,6月底的新增资金进入,只是小级别脉冲的可能性较大。
  理由二:当所有人都认为市场应该上涨(或下跌),观点方向高度一致,那么他们所持的各种理由已经毫无意义。他们的行为已经成为群体性行为,理由往往是最不值一提的要素。
  回顾年初2-4月这一波行情,“谨慎”始终是舆情主流,我对于行情的描述则是“攀爬焦虑之墙”。这才是中期趋势发展应有的舆情氛围。市场投资人情绪高潮出现过早,往往意味着短期趋势将出现波折。
  理由三:A股此轮反弹与海外投资人风险偏好变化有关。这意味着,一旦海外市场出现“意外”风险,A股必然卷入。此为因果。
  从“沪指与美债收益率关联趋势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发现,4月份开始的下跌,沪指与美债收益率“同步“,6月末的反弹,沪指依然与美债收益率“同步”。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认为,至少说明,刚刚过去的下跌周期,A股与海外市场投资人风险偏好是“同步“的。换句话说,A股6月末的上涨,是基于全球风险下降之后的“空头回补”,并非因为某些个别事件(或者特殊力量的维稳)的短期作用力。
  当然,这是基于现有规律的分析“解释”。那么,进一步推导,逻辑上,如果A股上涨与全球风险下降存在直接关联,那意味着全球风险上升则A股必然下跌,并且是直接关联。请注意,这一结论,必须建立在现有“可监测”规律之上。换句话说,证伪过程,可以实际观察到。
  4月到6月的关联逻辑,难道7月就会改变吗?可能性很小。7月全球风险有上升的可能吗?这取决于“意大利”事件、美债上限争议的解决进程。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其他市场趋势来判断A股趋势,只要现在的“同步”关系没有解除。
  市场永远处于不确定和变迁之中。要做到准确的预测,则尽可能避免给自己“猜”或“赌”的机会,所谓“不要为了预测而预测”。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于市场有足够“尊重”的表现。尽管我的分析方法或许不能够得到大多数投资人的认同,或许无法让大多投资人理解其中奥妙,但无论用什么方式方法来分析市场,有一点“共性”,我认为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尊重市场,市场才会尊重你。不要做能力之外的预测,是避免预测失误的最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