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有意义吗
2011-12-29王毅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23期
在资产配置原则的指导下,投资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行为心理学所造成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对于广大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收益不甚理想的原因,正是因为犯了非理性投资行为这类最基本的投资错误。如果能够将这些错误加以避免,投资者的回报也必将大幅提升。
资产配置意义何在
近些年,资产配置正在被国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重视。无论是财经媒体还是理财顾问都在不断强调资产配置在证券投资中的重要性,可是资产配置的真正意义并没有为广大个人投资者所充分理解。
广义上的资产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课题。对于广大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基本的资产配置方法便是通过股权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合理配比,进行组合投资。我们可以回溯历史上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走势,来比较资产配置与未配置资产之间的收益状况。
以证券市场发展成熟且可追溯历史较长的美国市场为例:从1976 到2008 年的33年间,股票指数(S&P 500)上涨28 倍,年化收益率10.62%;同时期债券指数(Barclay Capital US Aggregate Bond Index)上涨了14.5 倍,年化收益率8.45%;等权重配比的股权债权组合投资上涨了22 倍,年化收益率9.83%,居于两者之间。
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投资时限足够长的情况下,股票市场的收益率高于组合投资,进而高于债券市场投资。使用统计取样方法分析后,在投资时限为5 年的情况下,股市投资将有80%的机会超越债市投资。如果将投资时限适度延长到10 年和15 年,这个概率将提高到95%和100%。可见,股票市场的收益长期优于债券市场,在原有的股票投资中配置任意比例的债券,都将对投资的整体回报率造成负面影响。既然如此,那么资产配置的意义究竟何在,就成为了让许多投资者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资产组合理论——资产配置的理论依据
资产组合理论告诉我们,资产配置的重要意义是提高了“风险——收益”的交换效率。与直观的认知不同,在证券投资中,投资者的成本并不是投入的本金多少,而是所要承担的风险大小。理论上讲,投资的回报不仅仅是投入资金规模的函数,更是投资风险的函数。因此,仅仅以绝对的回报率作为投资优劣的评价标准其实并不合理。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应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每承担一份风险所获得的收益多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使用夏普比率来评定某一投资的真正价值。夏普比率刻画了承受单位风险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的能力,而资产配置的重要作用恰恰是对夏普比率这一投资指标的有效提升。
可以看出,资产配置的“风险——收益”交换效率远远超出单一市场的投资方式。无论是希望提高收益的投资者还是力求降低风险的投资者,都可通过资产配置的方式而受益。对于有能力承受股票市场般高风险的投资者,资产配置可以通过借贷等方式,将风险提高到与股市相仿的程度,并获得高于股市的收益率:基于之前提到的美国市场数据,在维持股票市场4.34%的波动率的前提下,资产配置可凭借其高交换效率,将原先0.84%的月度收益率提升至0.93%。在另一方面,出于风险控制考虑的投资者,可在无需牺牲股市回报率的前提下,承担更小的波动风险:以股票市场的原有回报率为目标,经过配置的资产组合可将原先4.34%的波动率降至3.27%。因此,资产配置的核心意义便在于——在同样的收益条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