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魔咒
2011-12-29吴佳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23期
中国股市的表现经常令人失望:别人涨我们涨得不多,别人跌我们跌得更多。我们是率先走出危机的,但我们的股市又是率先走熊的。好不容易有了一轮两年的大牛,随之而来的是差不多洗尽涨幅的跌势。经济与股市,宏观与微观,存在如此的差距,难道中国股市遭遇了魔咒?
如果说有魔咒,那便是中国股市的先天不足——太多的争辩及禁忌致使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外部则存在社会、法律环境的不完善,其中包括:发行制度,法律制度,监管框架,产品设计流程,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有待深化的经济与行政体制改革……种种的先天不足,使得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与其他市场存在一定差别,投资者面临更多的困惑,深层次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容易被忽略,故尔投资者常有不知所措之感。莫名其妙的下跌或上涨便经常发生了。
魔咒的解除已经且正在进行,解咒的过程无可避免地会给市场带来正面以及负面的效应。全流通是一次解咒大行动,这次解咒,一般给予中小股民30%的增值对价,正面效应显而易见。但三年以后,当全流通真正来临时,市场开始面临流通市值增加带来的冲击,且这种冲击呈逐年增加状。笔者对2004年以来股票市值以及流通市值的一个统计,发现在2008年全流通以后,流通市值在总市值中的占比呈快速增长状。
2006-2007之间,或许一方面由于四大银行相继上市,一方面市场全流通还未真正启动,因此流通市值占比回到30%以下。相关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还能解释为何06、07的牛市涨幅被08年的跌势洗劫殆尽,而09年的涨幅也弱于可比较的新兴市场体。流通市值从相对以及绝对量上都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增加:2010年底流通市值占比超过70%,2010年与2004年相较,总市值从3.7万亿增至26.5万亿,流通市值则从不足1.2万亿增至19.3万亿,分别增加7倍和16倍多。
不幸的是,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道解咒行动,这不是结构的改变,而是数量的改变——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也就是大批量股票的上市。这对股票市场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大批量股票的上市将贯穿整个“十二五”。据有关方面的框算,“十二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可能差不多会是“十一五”末所有上市公司数量总和,即数量会翻一番,而这还不算新三板的公司。如果按有关官员的说法,这一过程可能还会延续到“十三五”,数量更是惊人。当然,按中国的经济规模,这样的上市公司数量并不为过,但由于这一数量的变化会带来整个市场的质变,即大量公司的上市会使当今股市会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从而带动市场整体价格的下沉。
目前股指的不断下挫自有其成因,货币政策的渐渐收紧是最直接的因素,但个别板块的过度下挫更反射出过度估值股票当下面临最大的冲击,如创业板。从新股发行情况看,市盈率快速下滑也是最为突出的现象,30倍基本上成为一般标杆。即使这样,市场照样不领情,破发仍时有发生,无论大盘当天是涨是跌。当然,投资者也学乖了,首先,买方市场嘛,意味着投资者有个挑个选的权利,大部分股票只能给出较低的平均市盈率;其次,高景气下的上市公司怎么能给出平均的市盈率呢?从新股推及现有上市公司,同理之下也应有相似定位。
从一些情况了解到,企业对近期上市热情不高,究其原因,是认为价格太低了。如果与09、10年创业板动辄近百倍的市盈率相较,目前30倍左右的市盈率确实太低了,但如果认为只是行情不景才导致了这一状况,恐怕就有误解在其中了。目前是股票市场痛苦嬗变的过程,而大批量新股的发行是导致低市盈率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证监会高明之处,埋头做一件改变证券市场的大事,而放开发行初期,市盈率的不断攀升只是市场放开约束后短暂的自我放纵,假以时日,资金自然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相信一些股票被边缘化的情况将如期出现,仙股也离我们不远了。
笔者期待着下一次解咒行动,也期待解咒行动正面效应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