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表现形式及对策研究

2011-12-29代会丽

考试周刊 2011年55期

  摘 要: 近年来,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绩斐然。但是,人们更多地关注民办教育的规模、师资、生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尚显不足。本文着重从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表现形式和对策两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这部分学生脱离弱势地位,促进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 表现形式 帮扶对策
  
  1.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积极扶植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以来,民办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绩斐然。民办教育的崛起,既缓解了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扩大了学生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弥补了国家教育资源的匮乏,又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可见,民办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人们更多地关注民办教育的规模、师资、生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尚显不足。民办高校中学生弱势群体的种类很多,有思想弱势群体,体能弱势群体,就业弱势群体,等等,最明显的是学习弱势群体,它既影响着学生们的前途,更影响着民办教育的声誉。本文就以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为切入点,对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类型和表现形式进行阐述,为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2.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提出背景
  1842—1844年间,恩格斯在考察英国曼彻斯特等十多个城市的工人状况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工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实证研究,并把工人称为“弱者”,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早提出的与“弱势群体”相近的概念。[1]在我国,早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朱镕基就指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使用“弱势群体”这个词,从此“弱势群体”就成为一个流行概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办学秩序和办学质量。
  所谓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主要指民办高校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心理素质薄弱、成绩相对较差而且经常产生厌学或辍学念头的学生群体。
  3.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表现形式
  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形成的背景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有自卑感强的,学习压力大的,学习方法不当的,等等,具体如下。
  3.1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卑感强。
  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普遍心理承受能力差,自尊心极易受到伤害,他们的敏感度、孤独感和焦虑程度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各种荣誉和奖励从来不会降临到他们头上,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只是自卑感和失落感,渐渐地就产生了厌学、怕学的心理,以致长期处于自卑、忧郁之中。
  3.2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欠佳,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同学间的竞争和就业两方面。同学间竞争的失败和就业形势的严峻,让他们看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内心深处萌发了学习的动力,但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恰当,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以致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动力,积极性不高。
  3.3不喜欢和老师交流,但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
  民办高校和公办院校相比,一个显著区别是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可以和老师经常交流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民办高校里的学习弱势群体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自卑感强,不喜欢甚至不敢和老师交流,对老师敬而远之,害怕让老师发现自己是“拉后腿”的。在学习上,他们缺乏主动性,习惯让老师“给”知识,不习惯“求”知识。即使知识放在眼前,有的学生也懒得接受,以致成绩一直不好。
  3.4知识基础薄,跟不上学习步伐。
  民办高校的生源复杂,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民办高校中学习弱势群体往往是知识基础最薄的学生。例如英语,有的学生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其他一无所知,当然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时间长了,就放弃了。
  3.5不响应集体活动,漠视周围的一切。
  由于学习方面的不如意,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与其他同学就有了天然的界限,经常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不响应集体活动,不参加学校活动,对老师同学没有任何感情,对大学生活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对社会生活也有了许多不满,这样就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社会观。
  4.帮扶民办高校弱势群体的对策
  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阻碍了大学生自我个性的良性发展,也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同时,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也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发展,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关注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重点在于帮扶工作。因此,我根据上面所提到的情况,提出如下帮扶建议。
  4.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
  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已经被学校提上了日程,思想政治被设为必修课,并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设施日渐完善。但是,民办高校的学生来源复杂,情况特殊,对学习弱势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和办公室,还要进一步深入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4.1.1辅导员要真正走入学生当中,了解学习弱势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民办高校辅导员是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的第一人选。但是,由于工作量大,辅导员不能真正走入学生当中,只能通过班干部了解学生的情况,这就不可避免地有失真的现象。首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辅导员必须和学生交心,交朋友,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其次,要有信服力。作为班级的负责人,辅导员应该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让学生信服,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关键。最后,要对每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个人情况了如指掌,调查原因,进行相应的思想和心理教育。
  4.1.2任课教师要经常关注学习弱势群体,不能让他们有被“冷落”的感觉。
  任课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具有很高的威望,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有被“冷落”的感觉。从思想和心理上去疏导更能打动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任课老师可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为了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可以和学生网上聊天、电话联系等,真正了解到他们学习不好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总之,辅导员和一线教师是深入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合适人选,我们应该加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端正学习弱势群体的学习态度,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缓解精神紧张压力过重的关键,不能忽视。
  4.2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习能力。
  树立现代的学习观念是提高弱势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他们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有学习的动力。
  4.2.1要引导学习弱势群体具有变单一学习为全面学习的观念。
  传统学习是单一的,主要表现为经验知识的学习。而现代学习是全面的,学习涉及人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提倡自觉性学习。为了适应现代化的信息社会,我们应引导学习弱势群体树立现代的全面学习的观念。
  4.2.2引导学习弱势群体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据统计,学习弱势群体大部分仍然具有被动学习的观念,对老师有极大的依赖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被动学习观念已经不适应了,自主学习的观念必须加强。当今,各种图书资料很多,让学生眼花缭乱。老师应该给予指导,让学生具备科学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还要学会做笔记,整理所学知识,等等,真正具备自学能力。
  
  4.2.3引导学习弱势群体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97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下成立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系统思想。[2]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就业已没有“铁饭碗”,每个人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引导学习弱势群体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必要的。
  4.3明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学习方法,鼓励及时归因。
  据调查,学习弱势群体80%以上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没有学习目标,看不到学习的希望,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况。因此,辅导员和任课老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明确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但是,由于他们的基础不同,薄弱的课程也不同,学习目标不能只是期末考试,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中长期目标,只要纵向比有进步就应鼓励他们继续坚持。
  经过走访得知学习弱势群体的学习方法大都不恰当,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此,努力学习后却没有成效,久而久之就没有学习动力,甚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任课老师应该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学”,并且找出知识的规律,发现知识的乐趣。
  学习弱势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注重考试归因,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老师应该鼓励这部分学生及时归因,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是努力不够还是学习方法不当,是运气不好还是知识不够,等等。也就是上述的自我归因理论,这样才能不盲目地学习,很快取得进步。
  4.4实施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民办高校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学习弱势群体的知识基础更薄,而且参差不齐,因此,任课老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4.5认真了解学习弱势群体的家庭背景,及时和家长沟通交流。
  如上所述,家庭对学习弱势群体的影响也是深刻的。辅导员应认真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时和家长沟通,找出学生受影响的根源,对家庭贫困的学生申请助学金及其他帮助措施,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争取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4.6完善学校教育设施和学生资助体系。
  近年来,民办高校特别注意学校设施的完善,尤其是实践场所。但是,由于专业众多,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了让学习弱势群体看到学习的实际效果,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应该进一步完善一些设施,例如,实验室、实习工厂等。
  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正在形成,不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施不到位,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且严重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定期检查实施效果。
  4.7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感染学习弱势群体,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校应该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学习弱势群体在学校中能发挥其他特长,以增强自信,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8情感教育和老师的评价方式。
  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三种基本形式。一般而言,师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3]
  经过调查,有一部分学生说由于不喜欢某个老师,因而不喜欢某门课程。显然,情感教育很重要。民办高校老师的教学任务量大,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但是,可以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情感教育。对学习弱势群体老师应该主动接近,培养感情,个别进行辅导,让他们意识到没被“冷落”。情感教育符合人本主义学习观,也符合当今以人为本的政策,应该提倡。
  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知识基础薄,老师应该耐心讲解,不应打击贬低。因为对于心理素质脆弱的学习弱势群体,老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所以老师评价时要把握度,不能违心地一律表扬,但也不能严厉批评,应该鼓励为主,但需要指出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让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以便取得更大的进步。
  4.9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学习弱势群体中有一部分学生生活盲目,没有学习动力,为了帮助他们脱离这种境况,就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要到哪儿去,怎样去。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有学习动力;具备了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就提高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4.10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外来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我国,民办高校也同样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单纯,认知能力较弱,在对新鲜事物的认知上容易走入误区。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对外来文化的有机整合,取其精华,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受外来不良文化影响的某些学习弱势群体,才能慢慢地端正学习态度,步入学习的正轨。
  5.结语
  研究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符合当前国家对民办高校的“扶植鼓励”政策,可以为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资料;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深入改革的需要,有利于形成更规范更有效的高等教育机制;可以弥补以往相关研究理论的不足。同时,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部分,它缓解了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扩大了学生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国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民办高校学生和普通学院学生有着很大差异,最明显的是学习基础薄、自学能力差。对他们之中的学习弱势群体,老师通常没有太多时间给予关注,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进而影响到民办高校的声誉和前途。通过对民办高校学习弱势群体的研究,可以有效缓解这个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民办高校改革教材内容及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民办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国.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2008-6-1.
  [2]董云飞.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教对策研究[J].2006.5.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