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诵读教
2011-12-29魏琳
考试周刊 2011年55期
摘 要: 诵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增强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诵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科学的施教方法,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诵读教学 施教方法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只有明确了“教什么”之后,才可能会探究“怎么教”,新课程改革如果仅有教学内容的革新,而忽视教学方法的改进,注定不会成功。诵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增强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要追求诵读教学的高效率,必须采用一些科学的施教方法。
一、足够的诵读时间和明确的诵读任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们都强调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词汇丰富,运用灵活。我们要想使学生具有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明白语言文字的含义,体会到语文文字的韵味,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很固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的诵读是最有效的途径。朱自清说:“诵读教学并不太难,第一得知道诵读就是读,不是吟,也不是唱。这是最简单的标准。第二得多练习,曲不离口,诵读也要如此,这是最简单的办法。”朱自清已经告诉了我们搞好语文诵读教学的秘诀所在。晋代陈寿最早提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论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读读背背仍不失为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读读背背的过程中领悟了语文的精髓,产生了豁然贯通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摒弃那种认为多读多背浪费时间的错误认识,利用晨读课、阅读课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诵读,都能从诵读中有所收益。在课堂上,教师也应预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诵读。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诵读,例如星期天早晨在自己家的阳台上诵读,一家人郊游在野外诵读,晚上睡觉前在房间里诵读,等等。
要想取得满意的诵读效果,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安排学生诵读的内容和任务,做到目标明确、方向清晰。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具有较强的阶段性,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诵读教学也应顺应这个特点,注重诵读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教师应首先明确初中三年的诵读训练应实现的目标,然后根据教学进度分解每个学年和每个学期的诵读任务,做到递进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可在学期开始时对学生明确一个学期诵读的作品目录,详细布置诵读任务,使学生对自己的诵读任务清晰明了,有所计划和准备。如:在七年级学期末,我就布置八年级要诵读的书《骆驼祥子》,并要求在诵读的过程中写读书笔记。
二、注重诵读方法指导,提升诵读品位
教师和学生分别占据着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教师就应处理好讲和读的关系,少讲精讲,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悟,做到该讲则讲,该读则读;以读带讲,以讲促读。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相得益彰,使教与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该把作品中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不可越俎代庖或者简化程序而流于形式,人为地降低诵读的意义和价值。
诵读包括学生自己进行诵读,还包括倾听别的学生诵读。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诵读都应以学生自己进行为主,在诵读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学生与名家的交流。目前,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诵读教学,认为诵读耽误时间,与其进行诵读还不如做阅读理解题见效快,导致许多学生完整朗读一篇文章的能力都很缺乏,更谈不上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力了。因此,教师在重视诵读教学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诵读方法的指导,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一方面,要有计划地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如声调、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诵读作品内容的领会艺术和手段,做到能诵读、会诵读,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诵读内容的内涵。
三、用教师的范读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水平的汉语语言诵读就如同一首动人心弦的旋律,它能营造出沁人心田的佳境。语文教师精彩的诵读是学生喜爱诵读、崇尚诵读、积极诵读的榜样和示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诵读基本功,练就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诵读的种种技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给学生以效仿的诵读示范,才能给学生营造出一个适宜诵读的语言环境,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调动起学生主动进行诵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我曾经听过一位语文教师的优质课。这位老师十分擅长于吟诵,吟诵时激情万丈,音色纯正、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的审美感受。他朗诵了《沁园春·雪》这首诗,那种语言的意境立即把听课的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情景中去,未成曲调先有情。朗诵结束了,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听课的教师和学生一动不动,仍然陶醉在教师诵读产生的“情境”之中,随后响起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学生并不喜欢诵读作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制约语文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经典的诵读表现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逐渐变“要我诵读”为“我要诵读”,在“教师示范—学生效仿”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诵读的意义、体会诵读的乐趣和享受诵读的幸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该优选诵读材料,做到内容丰富,表现风格多样,表现手法正确;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即时的诵读比赛,帮助学生在聆听诵读的过程中品味作品的意蕴,用作品的真情实感感化学生的心灵、涤荡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萌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强烈兴趣。
总之,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该认识到诵读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诵读动机,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诵读之快、诵读之乐,并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