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纠结”成为一种流行

2011-12-29王保升

考试周刊 2011年55期

  “纠结”一词现在很流行,是个热词,但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新词,它的意思就是指人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取舍的矛盾心情和态度,应该说这是生活的一种常态,成语“东食西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生活的意义和我们人生的价值就是在这些“纠结”的地方显露出来的,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正是在种种挣扎取舍中显出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想境界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说的就是必要时要舍生取义。现在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更是一个个人权利日益高扬的社会,于是,一时间“纠结”成了一种社会病。但多元不等于泯灭了是非的标准,众声喧哗恰是为了更贴近真理,而不是说个人立场可以取代公共价值和基本信仰,个人权利再至上,也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之所以“纠结”成了一种流行病,就因为许多人摆错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位置和相互关系,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是中国现实社会的几大毒瘤,与之相伴的是信仰沦丧、道德滑坡、精神平庸,这就是中国现时的思想舆情和人文地图,也是种种纠结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自然,作为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之一的影视艺术,也是这种社会病发作的重灾区和放大器,低俗,疲软,矮化,沙化,平面化,表面化,无立场,“纪实”,碎片,穿越,随意拼贴,错位重置……繁而不荣,媚俗,粉饰,脱离现实,缺乏担当,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是我国影视创作的现状和病根。
  近些年的荧屏五光十色热闹非凡,宫廷戏(特别是辫子戏)久盛不衰,经典剧翻拍不绝,现代剧多面出击,貌似繁荣的背后实有种种令人纠结处。比如宫廷戏等历史剧中极力宣扬的“好皇帝意识”和“清官意识”真令人不知今夕何夕,大有为封建专制制度复辟呐喊之嫌(《康熙微服私访记》曲折惊险的故事背后,最后赞美的总是英明仁慈的圣君康熙,《康熙王朝》主题曲那句“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可看成此类皇帝戏的中心,全然不想再好的皇帝终究是专制的独裁者,再英明的圣君也不如好的民主制度可靠——此种历史观之可疑可怕已触目惊心。)。至于翻拍的某些经典剧,明明为了金钱却打着“现代诠释”的旗号粗制滥造亵渎经典(张纪中系列武侠和经典名著翻拍,比如《射雕英雄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与上世纪80年代版的差距之大,真想抓住他的大胡子好好抽他一顿。2011年最新版的《还珠格格》角色扮演更是离谱得令人作呕,怪不得人说:“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一些现代剧生编硬造,没有真实性和应有的时代意识,涂脂抹粉,歪曲生活(比如赵氏《乡村爱情》系列,装弱智,耍宝,低俗,真替江郎才尽的赵师傅感到脸红难受——顺便说一句,赵氏的成功也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标本,他贡献给我们的忽悠精神正在日益被发扬光大。),特别是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顾历史胡编滥造,畸形夸大正面人物,几乎到了意淫历史的地步,其对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危害不容小觑(《抗日奇侠》可谓这方面的典型,刀枪不入,飞檐走壁,子弹打不着,炸药炸不死,单枪匹马随意出入敌军大营,最奇的是他们的飞刀比敌人子弹快,跑步比敌人汽车快,特别是智商更比敌人高N倍……这种21世纪的义和团分明是在拿历史的鲜血做人血馒头啊,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是虚无、可悲而危险的,意淫的颠覆成为流行,一个民族的历史观已经岌岌可危了,不能正确认识历史,必然也将失去现在和未来,要说纠结这才是真该纠结的。)。
  应该说,在干预生活上,以批判为天职的艺术家应该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觉悟和能力才对,但现时荧屏上如此种种的表现恰恰说明了所谓艺术家们的虚伪、圆滑、投机和孱弱,缺乏应有的担当意识和创造精神,满足于自利的吸金和所谓的高票房,把艺术仅仅当成一种谋财逐利的工具,拜倒在市场女神的石榴裙下,丧失艺术应有的拯救、引导和教育价值,沦为一种仅仅娱乐和游戏的工具,搔首弄姿,献媚取悦,自轻自贱,沦落风尘,这是艺术的自弃和自戕,本该充当人类灵魂救生圈的艺术,倒首先成了市场经济下丧失自我的自卖自身者,这种中国式的黑色幽默,正在给我们制造一种荒谬的“荧屏历史”噩梦,套用前些年的一句流行语:“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艺术女神。”这才是现今荧屏令人纠结的根源所在。比如张艺谋,纵观他的电影,是形式和题材每每让他冒险成功,虽然从基本功上看,他的电影语言处理不错(构图、色彩、节奏等形式把握有自己的特色),但也仅此而已,他不过是在讲故事而已,而故事背后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思想(想想他巅峰期的《英雄》不过在宣扬“士为知己者死”的陈词滥调,其思想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他缺少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有的现代思想,特别是原创的批判的思想,他的成功离不开外国对中国元素的“好奇”和他个人高人一筹的投机能力。于是,高票房高收视率成了一切,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谓高收视率,这些善于察言观色的天才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把催泪和煽情作为创作绝技,而煽情和催泪的最佳武器就是制造人为的纠结,让剧情在人为的操控中跌宕起伏,丝毫不顾角色的性格逻辑和故事的叙事逻辑,拧得越乱越好,编得越奇越好,目的只有一个,抓住观众眼球,使观众欲罢不能。
  深刻而典型的矛盾冲突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然要求(恩格斯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人为的纠结却把这种必然变成了对生活和艺术的反动和反讽。作为艺术家的暴君,强奸的是艺术的良知和人们审美的权利。要知道,人为的纠结就是变态,从现实和艺术的角度说都是如此。昆德拉在一部小说中用内裤的同一性来讽刺集权政治的专制,而从艺术的角度说,不尊重生活,缺乏一种理想和信仰的烛照,生编硬造地设计那些人为的纠结矛盾来招徕眼球(甚至催泪),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专制和变态。《家常菜》中刘洪昌与杨麦香、何文远之间的三角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人为的纠结,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根本没有合理、合情的基本理由,只能说是编剧和导演“变态”操控之反映(在北京台的访谈中导演和主创们似乎很为此得意,个中奥秘可见一斑),而《借枪》的熊阔海虽然一直生活在窘迫而危险的境遇中,但他信仰坚定,是非分明,即便在他与妻子等人生离死别面前,除了痛苦和遗憾,并没有什么真的抹不开的纠结,个中缘由正在于此。我们并没要求人物的高大全,相反,我们要求的是人物的真实性、现实性,这是一切艺术的底线和常识,请艺术家们尊重这个基本的底线和常识,莫让纠结成为流行。
  放眼现实,当被“变态”操控的“纠结”艺术成为主流甚至时尚,说明我们的文化该是多么的荒芜,虚无,荒谬,这才是最令人纠结的地方。从这一点说,鲁迅当年对于瞒和骗的文艺的批判,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直面现实,敢于发现和批判,积极担当,才有可能创造一种属于我们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