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买房趣谈
2011-12-29闵利平
食品与健康 2011年5期
人生在世,都要考虑衣食住行四件事。吃饱了穿暖了,住就变得很重要了。对于现代人来说,买房子是件大事。古代人买房子,也跟现代人一样,要考虑很多因素。第一是看房价是否承受得起。不管是古代购房者,还是现代购房者,买房之前都会掂量一下楼盘的价格和自己的腰包。比如苏东坡,他一生也没能在开封买到房子,只是在其他小地方买了几套。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苏东坡很着急,最后还是借了一个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办了。
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是。苏辙参加工作几十年,到七十岁那年才买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开封买的,是在开封南边的许昌买的。在买房之前,苏辙写过一首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又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意思是,我活了大半生,头发都花白了,还没弄上一套房子,搞得自己在儿子们面前抬不起头来,他们还老是抱怨我。于是他决心盖房,享受一下老有所居之福,“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不过心愿满足了,一生积蓄也耗尽了,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唐代诗人白居易买房更有意思,与现代都市打工族的买房经历很像。白居易28岁考中举人,29岁考中进士,32岁参加工作,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级别是正九品,不过工资却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这样每月的开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八千五百钱存起来。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
现代人因为房价过高,买了一套房子后,要每月还贷,就会沦为房奴。那么在古代,是否也有房奴一说呢?北宋初年有个大学士叫陶毂,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板,叠垛箱笼,分寝儿女。”就是说房子太小,就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来,让孩子们睡。
宋朝江浙一带也出现过房奴。有个叫张仲文的宋朝人写了一本书,书名叫《白獭髓》,这本书里描写了房奴生活:“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则赁被而居。”存款和借来的钱都砸到房子上了,只能节衣缩食还债,不但老婆孩子身上没一件好衣服,连被子都是租人家的。清朝也有房奴。光绪年间,北京有人买不起房,就自己盖,盖也盖不起,就借钱盖,然后慢慢还。
一首竹枝词唱道:“搭得天棚如许阔,不知债负几多钱?”这便是古人借债买房的真实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