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声大师与津炜美食

2011-12-29由国庆

食品与健康 2011年5期

  关于相声,素有“生在北京,长在天津”一说。相声虽然兴起于北京,但老天津是五方杂处的码头城市,艺人只有在天津说红了唱红了得到认可了,才敢进京城,闯荡南北。天津被认为是相声演员成名的必经之地,这座城市中不仅诞生了像马三立这样的相声大师,许多著名相声艺术家也是在此地演出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像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等莫不如此。生于斯,长于斯,当然也要吃在天津卫,那岁月中的趣闻与段子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马三立:这回我可就吃胖啦
  常宝华曾以口述的形式向作家牛立明回忆起往昔马三立的一些生活细节。
  说旧日里初冬的一天,马三立演出结束后回家,见街边有卖带壳炒花生的,马三立就要给身边的常宝华买一些。小贩一眼就认出了马三立,并热情地打着招呼。马三立让小贩给称2市斤(下同)。卖花生的见马三立没留意秤于是来了个“欺熟”,随口说:“哎哟,快3斤啦!就这么着吧!”说着就用报纸给包了起来。再看马三立却没有接过这包花生,要求小贩把花生倒回去重称,并坚持说只要2斤。小贩说:“您就给我2斤的钱。”马三立说:“不行,刚才你说快3斤啦,我买的是2斤,我凭什么要占你的便宜啊?”小贩见马三立有些较真,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重新认真地称了2斤花生。归途中,马三立嘱咐常宝华,小生意不容易,咱们不占人家的便宜。从事相声这一行,做人要守本分,清清白白。
  常宝华认为,马三立的相声之所以很难学,原因是相声的风格就是马老的为人,就是马老的个性。
  马三立在名段《开粥厂》中幽默地送给观众很多好吃的:“鲜果供一堂、素供一堂、酥油月饼一堂……半斤海蜇、十个鸡子儿、五个松花、五个鸭子儿、二斤黑黄酱、四两芝麻酱、半斤水疙疸、半斤咸胡萝卜、一包酱菜、四两卤虾油、一罐腊八醋、一包花椒、一包大料、一包五香面儿、一包红曲、五斤大八件儿、二百素元宵、还有一副扑克牌。”马三立先生很喜欢传统京八件儿点心,对小八件儿更是情有独钟,老字号桂顺斋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马三立曾亲笔题字“糕点文化,源远流长”赠送桂顺斋。
  2001年岁末,天津市有关领导去慰问马老,送去了蛋糕的同时又将两盒小八件儿点心放在了旁边。市领导说,您不是在相声里提到过“八件儿”么?所以我们也给您送上两盒小八件来,这叫做“一边一盒小八件,中间一个大蛋糕。”马老幽默地接了一句:“这回我可就吃胖啦。”
  2002年,主持人倪萍来天津采访马三立。见了面,马老很热情地说:“听说你们上午来,我准备好了迎接你们来着,我准备了花生、巧克力。”大家笑着问老先生为什么准备花生而不准备瓜子呢?马老说:“我让他们惯坏了,住在这儿,出去有车,活儿也不让我干,我前一阵还能洗背心,可他们不让我洗,我就懒了,还馋了。我去检查身体,心脏、肝、肾、肺都是好的,脑子也行,就是牙不行了,吃花生还行,磕不了瓜子了。” 这回答又引来了大家的欢笑。
  
  侯宝林:捞面菜码儿赛鲜花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对挚友、曲艺理论家薛宝琨说,他是天津观众培养起来的。侯宝林从1940年来天津演出后很快走红,到1945年重返北京时已是大红大紫的角儿了。天津给侯宝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到煎饼馃子,侯宝林认为“卫嘴子”很聪明,一改原来山东、东北农家食品的状态,将玉米面、黄豆面换成绿豆面,大大提高了品味档次,再加上馃子和鸡蛋,真是画龙点睛。当年,侯宝林也没少品尝津味大饼,他觉得天津大饼虽为家常便饭,但在全国恐怕打着灯笼也没处找。大饼油不多却层次丰富,全凭火候与和面的技术。侯宝林也很喜欢吃天津的豆浆加嫩白豆腐,甚至用“就像天津人一样厚道”来形容它的醇香。
  天津人逢年过节或操办喜寿大事一定要吃喜面,而且要送给街坊四邻分享。喜面不仅讲究卤,更注重菜码儿,各色时鲜蔬菜、青豆、黄豆、鸡蛋、红粉皮等,不厌丰盛。这五颜六色的菜码儿博得了侯宝林的交口称赞,幽默比喻为好似外国人送的鲜花。
  侯宝林与天津各界往来不断,每次来天津几乎都要到相声名家白全福家中小坐,“哪怕是三更半夜下车,砸门也去白家。”其原因是白全福的妻子做得一手好饭食,是地道的天津味。
  有一年,侯宝林来天津讲学,在校门口散步时,忽然有一位摆干货摊儿的老者亲切地招呼他侯老板。摊主说:“您还记得吗?当初我在南市摆摊儿。”侯宝林想了想回忆起来,如逢知己地说:“你的酸杏干儿最好吃。”摊主拿出几包酸杏干诚意送给这位给他带来过很多欢乐的艺术家,这让侯宝林好不感动。
  如今,天津这座城市仍然与相声有着不解之缘。很多人来到天津,都会慕名来到茶馆里听上几段相声,体验一把纯正的津味儿文化。吃着美食,听着相声,这座城市幽默、闲散、适意的感觉,就完全地体验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