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佰玲:关爱老人就是敬畏生命

2011-12-29陈茉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5期

  作为“99关爱生命基金”的创始人和发起人,王佰玲的工作日程排得很满:跟苹果公司谈老年人专用手机的订制,赶赴柬埔寨参加慈善活动并与当地慈善组织交流经验,筹备即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基金会启动仪式……
  在王佰玲看来,13亿人的吃饭是大问题,养老更是。老人们最后20年的生活质量,是整个社会经济水平和价值观的体现。
  
  推己及人的行动
  
  “99关爱生命基金”隶属于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今年5月12日正式启动,是一支面向全球公众募捐的公募基金,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专注于老年事业的公益基金,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搭建公益养老平台。
  过去的几十年里,王佰玲当过医生,创办过企业,还在保险业工作了十几年。在朋友圈子里,她是公认的富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女性。以往的工作经历让她养成了关注老人的职业心态,也最终促成她投身老年事业。
  “当我看到母亲病了坐在轮椅上,由己及人,越发感到老年人是多么需要大家的呵护。”王佰玲说,“生命其实很脆弱,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参与老年公益事业,对自己心灵其实也是一种净化。”
  无论多忙碌,每天早上六点一刻,她都要把天气预报短信转发给父亲。如果一看天气变凉了,就加上一句“多穿点衣服”。老人不会回复,但王佰玲能感觉到其实他心里挺高兴。
  投身养老公共事业让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医生只解决个体的健康问题;保险只能解决资金保障的问题;而公益养老则全面得多,我们可以到处‘化缘’,聚集各种力量,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老人。”
  她告诉记者,今后基金会开展的工作包括:开展养老公益活动项目,支持兴办老年敬老院、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中心,支持开发老年用品,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与个人,支持健康养老相关学会的研究和国际交流等。
  目前,基金会已经募集到几笔捐款,数额上千万元。王佰玲和同事们也在加紧调研,致力于将其办成一个富有效率的沟通平台,改变捐赠人和被捐赠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从而帮助中国老年人解决当下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
  
  未富先老的中国人
  
  王佰玲说,“99关爱生命基金”诞生的大背景就是中国日益加速的老龄化进程。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9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人。
  “老龄化是全世界的趋势,但中国的问题在于未富先老。这几年政府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养老保险全覆盖、兴建养老院及配套设施等等,但老年化速度太快了,完全靠国家的财政可能无法满足这种增长的需求。”王佰玲表示。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因此家庭养老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但独生子女带来的“421”家庭结构,让老人多、孩子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王佰玲了解到,目前“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总数的50%,这直接影响了中国老人的生活照料、疾病护理和心理状态。
  王佰玲在英国考察的时候,曾被一则新闻深深震动。当地的一位老太太虽有子女,却长年独居,最终在家中死去很多天后才被巡逻的警察发现。“我想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不应该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王佰玲说。
  和她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传统的孝道在她心里根深蒂固。“敬老、爱老、助老,这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年轻时脾气比较急,但越来越明白尊敬老人是一种修养。我先生说,七十岁的老人说什么都是对的。我很赞同。当然他们也可能错,但能错到哪里去?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孝就是顺,不要跟老人太较真。”她这样解释孝道。
  “在中国制定的第一次以人权为主题的国家规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对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的基金未来要做的,就是服务于中国这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成为目前养老保障体系的一个补充。”王佰玲说。
  
  探索养老新模式
  
  在基金的诸多计划中,王佰玲最先要着手的,就是无自理能力老人的护理工作。
  王佰玲认为,护理保姆不好找的问题非常普遍也非常紧追。她听说过一个瘫痪10年的老人换了近200个保姆。中国有1/8的老人患有脑痴呆、脑中风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由于治疗时间长,老人的脾气会比较差。这类保姆不但需要专业知识和耐心,还要担很大的责任,因此“这个行业就逐渐萎缩了”。
  王佰玲计划通过基金会开展保姆的培训和志愿者服务,甚至提升保姆的社会地位,来缓解这个问题。
  她在美国考察时印象最深的,是“永不退休”的理念——一些刚刚退休的老人很乐意担任义工,为养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也照顾比他们更年长的老人。“就连这个养老院的高管也不例外,他戏称自己已经退休了三次。带着我们参观的司机也是个老人,但精神非常饱满。”这让王佰玲很受触动。
  而她在探访一些中国的百岁老人时,发现照顾他们的孩子也都七十多岁了,这引发了她的思考:这种以老养老、‘小老人养大老人’的模式是否可行?基金会今后不能给这样的子女一些补助,并号召更多年轻的志愿者来参与养老?“人人都要走向衰老,养老并非是从退休那一刻开始,为什么不尝试化被动为主动——在我们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学会主动照顾老年人,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自我的养老?”她说。
  除此之外,王佰玲还计划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和“社会养老居家化”,前者是让更多的家庭养老者得到志愿者和社区的医疗等服务支持;后者是让更多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以及一些没有子女的老人,得到“第二子女”即志愿者的精神慰藉。她甚至建议相关部门,规定大学生在就业前必须参与一定的养老公益活动,将每个月的9日作为敬老日,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情等等。
  
  生命需要敬畏
  
  在王佰玲看来,一个精彩的老年应该是追求“三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老人最快乐的是自己依然还有价值。人的一生就像花,有盛开,有凋谢,这就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但我们希望老人能够生的有滋有味,去的从容自在,并在对社会有所贡献中体验快乐。”
  “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老年的公共事业中来,奉献爱心、财物、智慧等等,各种形式都可以,这里是不拒绝任何奉献的一个平台。”王佰玲对这份事业的热情影响了她周围的人。助手安妮是一个富有激情和行动力的美籍华人女孩。原本在美从事金融业的她,因为王佰玲的一句话回了国,在基金筹备期担任了7个月的志愿者后,便决定留了下来。
  “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这十几年正好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完全没有赶上。但投身养老公共事业,让我感觉,自己即将融入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进程中。”安妮说。
  王佰玲喜欢走访百岁老人,因为“他们拥有规律的生活和淡泊、感恩、平和的心态,让你意识到百岁不是偶然的,生命是需要敬畏的”。
  在她看来,历经世事的老人像一本厚书。基金会计划未来开办老年学堂,让老人讲有关生活、健康及快乐的话题。
  “那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生命教育’。其实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远远不够。如果全社会都能关爱和珍重生命,那这个社会一定是文明和进步的。”王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