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小说火爆的背后
2011-12-29何瑫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5期
官场小说近几年持续升温,在职官员逐渐成为创作的主力军。不少读者对作者的特殊身份充满兴趣,意图通过官场小说来洞窥官场文化,甚至将之奉为“官场教科书”。“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然而,目前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
近几年,文学作品的出版一直在低谷徘徊,许多著名作家都感叹出书难,但官场小说却异军突起,深受追捧。
据媒体报道,仅2009年第一季度,新出版的官场小说就达123种,超过了2008年全年的118种。而此后,官场小说的出版数量仍在持续猛增。
2010年全年,网上书店当当网共上架官场小说158种,2009年则是95种,种类增量将近70%。
事实上,官场小说步人人们的视野已有十余年。1999年,王跃文出版了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国画》,此书后来被人们视为官场小说的开山之作,王跃文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
紧接着,张平的《抉择》、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周梅森的《人间正道》、李佩甫的《羊的门》、阎真的《沧浪之水》、肖仁福的《官运》等相继出版,“官场小说”的概念也伴随着这些作品的问世而被正式提出。
官员成为创作主力军
在过去,官场小说大多由专业作家撰写,而近年来的作者,却多为政府官员。他们的特殊身份,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
2008年2月,《人民日报》曾以“陕西省官员写作蔚然成风副省长发表长篇小说》为标题专门刊发文章,介绍陕西官员的写作情况。在该省“官员作家”队伍中,上至陕西省副省长张伟到省直厅局负责人,再到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一直到乡镇基层政府官员,创作了大量官场文学作品。其中李春平的《步步高》,被誉为是“第一部权力美学小说”。
与陕西一河之隔的山西,官员作家中以《抉择》、《国家干部》作者张平的知名度最高。2008年1月,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
而自2010年以来,《侯卫东官场笔记》、《乌纱》、《芝麻官悟语》、《官路》等作品的问世,则彻底将官员写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官员出书热,成为2010年以来一个火爆异常而又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在不久前揭晓的“2010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榜”中,上榜的24位作家中有一位“神秘畅销新人王”——“小桥老树”。他因出版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以190万元的版税位列2010年作家富豪榜第22位。他并非一个专业作家,而是重庆市某区的一位副局长。
《芝麻官悟语》一书在2010年已是第7次再版,却依然持续走红。该书作者王敬瑞现任山西省阳泉市副市长,他担任这一职务已有10年。这本书主要是他在区(县)任职时的所感所悟。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该书的序言中说:“这本书有点稀奇,因为这是一个最没有条件写书的人,在一种最不适合写书的环境中硬挤出来的。”
而近期最为火热的一本官场小说,毫无疑问应当是湖南省某市前副市长姜宗福所写的《官路》一书。该书尚未出版时,便以《我的官样年华》作为书名,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他揭露了大量官场潜规则,其中提到领导签字:横着签的意思是“可以搁着不办”,竖着签表示要“一办到底”,引发了众多网民的热烈讨论。姜宗福称,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大家知道官场也有‘弱势群体’,希望大家不要仇官;二是把基层的真实情况做全景式的呈现;三是带个头,希望一些官员少讲‘官话’,多讲真话。”
与作品的火爆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创作官场小说的政府官员在现实生活中大多非常低调。“小桥老树”至今不愿意向外界公开他的具体身份,他曾向媒体表示,他周围的领导、同事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书,如果知道,肯定会“摔碎一地眼镜”。“我从事的工作与写作差得太远。”他说。
而姜宗福在《我的官样年华》正式出版时,也将书名改为了更为平和的《官路》,并且署上了笔名“普扬”。其他官员作家们也大多选择低调行事,甚至隐瞒自己的创作。
读者奉为官场指南
官场小说的异常火爆和其他文学类作品的冷清场面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反差。是谁在阅读官场小说?人们为何爱读官场小说?
《决策》杂志在2009年底所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官场小说的阅读人群中,党政机关公务员占到30.5%,工商企业工作人员占27.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20.3%。三者相加,占到了阅读总人数的79.7%。
对于官场小说的阅读目的,59.3%的人认为是“从小说细节中看到官场现状”,有48.48%的人将关注点放在了“揭露腐败”上。
曾出版《官运》、《位置》等书的官场小说作家肖仁福认为,“官场小说”畅销离不开当下的官场文化。
“中国文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场文化、机关人生,某种程度上就是‘主流人生’。公务员考试为啥年年火爆?大家关、挂‘主流人生’是可以理解的。”肖仁福说。
《省委书记》的作者陆天明则认为:“中国的官场左右了老百姓两千多年,和每个人的命运关系太大了。官场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运作、官员怎么活着,老百姓想窥探一些东西,这造成了官场小说的大热。”
与他们的观点互相印证的是,受调查者中有14.4%的人认为“初人官场者可以通过小说熟悉官场、了解官场,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部分读者坦言,之所以对官场小说感兴趣,是因为“里面描写的是一些局外人无从知道但又确实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我什么都不懂,急需要补充这方面的知识,不至于让自己糊里糊涂地断送前程”。
调查数据显示,40.2%的人认为“小说中反映的是现代官场生态全景图,值得看”;有13.3%的人认为阅读官场小说可以“学习主人公的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找到某种共鸣”;而真正认为“小说展现了人性的丰富性以及人生的抉择、挣扎”的只有21.4%。
在政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官场小说来“揭秘”官场的“内幕”,几乎成了人们了解官员工作、生活的唯一选择。
所以,王跃文的《国画》被称为“一部让大学生少奋斗10年的成功宝典”。相当多的读者更是把《沧浪之水》誉为“当代公务员的教科书”,尽管这让作者阎真感到悲哀。
某家大型网站的读书频道精心编排,将部分官场小说包装成“官场中人必读的十二部小说”,并细分为“入仕必读书目”、“晋升必读书目”、“守位必读书目”、“洁身必读书目”等。
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公务员所占比例接近1/3。在行政级别方面,普通公务员占51.3%,科级占29%,这是两个最大的阅读群体。副处级占7.5%,正处级占4.7%,两者合计为12.2%。总和来看,在公务员群体中,阅读官场小说的人,处级以下占9成。
这样的数据并不难理解。处级以上干部已工作多年,他们对官场规则相对熟悉,已经不太需要从官场小说中寻求借鉴。而对于处级以下的科级公务员与普通公务员而言,官场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官场规则的便利途径。
真假官场?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与销售和阅读的热闹景象相反,文学评论界对这一类型的作品并未给予太多的关注。
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所谓“官场小说”并非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而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
他表示,作为“官场小说”前身的“反腐小说”曾经出现过不少相当精彩的作品,“写出了正面力量的英气与这个时代的正气,读来既引人深思,又催人奋起”。而现在的很多官场小说只满足于编造故事、制造热闹,没有写出现象背后的道理,至于反思意识、批判精神更是微乎其微。
正如白烨所言,近年来能引起读者持续兴趣的官场小说并不多见。而且,销售火爆引发的跟风之作泛滥,更影响了官场小说的口碑。迅速走红,也迅速沉寂,这几乎是当代官场小说的宿命。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人们所追捧和关注的,是官场小说的工具性价值,而并非小说文本本身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许多人心目中的“官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作者笔下的“假官场”。尽管以“非虚构”、“写实性”作为卖点,但一些在职政府官员在尝试揭露官场“潜规则”的同时,却也刻意保持低调,生怕自己的官场小说招来“麻烦”。而这种刻意低调的心态,也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写作内容的真实性。
“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王跃文曾说,好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在给官场和官员“祛魅”。而官员作者略显“人格分裂”的写作状态,却同时也在不自觉地为权力领域“添魅”。
长此以往,作家笔下的“假官场”,在大众眼里便成了真官场。
白烨认为,“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写作倾向,目前还多是一种与社会热点相对应的“文化现象”,它虽然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受众,但只有充足的“文化气场”,缺乏应有的“文学气韵”。
他表示,作为直面现实的文学写作,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当下所谓的“官场小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做到既现实又艺术、既好看又耐看,这是摆在作者、出版者与读者面前的一个共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