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湿地保护:春天的消息

2011-12-29王烁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5期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这是连续7年聚焦“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后,一号文件主题首次指向水利问题。
  对此,国际环境保护组织“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忧心忡忡:“尽管水利枢纽工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尚存在各种争议,但是,上游建立大型水坝后,由于打乱了上下游水流平衡,下游湿地锐减是不争的事实。”
  
  保护湿地 迫在眉睫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净化水质、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美化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还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湿地包括很多类型,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甚至水稻田,都属于湿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
  然而,长期以来,在人口剧增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人们不断占用湿地,采挖矿产、种植水稻、养殖鱼虾、开发房产等,在获取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小,湿地功能严重退化。
  2010年9月底,中国工程院院士、环保部顾问金鉴明给出的数据是:中国遭到破坏的湿地遍布全国,破坏程度已经波及原有湿地的40%~50%。如东北三江平原的湿地面积已不到原先的1/3,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不仅如此,绝大部分湿地因污染致使其生态系统功能丧失。
  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上游地区大量使用黑河水资源,进入绿洲的水量由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亿立方米,致使东西居延海干枯,几百处湖泊消失。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因上游大量开荒造田,造成下游350公里的河道断流,罗布泊、台特马湖已干枯沦为沙漠。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大草原”的若尔盖,300多个湖泊干涸了200多个,草原沙化而积已达到10.53万公顷,还在每年以11.65%的速度递增。
  此外,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填塘造田,更是直接将湿地改造成旱地。在海滨地区,由于土地资源紧缺,人们“围海造田”的热情至今依然不减;上海、浙江、厦门等地纷纷出台政策,向大海要土地。江苏省盐城市原有582公里长的海岸滩涂湿地,目前只给丹顶鹤等野生动物留下了尚不足50公里海岸线的核心区,其余全部人为开发。
  对此,中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在2010年11月17日召开的全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会议上坦言,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下,中国湿地不得不面对生态退化趋势持续、湿地在土地利用竞争中处于劣势等严峻挑战。
  参加会议的一位湿地保护官员也认为,在与城市大开发、大建设的各项利益博弈过程中,湿地保护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一直以来,原生、自然湿地多被定义为“荒滩…‘荒水”,而在中国现行土地分类中,湿地被列入了“未利用地”,这就使其成为保障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的牺牲品,直接导致了湿地面积锐减。
  
  “西溪模式”
  
  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和中国一样的难题。因此,湿地锐减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也不是无解之题。经验证明,只要用心,并且耐心,湿地的恢复、保护都能找到解决之道。
  2005年,中国首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正式开门迎客。如今,这个实际总面积11.5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水体面积约占70%,仅大小鱼塘就有2773个,“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胜景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在2003年cDrl/2Fpt/GzEX1TMHZwAg==的时候,西溪湿地一、二期工程范围内还有10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大量的生活排污、养殖排污、企业排污等不仅严重影响了西溪的水质,农民违章建房、养殖污染以及生活垃圾更是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单金华回忆起当时的生态情况不无感慨,小河道被猪粪和河泥淤积,机动挂桨船因为淤泥不得不搁浅。
  此外,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瞄准了这块“风水宝地”。“房地产开发的推土机已经到了这里了,不保护、不管理、有关部门不介入,湿地根本就不复存在了。”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杭州湾湿地生态研究站站长吴明感慨道,当时湿地所在的地价是每亩1000万元,而开发出来的商业房产每平方米售价超过1.5万元,诱惑力巨大。
  拐点出现在2003年,那一年,杭州市动员650万市民,共同打响了一场保护湿地、收复“失地”的保卫战:2226户农户全部外迁,相继人住政府修建的蒋村花园和西溪花园两个集中居住区。这些老百姓,相当一部分被安排从事湿地塘基修复、柿树管理、河道清理等生态保护工作,西溪湿地公园建成以后,开始从事生态保护和旅游休闲服务。
  如今,这个距西湖不足5公里、拥有1800多年农耕历史的湿地,以原来的池塘为基础,通过种植、恢复、重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竞奇迹般地获得了新生。
  事实上,对于如何保护西溪湿地,曾有过两种设想:偏重利用的湿地风景旅游区运作模式和以纯保护为主的湿地原生态区运作模式。
  前一种设想下,随着大量游人的进入和景点建筑的建造,必然加重景区的生态承载量,将会进一步恶化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利于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后一种提案也有人提出质疑:西溪湿地虽然具有较好的湿地风光,但并非原生态湿地,它长期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不能忽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单纯保护不加以利用,同样无益于西溪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湿地公园的构想浮出水面,即保护和利用的双赢模式,并且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将西溪湿地建设成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生态湿地、科普湿地于一身的湿地公园。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湿地公园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减少人为影响。据悉,现在西溪湿地公园每天的游客量被控制在1万人左右。
  “西溪模式”甫一推出,即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由此,“西溪模式”开始在中国遍地开花,如今,中国已拥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00处、地方湿地公园120多处。
  除却各地政府的积极推进,眼下,很多企业也开始加入修建湿地公园的队伍中。
  “现在,园林化的城市公园人们看的已经很多了'湿地公园却能带人们走进自然,欣赏一些原生态的、自然的、野趣的东西,因此很受欢迎。”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严承高看来,如果能沿着健康、有序、规范化的管理发展,湿地公园的模式是极其有潜力的。“现在,单纯的保护已经没有出路了,若能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还是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的。”
  
  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湿地公园这种模式固然很好,但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环境教育的作用,让大家了解湿地,增强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如果希望通过湿地公园发挥生态调节功能解决中国湿地的问题,那对它的期望就太大了。”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说道,“中国现有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人工湿地3840万公顷,但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仅为41.5万公顷。”
  据陈克林介绍,承担巨大湿地保护任务的主要还是550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同时,这些保护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对每一个湿地保护区所在地的政府来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湿地保护依旧是一道难解的方程式。”陈克林说道,“在政策上,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这使湿地保护工作很难进行。”
  辽宁省湿地保护中心主任王忠海也认为,湿地是当地群众的,也是全国人民的。牺牲当地群众的发展权来搞保护,理应给予生态补偿,否则就很不公平。
  “而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往往是在地图上划一个圈,就让保护部门去管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当地乡镇政府和农民的,湿地保护部门根本无权管理。农民开垦水稻田,基层政府搞项目开发,保护部门去管就很尴尬。”王忠海说。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严承高也坦言,目前,中国湿地保护区真正拥有土地权属的还是很少的一部分,这致使有些湿地保护工作极为被动。此外,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适合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许多破坏湿地的行为,也没法阻止和处置。
  
  保护的力度在逐年加大
  
  虽然中国湿地保护依旧面临着种种问题,但不可否认,自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保护的力度在逐年加大。
  “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14亿元,用于开展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和能力建设四方面建设。据悉,目前全国已开展了201个湿地项目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超过17亿元。
  湿地的生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此外,国家生态补偿制度的推进、中央湿地生态保护补助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也为湿地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春天的消息”。
  据严承高介绍,目前,中国已有11个省份出台了省级的湿地保护条例,2010年,中国启动了2亿元的湿地的补助资金试点。
  不仅如此,如今,很多地方开始用实际行动加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列中。
  “为了一方热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无价财富,黑龙江省富锦市退耕还湿千余公顷。为了治理被污染的洪湖,湖北省荆州市投资近7000万元,拆除湖上养殖围网37.7万亩,恢复湿地面积5.7万亩…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湿地保护的希望。”严承高说道。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也表示,虽然中国的湿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中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力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很多中国人连‘湿地’是什么都不知道,可现在,‘湿地’这个概念已或深或浅地被大众所知。相信以后,湿地保护意识会渐渐深入人心。届时,如果中国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地利用资源,让发展与保护齐头并进,融合在一起,那时,我们定会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发展和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好处。”陈克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