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早族”的立足之地在何方?

2011-12-29蔡莹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5期

  如今“跳早族”已不仅仅是一个网络词汇或是一小部分人的另类行为,而是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超过百万的人开始频繁地选择跳槽,平均半年甚至几个月就要换一次工作。
  要么不喜欢,要么嫌薪水少,要么觉得太累……眼下,不少大学毕业生工作时间不满半年就跳槽,人们将其称为“跳早族”。
  不久前,国内高等教育领域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8%的人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属于主动离职的“跳早族”,人数共计约228万。如果离职率保持不变,今明两年,社会又将增加近500万“跳早族”。
  
  不想太辛苦
  
  今年24岁的王晨,天生丽质,不但长得漂亮,性格也活泼开朗。她毕业于一所军事院校,从毕业到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已经换了3份工作。上个星期她又把工作辞了,现在正处于职业空档期。说起自己的“跳早”经历,王晨着实有些无奈。
  王晨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安徽老家。当时她刚大学毕业,只想有份工作能生存就行。由于相貌出众,王晨很轻松地在一家外国化妆品公司获得了一份销售工作。然而,工作并不轻松,一个月下来人消瘦了许多,就这样,王晨还是不能完成销售任务,工作仅4个月,她便辞职了。
  随后,王晨又应聘了几家公司,但是都不理想。于是她来到了北京,想在大城市里有更大的发展。通过熟人介绍她进了一家广告公司,一边打杂,一边学习动画设计与制作技术,工资800元。可时间一长,王晨技术没学多少,经济上已经吃不消了。并且,她对动画制作也没什么兴趣,索性去了业务部门,盘算着每天跑业务多拿点提成。可接到订单后,她才发现由于公司规模不大,订单一多根本消化不了,天天过着人不敷出的生括,让她很郁闷。一年后,王晨选择了辞职。
  前两次的就职经历让王晨对自己工作的方向有了一些规划。她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要太辛苦。但是,事与愿违。不久,她被一家国企录用做销售。她说,那段日子简直就是噩梦,太辛苦了,最让她受不了的是,顶头上司频繁更换,不到3个月的时间,竟换T5任。每一任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她在不断地调整和适应当中感到无比疲惫,这也让她开始对公司的发展感到失望,于是又辞职了。
  王晨说,现在她想先暂时在家休整一段时间。再找工作,会把公司前景、实力以及员工福利等问题作为重点考虑因素。
  
  不喜欢就跳槽
  
  “一旦发现工作是自己不喜欢的,会马上跳槽,绝不浪费时间。”北京女孩曹晓荣说出自己的择业观。
  曹晓荣说,大专毕业时正赶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多人下岗、失业,工作机会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学校好不容易把她推荐给了一家科技公司做质量检测。虽然工资不低,但每天都接触化学物品让她很为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担忧,同时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大相径庭。她考虑再三,选择了辞职。
  辞职后,曹晓荣开始往与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相关的公司投递简历。她面试过几次,但都因学历低、经验不足而未被录用。于是,她决定在找工作的同时继续投入学习。她利用业余时间去某高校念了新闻专业本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学的相关知识。在这期间,她被一家编辑撰写网文及代写公司申请材料的私企录取。工作后不久她发现,这看似专业的文字编辑工作其实并不复杂,填写申报材料都有专门模板可以参照,只需略作修改就成,没什么技术含量,也学不到任何东西。失望之余,曹晓荣萌生了辞职的念头。尽管公司领导一再挽留,曹晓荣还是离开了。
  两个月以后,曹晓荣在一家杂志社发行部得到了一份工作。曹晓荣对现在这份工作比较满意,工作环境不错,同事间相处也很融洽。而且通过做杂志发行,认识了很多人,积累了自己的人脉关系。虽说这份工作跟自己喜欢的新闻编辑还是有很大区别,但毕竟已经进入了这个行业,自己会多留心学习。
  曹晓荣说,这份工作也不会长做,等到时机成熟会再辞职,往更好、更适合自己的职业上发展。
  
  先就业,再择业
  
  今年26岁的李峰戏谑地称自己为“资深新人”,大学毕业至今,已换过近10次工作,一直处在职场新人的位置。最短的一次工作才做了半个月便辞职了。
  李峰本来的理想是想进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的,但这些单位基本上都是招聘市场里的香饽饽,一个职位百人抢,虽然他也曾得到过几次面试机会,但最后不是他觉得不合适,就是用人单位觉得不合适。
  李峰觉得再耗下去也不是办法,当务之急是马上找份工作,先解决温饱。跟很多“跳早族”一样,李峰认为与其“刚毕业,就失业”,不如“先就业,再择业”。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他开始广泛地投递简历,只要有单位原意录用,他便什么也不问马上人职。
  李峰先是在一家文化公司做演艺事务助理,主要负责推介公司的形象及服务、对艺人进行宣传推广、协助艺人洽接通告活动等。可这看似风光有趣的工作,薪水少得可怜,于是没多久他就辞了。除此以外,李峰还做过零售店店长、外贸专员、物流专员、房产中介顾问等等。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有发展前景的职业,但每当听说周围朋友或以前的同学谋到了好工作,薪水比自己高或者又得到晋升的时候,他就会对自己现阶段的工作产生不满,又想跳槽。李峰也承认,对工作没有耐心与恒心、吃不了苦是自己现在最大的缺点。到现在,自已还是无积累、无经验、无资源的“三无人员”,到哪儿都得打杂。可是越打杂他就越想跳槽,变成了恶性循环。
  目前,李峰在一家企业做行政工作,薪水一般。两年来,他一直住在月租金600元的小平房里,冬天没有供暖,夏天没有空调,每天上下班来回要挤3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吃饭也很节省。即便这样,李峰每个月存下的钱也少的可怜,女朋友快告吹了,父母也觉得他不争气。
  李峰说,以后会怎么样他想象不出来,但是现在已经快崩溃了。自己毕竟是一名本科毕业生,早知这样,还不如回老家,在父母身边,至少生活质量不会那么差。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1844人参与),55.6%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跳早族”,其中10.8%的人认为“非常多”,仅有0.8%的人觉得“非常少”。受访者中,“80后”占53.9%,“70后”占30.4%;23.2%的人坦言自己就是“跳早族”。
  
  频繁跳槽弊大于利
  
  对于日益增多的“跳早族”现象,资深职业规划师姚先桥认为其成因复杂多样,不能一言以蔽之。他指出,通常在大学毕业后的两年内,是属于职业发展的探索期。人们会选择通过不断地变换工作来认识自己,检验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在这期间内,频繁跳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不应被一味指责。但是,有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对未来的职业没有规划便盲目地频繁跳槽就不可取了。
  在姚先桥所接触的各种案例中,有不少人跳槽是受到来自家庭、环境、自身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现在的生存压力过大,“80后”、“90后”中有超过50%的人希望通过跳槽获得更高的薪酬、更好的职位,还有超过10%的人是从众心理,认为别人跳、我不跳就显得不够时尚。
  姚先桥认为,尽管我们并不否认“跳早”行为也会带来一些益处,但总体说来还是弊大于利。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在进入职场后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若“不安于本职工作”成为了一种习惯,那么在整个求职领域甚至整个社会必然会形成一种浮躁的,不安于现状的氛围。
  姚先桥还给“跳早族”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首先,“骑驴找马”的思想不可取,不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喜好、特长差异过大的职业;其次,工作一二年内是职业的磨合期、经验的积累期,这段时间应该甘于寂寞,静下心来好好积累实践经验,力求将自已的专业做到精通;最后,要摆正自已的位置,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克服浮躁心理。欲速则不达,若对企业的待遇、职位晋升等眼前利益看的太重,反而会使求职成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