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小城的60年

2011-12-29李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5期

  倘佯于林芝这片绿色的土地,你一定会惊诧于大自然给她带来的盎然生机。茂密的森林、陡峭的峡谷、奔腾的江河、高耸的雪山、碧绿的草地,再加上独特的民俗风隋,使置身于此的人们仿入画中。
  位于川藏公路要塞尼洋河畔的八一镇是林芝行署驻地,林芝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距离拉萨400公里。镇上风格各异的楼房鳞次栉比,条条大道宽敞整洁,镇区藏饰商店林立,各式各色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夜幕降临,霓虹灯闪烁着现代都市的色彩。然而,谁会想到,60年前的这里却是一幅寸草不生、荒凉孤寂的景象。
  “当年,我们刚到八一镇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乱石堆,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户人家,当地的农牧民都住在山上。原来山上有一个冰湖,一次巨大的洪水把山上的石头都冲了下来,从此再没人敢住。”曾任塔布和工布地区工作人员的江白说。
  江白,1945年生于林芝。1959年,13岁的他参加革命工作,见证了八一镇从乱石滩到繁荣之地的沧桑巨变。
  
  “八一新村”的诞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五十四军两个师先后进驻八一镇现在所在地支援建设。几间营房、一所野战医院便形成“八一新村”,这是八一镇的雏形。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战士们开垦荒地,搬开石头种庄稼,解决物资匮乏的窘况。“那时候,每周五是劳动目,书记们负责挑粪,年轻战士们负责翻地。每人都有向厨房交粮食的指标。水是从山上引下来,水质很好。”江白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战士们经常背着被褥和粮食住到最贫困的农牧民家里。“刚开始老百姓都吓跑了。有户人家,家里只留下一个哑巴。后来看见战士们做的都是帮助他们的好事,就慢慢信任我们。老百姓不知道我们是什么人,就叫我们‘菩萨兵’。”江白说。
  
  昙花一现的新轻工业城市
  
  1964年,中央取消林芝专属行政划分,将其并入拉萨市管辖,利用林芝地区资源优势,计划将八一镇建成一座新轻工业城市,毛纺厂、火柴厂、造纸厂纷纷建立。
  1965年,八一镇镇政府正式成立。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公安局、粮食局、邮电局、人民医院、礼堂、贸易公司和学校应运而生。镇上还修了一座500万千瓦的小型水力发电站,结束了人们利用蜡烛、清油灯采光熏黑屋子的历史。
  镇里人口也慢慢多了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机关人员、企业员工及其家属。
  江白至今还保留了一件当初拿着布票到贸易公司买毛料做的衣服。每有正式活动,就拿出来穿一穿,通常他还会戴上一枚毛主席纪念章留影。
  “那时候整个八一镇只有一个十字路口,房子都是铁屋顶、木框架,冬天冷,夏天热,但作为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城镇,生活在这里,还是比以前方便多了。”江白回忆道。
  1972年,又发生了一件令江白兴奋不已的事情——雅江大桥修通了。江白的家住在雅鲁藏布江另一边,以前每次回家都要搭乘牛皮船,不但不安全,而且通常要等两三天。船不来,就只能睡在岸边,眼睁睁看着家在对岸就是回不去。大桥修通了,江白回家的路变短了。
  
  领跑城镇发展新格局
  
  十年浩劫的特殊历史时期,新轻工业城市并没有按照预想的轨迹发展。在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成立前,八一镇道路总长只有12公里,建筑面积只有15万平方米,全镇基本没有楼房。交通条件较差,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极大地制约了林芝的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实行,八一镇急需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空间。
  1986年2月,林芝地区恢复成立,林芝地委、行署制定措施,创造环境,努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经过10年的建设,基本上搭起了城市的结构框架,道路网络依据规划基本形成。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全国再一次吹响了支援西藏的号角,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和福建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林芝全方位的援助。如今八一镇已经变为一座道路规划整齐、基础设施齐备、经济繁荣的现代化藏地小镇。
  岁月流转,当年的小战士也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如今退休的江白最喜欢沿着八一镇南北向主干道——八一大道——信步闲逛。“看,前面那个乐百楼商场就是当年的贸易公司;林芝县小学也比以前的地方大多喽;那个两层的中国银行就是当初的大礼堂。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影都要到数字电影院,镇上年轻人上朗玛厅,泡酒吧,追赶时尚潮流的劲头十足。”江白感慨道。
  八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不但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还为繁荣周边农牧区经济搭建了平台。如今它已经成为重要的藏东南物资集散与交易中心,很多货物都是从拉萨、成都甚至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运来的。八一镇周围各县的手工艺品及各种物资也通过八一镇流向全区。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里的农民,在集镇上把山货和农产品变为现金,再换取和购买自己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牧民们不但物质生活丰富了,钱袋子也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