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色一家的幸福生活
2011-12-29李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5期
走进堆龙德庆县羊达村查色家,一栋三层的藏式小楼的院子里摆放着太阳能热水器和各种农用机器。
今年52岁的女主人查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是2007年住进这座安居新房的。踏进屋门,一个摆满了书籍的书架十分显眼,那是她的丈夫和孩子们经常看书的地方。
改革春风吹暖藏家
上世纪60年代,查色家只有7亩地,父母、哥哥、姐姐和她一家5口人以此为生。“那时种地靠牛、羊、驴和人力,没有机械工具助力,非常辛苦。”查色回忆说。由于没钱,查色只读了两年书就不得不退学,回家帮父母放牛、务农。
为了补贴家用,查色16岁又开始随父亲一起修路,每天5元工钱,整日以糌粑裹腹。“现在的孩子们已经很少吃糌粑了,家里的牛也不是用来耕地的,而是用来挤奶的。”查色笑着说。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4年,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确定了西藏农牧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促进西藏经济快速发展。
此时的查色已经是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母亲。家庭人口的增加没有给她带来更多生活压力,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土地。目前,查色家的土地已有17亩。
土地经营权的改变极大地调动了村民们的劳动积极性,村里先后修了三条路和一条水渠,请来县乡农业科技人员,传授农田防虫治病技术及科学种田的好处。
查色说:“从那时起村里的很多人都像变了个人似的,以前游手好闲的人也开始和大家一起劳动了。一筐筐牛羊粪背到地里,虽然每天种田还是很辛苦,但大家心里特别开心,因为收获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想卖就卖,想留就留,而且收购的价格也比以前高了很多。”
以前,查色家的田里种植的是单一的青稞,随着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深入,这个勤劳、精明的主妇及时调整了产品布局,增加了土豆、油菜这些销路看好的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像羊达村所有村民一样,查色家也经历着家庭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1998年底,查色家的人均收入已增加到4000元。“现在,我们村不但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成为堆龙德庆县有名的蔬菜基地和准‘小康’村。”查色自豪地说。
能者多劳,致富路宽
2009年的一天让查色记忆犹新。那天,昔日宁静的村委会小院显得热闹非凡,因为村长通知大家来领《自治区农牧民享受财政补助优惠政策明白卡》,闻讯而来的村民把村委会小院挤得水泄不通。
为了切实完善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自治区安排资金28.6亿元,在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牲畜出栏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明白卡”的发放不但使农牧民更好地理解中央、自治区对农牧民的一些优惠政策,也让社会和群众共同监督,使这些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真正正落到百姓手中。
查色说:“现在我手里这种惠农政策的小本本已经有三本了,据说第四本马上也要发下来了。一到春耕,村干部就会及时把种子、化肥发放给每户村民。几乎家家部用上了拖拉机。青稞收购价格由原来的0.4元/斤涨到了1.6元/斤,翻了4倍。自家留的存粮够吃好几年。”
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了产量,先进的机械化种田也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开明的查色不愿让子女们束缚在土地上,农闲的时候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开阔视野,闯出一片自己的天下。
堆龙德庆县是拉萨的西大门,运输业发达,羊达村50%的年轻人都热衷于此。查色的儿子就是其一。因为跑运输不但可以开扩眼界,而且收入颇丰。2010年,国家颁布的政策规定“购买5万以上的汽车享受20%补贴”,查色家贷款购买了汽车让儿子跑运输,现年收入在万元以上。
查色的大女儿学习成绩优秀,考上了内地西藏班。小女儿在拉萨做服务员。
和多数藏族家庭一样,查色家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查色掌管着家里的财权。查色说现在每天的开销大约在150元,一般用于买菜、拖拉机加油、交电费等,水费是免的。现在全家每年的存款都在一万元左右,查色习惯把它存在银行里,觉得这样最安全。
查色家电器一应俱全,除了冰箱、彩电、洗衣机传统三大件,还有藏家必备的电动酥油搅拌机和音响。查色说朋友做客、家人团聚的时候都会伴着欢快的音乐跳锅庄。
2011年藏历年前夕,查色又得到了区政府对家电家具下乡政策调整的好消息。一是所补贴的电动酥油搅拌机最高限价由现行的250元提高到700元;二是将原来每户每类家电下乡补贴产品限购一台调整为两台;三是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由3000元提高到6000元,农牧民享受财政补贴的最高限额由目前的750元提高到1500元。
“有了这些优惠政策,我们的生活真是越过越好。”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