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子我的家
2011-12-29吴伟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1年5期
我们习惯把自己居住的房子称作“家”。二三十年前,我们说房子和家几乎是一个概念,即国家分配给我们的房子,理所当然就是家。虽然我并不具有房屋的所有权,但好像比现在花大把的银子换来的房产证还要理直气壮。现在的房产证有年限,50年、70年不等,而国家分配的房子,却是永久的,更重要的是便宜,每月几块、十几块的房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住房进入市场,即便国家公职人员能够分配住房,也要拿出相当数量的钱来购买才能得到房子。对于工资不高的我们,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大到在当时感觉足以让我们一辈子省吃俭用。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北京的北部开发了两个面积巨大的小区,一个叫作回龙观,一个叫作天通苑,因为地处偏远郊区,且商业配套设施缺乏、交通不便,但相对便宜的价格吸引了不少想买房却囊中羞涩的人,我们大致属于这个群体。
2002年夏天,我们单位组织到回龙观和天通苑集体看房,鼓励大家买这种物美价廉的经济适用房,每平米2000多元。看了又看,比了又比,最终我们选中了天通苑的一套200平米的复式房,房子的品质好,户型好,更重要的是便宜,我们能买得起。首付20多万元,月供还贷用我们夫妇的公积金尽够了,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于是,我住上了大房子,有了我梦寐以求的大书房,我的众多图书有了安身之所。但是,住大房子是有代价的,一是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在路上,忍受堵车之苦;二是爬上爬下的100多级楼梯。因此,住上新房子之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能退休就好了!念头不过是念头,想想罢了,因为这不可能。
几年住下来,天通苑附近的交通在不断改善,商业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天通苑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社区,到目前为止也应该是世界之最。
从什么时候开始,房子的价格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我印象最深的大致有两次,一次是2005年以后,房价提高幅度大,但速度不那么快,到2008年达到峰顶后开始回落,2009年元旦前后达到冰点,天通苑的售楼处几乎见不到人,商品房的房价在每平米7000元左右徘徊,也是有价无市。2009年春节后,楼市开始升温,五一后开始直线上升,十一后翻番,年底时已经超过两万,半年之间房价几乎涨了近两倍。对此,我亦喜亦忧,忧大于喜。作为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我真的不能只看到自己,只看到自家房子的价值,心中还是为那些一直为房子奋斗、眼看着攒钱的速度赶不上房子涨价速度的人们担忧。
好在中国政府一直试图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努力抑制房价的过度增长,同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2011年初出台的“国八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充分表达了政府希望抑制房价过快增长的决心。随着政策细则在各地的落实,有些地区的商品房价格滞涨甚至回落,政府的政策与百姓的希望越来越趋同,“居者有其屋”的理想逐渐能够成为现实。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百姓追求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们正在实现和即将实现的和谐社会的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