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虐心态阻碍中国崛起
2011-12-29刘仰
人民论坛 2011年6期
部分人为何会在文化上自虐?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的中国人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以图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
清朝后期,中国人对此反思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在物质文明方面落后于西方,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大超过中国,因此,中国需要在器物层面上赶超西方,避免在洋枪洋炮武力面前的挨打和被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反思的集中体现。然而,清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得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遭受严重的质疑:小小的日本国原先不如中国,但它不仅学习了西方的技术,而且学习了西方的制度,居然在短短的时间里崛起,打败了诺大的清朝。这不能不令人得出结论: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不够,还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康梁变法是这一反思的必然结果。
“五四”之后部分国人的思想倾向是:我们全部都错了,甚至从人种上就不如别人。虽然这一反思的倾向并不是五四运动的全部,但是,这一倾向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日益发展,加上与历史进步论、欧洲中心论的结合,它的影响越来越大。历史进步论把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成就定位在一个较低的发展台阶上,欧洲中心论把一切欧洲之外的文明都看成是文明的早年,或者是未发育成熟的文明。由此,洋务运动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被彻底抛弃,中国似乎只有全面向西方学习这唯一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凡是中国取得的成就,都成为学习西方的结果;凡是中国出现的问题,都是洗心革面不彻底的结果。这是另一种“两个凡是”,在它的影响下,当今中国人出现了一种文化自虐的倾向。若不加以改变,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造成阻碍,危害巨大。
文化自虐的危害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儒家精神从来都主张要向他人谦虚地学习,然而,向别人学习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姿态,这一点非常重要。中国确实存在各种问题,也确实需要向他人学习,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前提是,相互学习的人,在地位和心态上是平等的。只有这种平等的心态,才能使我们有效地鉴别他人的长处哪些是对我们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甚至哪些可能是对我们有害的。然而,文化自虐的心态并非如此,它类似于等级制度下低等级的人对于高等级的奴性:自己一切都不好,别人一切都好。
文化自虐的心态造成的重大危害之一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彻底丧失,中国人永远处于严重自卑的状态,这一自卑极为有害。按照文化自虐的解说,中国文化从源头上就是错的,就是有罪的,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罪恶的黑暗史。中国近现代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几千年前中国人的老祖宗给中国人套上了一个枷锁,甚至有人把几千年前出现的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称作是一个巨大的历史阴谋。好像中国人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设计好了要残害自己几千年后的子孙。这种自卑几乎等于是绝望,它使得当今的中国人再也看不到希望——中国从根子上就是坏的,怎么可能有希望?于是,一切为非作歹的事情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因为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糟糕基因的必然结果。
第二,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非常优秀的文明高峰,直到今天,怀有客观心态的中外一流学者依然不能忽视中华文明在当今社会乃至未来的重要价值。然而,在文化自虐的心态下,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被一笔勾销,甚至完全颠倒。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以及未来的价值也被彻底否定。历史进步论确立了西方文明较高的阶梯等级,此外的一切文明都是早年的幼稚,当今的中国只能像小学生一样在面对其他文化时,俯首帖耳,惟命是从,把别人的一切都当成是金科玉律,毫无鉴别地全盘接受,永远仰视他人。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时候,这个话对于任何人都适合,因此,学习是互相的、平等的。而在文化自虐的心态下,学习只是单向的。
第三,无法分辨他人的缺点。在奴性意识下,哪怕自己有一点长处,也不敢表现出来;明明看到别人有缺点,也不敢提出,反而会替别人辩护,用自责来宽待他人的错误。它造成一个双重标准的结局:自己的错误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他人的错误是偶然失误,是可以修正的。虽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这一美德有一个前提:双方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是非判断清楚后,在处理结果上略有轻重不同。而文化自虐在彼此的是非标准上完全不同。无法分辨他人的缺点与无法看清自己的优点,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这种文化自虐心态,即便彻底放弃自己的尊严,把自己完全按照他人的标准进行改造,最终也不可能与他人平等,更何况超越。
(作者为著名文化评论人)
■(责编/高源 美编/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