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中的动\\静描写
2011-12-29颜士州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1年4期
肖像就是人物的画像。在文章中对人物的身材、体形、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等外貌特征的描写,就是肖像描写。
生动的、恰如其分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从而达到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目的。
并不是所有写人的文章都必须有肖像描写,这要看有没有必要。没有必要就不要凑合,有必要就一定要写好,写出人物的特点来。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的人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姐妹,仔细分辨,也有差别。我们写人物的肖像要抓住每个人独有的特点,想办法突出这个特点,这样的描写才会生动,才会给人以新鲜感。
人物处于静止状态的肖像,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人物的身份、经历方面的特征。如小语课本《少年闰土》一课中写“我”初次见到的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是一段对少年闰土的静态描写,“紫色”是说明闰土常年生活在海边风吹日晒,身体健壮;“小毡帽”是当时绍兴一带农村男孩戴的一种帽子;“银项圈”是由于父母怕孩子死去,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套在脖子上的一种饰物。读了这段静态肖像描写,一个身体健壮、朴实可爱的海边少年形象仿佛就在眼前。
《金色的鱼钩》中也有一段关于炊事班长的静态肖像描写:“炊事班长快40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这是一副未老已衰、体质很差的人的肖像。还不到40岁的人,背也驼,颧骨也瘦得突出,而且满脸皱纹,两鬓斑白,可想而知,他一定是经历了痛苦的童年和艰苦的斗争岁月。这是一个典型的老红军战士的形象。就是他,为了照顾好3个病号过草地,把仅仅能得到的一点食物都给了别人,自己却在将要走出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文章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与开头对人物的外貌介绍也有一定的关系。
人物的静态肖像描写一般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或者是在人物首次出现的时候,起着介绍人物的作用,可以稍微细致一点儿,但也要注意抓特征,尤其是要考虑和后文内容的呼应。
通过描写人物在不同境况下服饰、神情、姿态等的变化情况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方法,称为动态法。
静态法多用来揭示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生活经历、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特点,而动态法则多用来表现人物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和感情。因此,在文中抓住契机,恰如其分地描写人物在各种不同境况下肖像方面的变化,对更好地表达中心思想往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金色的鱼钩》开头有一段老班长的静态肖像描写,作者在以后的故事情节发展中有几次写了他的动态肖像。当两袋青稞面吃光后,饥饿威胁着他们。老班长在水塘边给病号洗衣裳时,发现了鱼,他用缝衣针弯成鱼钩,钓到了鱼。尽管他自己从来没吃一口鱼,但他看到病号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但是,鱼并不是经常可以钓到的,再加上疾病得不到医治,接近草地边缘时,3个病号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其中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的力气都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以上两处肖像描写,无论是写老班长的“瘦”,还是“笑”,都突出了他高度的责任感,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静态肖像描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动态肖像描写是脱离不开情境的交代的。情境是因,人物的神态变化是果。动态的肖像描写也不如静态描写那样的细致全面,往往只集中在面部的表情变化上。这些也都是进行人物动态肖像描写时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