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日记
2011-12-29史峰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11年4期
为了应付考试,好多同学的作文训练已经进入到一个“投机取巧”的时代。有人说,不用怎么下功夫练习写作文了,因为从作文的结构,到作文的语言,再到作文的主题,都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考试作文套用“模式”,可以速成。这样写出的作文就如被“苏丹红”染过的红心鸭蛋一样,模样虽然很有观感,但吃起来却是有毒的,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作文品质。还是让我们放弃投机的做法,踏实地进行作文训练吧。有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叫“坚持写日记”,你还记得吗?
写日记培养作文的自由感
老师让大家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提出这样的“模式”要求:第一段写对友谊的认识,第二段写一件有关友谊的故事,第三段结尾要有议论有抒情,要表达对友谊的渴望和赞美。A同学曾经和一位同学有友谊,很要好,但是好朋友却利用了这种友谊约他一起做了一件坏事情。A同学想把这种“友谊误人”的想法写进作文,但又想:这个思路虽然个性,但试卷不是表达个性的地方……A同学已经受够作文套“模式”的罪,他觉得这样的作文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一点“自由”的感觉也没有。既然考试作文不让表达“个性”,那么就把个性写进日记吧。A同学展开日记本,在日记本中写下了自己对友谊的“批判”,写完了日记,觉得如释重负。A同学就这样坚持写日记——表达自己情感的日记写了一篇又一篇,每一篇都是充满灵性的有感情的文字,写这样的日记,可以冲破“模式”作文的枷锁,获得作文的快乐感觉——其实,在“自由感”的状态下,人才能写出“真作文”的。
写日记让作文厚积薄发
有很多同学是非常发愁写作文的。他们愁什么?没得写呀。写作文时为什么感觉无事可写,因为他们的脑海里没有作文素材的有效积累。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理,作文就是“做饭”,作文素材就是下锅的“米”,没有素材,当然没得写,作不成文喽。作文的素材从哪里来呢?当然是从生活中来,但是要把生活事件积累于脑海,成为可以随时调用的文字素材,就需要我们把一件件的生活事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写一篇文章或是写一本书显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时积累的表现。这里所说的“平时积累”其实就是写日记。“一日一记”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下很多作文索材,素材就多了,作文时就不会有“无米下锅”的困窘,而会有“信手拈来”的轻松感。B同学开始没有写日记的习惯,大脑中的作文素材积累几近为零,导致他写作文时纵然“绞尽脑汁”也想不起如何写。后来他学会了“写日记练作文”的妙招,开始学着写日记,写来写去,日记成了每天的习惯。正是在这种习惯的帮助下,B同学脑海里的作文素材才越来越多。他作文中写的东西,很多都是从日记中“移植”过来的。写日记可以让你成为一个素材“富翁”,用日记积累的作文素材足够多时,作文水平就会有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写日记保存作文进步的证据
每个人的作文会都会有一个从差到优的提升过程。如果这样的过程能够完整地呈现出来,你会有一种“长大后又看到了童年照片”的历史感。日记每天都要写,一年就写好几本呐,坚持写三年,就是一大摞呀。你把最早的那篇日记拿出来读一读,文字是不是有点儿天真幼稚:“2009年3月21日,早晨,太阳出来了,脸红红的,照在脸上很温暖。我被选上班干部了,从此,我也要像太阳一样,用实际行动给同学们送去服务的温暖。”别小看这些幼稚的文字,这可是你迈出“练作文写日记”第一步时的宝贵证据呢。再从中间抽一篇日记:“2010年8月7日,今天和好朋友孙伟华约好了一起去村后的小溪里捉鱼。我们站在小溪边,发现水好清,小鱼不像是游在水里,而像是浮在空中。我和孙伟华一起下了网,在网中又撒了专门“勾引”鱼儿的香饵。不一会儿,一群小鱼闻到了香饵的味道,游来了。一条,二条,三条……呵,鱼儿越来越多,我和孙伟华一起拉网,鱼儿在网里活蹦乱跳,我心里乐开了花。”看,一年后的日记语言更加生动顺畅,进步很大了吧。坚持写日记,进步的证据就会保留在日记本中——付出就有回报的证据就在眼前,有什么理由不写日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