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血凝成的学术力著

2011-12-29于润洋

人民音乐 2011年2期

  刻放在我书桌上面的,是一部长达六十余万字的音乐著述的电子文本,这是一部年近八旬的长者近三十年来撰写的音乐文稿。
  作者毛宇宽先生不仅具有良好的音乐功底和隽永的文采,而且是在俄罗斯语言方面有很高造诣的音乐学者。他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主要从事苏联音乐的著作翻译和为苏联专家讲学的口译工作,发表和出版过不少很有分量的译著。50年代末,他曾为管弦系开设《弦乐艺术史》课程,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80年代初,他为“文革”后首批入学的音乐学系学生讲授《俄罗斯音乐选粹》课程,备课一丝不苟,非常认真。1982年毛先生移居香港后专事音乐著述,这部《文集》就是他三十年来孜孜不倦、潜心工作的成果。特别是在后期,在[力不济、直到近乎失明和完全失明的情况下,仍然不停地坚持写作,殚精竭虑,最终成就了这部弥足珍贵的《文集》。在当今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学术上急功近利、文风日下、文字垃圾成堆、“娱乐至死”的年代中,这部《文集》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学术上的严肃、坚韧和敬业精神,委实令人敬佩和感动。
  《《文集》》中的所论,涉及对苏联-俄罗斯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介绍和研究,也涉及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和音乐批评的论述,以及对一些音乐往事的珍贵回忆。
  《文集》中用力最深、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和最富启迪的部分,是作者对苏联音乐的研究篇章,特别是其中对苏联音乐发展的历史反思,以及对两位音乐大师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论述。《血泪凝成的光辉——苏联音乐的历史警示》一文原是1994年大陆、香港学者在香港大学举行的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上发言基础上撰写的论文。文中对苏联音乐创作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的坎坷经历和辉煌成就、特别是对它的惨痛历史教训的论述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非常可贵的是,作者在叙事中不是历史的冷漠旁观者,而是充满了严肃而又热烈的激情。《文集》中关于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两篇长篇论文是为中央音乐学院主编的《中国音乐百科全书》撰写的重要条目释文,对苏联的这两位音乐大师的人生旅程和创作脉络做了认真的描述、概括和评价。《文集》中共收集了有关这两位音乐大师的30篇文章,对他们的一些重要作品一一做了认真的介绍和解说。以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为例,就囊括了肖氏的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交响曲,以及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等重要作品。
  作者在《文集》中用很大的篇幅介绍和评论了19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历史中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及其作品。其中特别是关于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篇章,内容丰富,文笔酣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作者还为多种体裁的古典音乐名作撰写了深入浅出的赏析性文章,它们不仅能对普及高雅音乐和提高听众欣赏水平发挥显而易见的作用,而且也将为从事音乐专业的朋友提供一份饶有兴味的读物。
  《文集》中除了主要涉及西方音乐领域之外,特别使我们关注的是还收入了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篇章。诸如《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若干问题之浅见》、《音乐批评必须正本清源》等文章中,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研究和音乐批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极富针对性和论争性,体现了一种可贵的、鲜明的批评精神;《循历史轨迹探音乐创作的民族潮流》一文中详细追述了西方音乐创作的历史中民族潮流的]进和发展过程,文章对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很有启示意义。在《马思聪的音乐瑰宝理当推向世界》一文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马思聪研究文章,作者对马思聪作品的珍爱并呼吁将其作为音乐瑰宝推向世界,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中国音乐学家的历史责任感。关于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回忆文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极其生动的往日回忆,对吴伯超、廖辅叔等师长的怀念、感恩之情充溢在清新的叙述之中。这篇文章对中国音乐教育史的研究,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时光飞似地流逝了,但往昔的许多事情和情景在回忆中却仍恍如昨日。当我五十年代初还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便知道学院内有一位名叫毛宇宽的风华正茂、才华洋溢的青年翻译家和学者。六十年代初我从域外回国任教后与宇宽兄相识,至今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三十年前他同夫人一起赴香港定居后,虽然我们之间交往的机会少了,但彼此间断断续续地仍然保持着联系。如今每当我回忆起几次赴港时同他们夫妇相聚时那种老友相会的亲近、温馨的情景,都令我难以忘怀。就是在2009年秋季,我们再一次在哈尔滨的一次会议上相见,也许因为我们都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老去,更对这次相聚感到格外地亲切和珍惜。
  就是在这次相会时,宇宽兄交给了我一张刻有他三十年来撰写的文章的光盘,并邀我为他计划出版的《文集》作序。宇宽兄是一位极重情谊的人,他的这部《文集》是题献给使他“永远魂萦梦牵”的、“一生中唯一的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建校七十周年的。为老朋友的这部大作付梓之前写一点什么,是我应做的事,于是便愉快地允诺了,这便是上面这一席话的由来。如果说是一篇“序言”,还不如说是一篇“感言”更恰当。这是因为,除了为它尽了一点向社会推荐这部著作的义务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表达了我拜读宇宽兄的这部著作之后在我内心产生的感触。一个人在失去了视力的耄耋之年,终于将用自己心血凝成的文字呈献给自己的母校,呈现给社会,这是怎样一种坚韧的毅力和令人敬佩的精神境界!宇宽兄所做的这一切也鼓励和鞭策我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也为自己的母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多做一些事。这是我拜读这部著作之后发自内心的感言。
  预祝《文集》的早日出版问世!
  
  于润洋 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金兆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