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校音乐教育的智化倾向
2011-12-29高建进
人民音乐 2011年2期
09年是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建系十周年。十年来我系按照“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进行了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以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实施为起始点,以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实现为终点。
一、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智育化倾向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历史上学校音乐教育曾经走过全盘政治化的弯路,而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则是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学内容知识化
⑴音乐元素的学习过于强调认知
⑵歌唱教学不以审美体验为主旨
⑶欣赏音乐多以非审美体验为主
2.音乐教学手段知识化
⑴认知前于体验
⑵体验不以审美为主线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美育教学的审美性原则和感性体验特征:一是忽略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则,二是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途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这实际上是沿袭了智育教学的一般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二、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倾向的后果及原因
音乐教育有德育功能、智育内容和美育功能,但核心是美育功能。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后果是,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未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未能普遍激发艺术教育应对学生引起的巨大兴趣,因而多数学生未能主动地将音乐审美化为造就他们人生的文明素养。
九十年代,中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尽管学校音乐教育大大加强了,但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仍无根本性提高,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比以前更不会唱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们不能完整地唱几首学校音乐课本上的歌,不能视谱歌唱,不会音乐的读与写,不能用音乐表达、合作与交流,甚至于报考音乐学院的孩子除了能唱规定要唱的一首民歌外,居然不能正确地唱出第二首民歌,更别提唱得怎样。这种情况正是音乐教育智育化的结果。
造成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条:
1.学校音乐教育沿袭专业音乐教育方式
音乐本是一门人文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都应接受的素质教育。它的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审美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明素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主要靠引进德国、法国、苏联等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以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体教学内容。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学校音乐课往往忽略了音乐是人文艺术的特点,而将一门以直接感觉体验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简化成了一门以音乐知识主导的“理性认知”课。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音符、节奏、音乐术语和音乐形式的认知。
2.当前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习惯使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高等音乐院校以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多数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他们在大学里主要是通过书本来掌握音乐知识。从教以后,采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教学是自然的。他们没学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听、唱、视、动等感觉体验来教授音乐,而是让孩子们正襟危坐地以听教师描述、讲解音乐作为接受音乐的主要途径。这就使本来生动有趣的艺术性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3.热衷于学习音乐技能的功利目的
社会往往将学生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比赛中得奖作为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家长也将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学了多少知识技能,对孩子的升学是否有益处。有不少教师,不管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仅仅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追求(例如教师的教学展示评定,各种校、区、市级的比赛获奖情况等等),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语言去表达音乐,按照老师的感受去理解音乐……这种做法违背了孩子的自然天性,不可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兴趣,也无益于孩子们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4.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效仿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
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还缺乏符合美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实行的是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即:学生考试、教师考核、学校考评。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无疑强化了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三、音乐教育应该回归音乐教育的
本质——美的活动
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主要是从事人的“心灵教化”,但是这种教育能起到的教化作用是有自己独特途径的,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和审美实践潜移默化达到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服务。学生在体验、认识不断深化的音乐实践中逐渐了解音乐的价值,提高音乐审美水平。人最自然的音乐实践和最原始的音乐审美都来自于歌唱。所以国际音乐家柯达伊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通过歌唱”。但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弱化了歌唱的教学内容。近20年来,上千万琴童的出现成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种别样的景观,这似乎是值得炫耀的成果。但是这些孩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缺少了审美,对多数孩子来说,弹琴拉琴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因而他们只是把奏乐学习当成手艺,而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基础语言。我们对北京市银河、翠林、星河湾等小学,十八中初一学过乐器的孩子进行过音乐能力的测试:能完整唱完一首歌、正确视谱(无论五线谱或简谱)歌唱的竟不到5%!大多数孩子不能从奏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审美水平的提高。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柳内在1886年发表的《音乐作为人文教育的教化手段》中所提出的:“奏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奏乐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奏以及奏些什么。唯有摆脱单纯的、机械的功利观点,追求达到普遍的音乐教化,才可能充分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2.通过能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对音乐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活动。能动参与是能力与动力相适应的积极参与,也是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歌唱是学生最容易能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能动参与的歌唱实践为首要教学内容。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情趣
音乐能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已是定论。问题是用什么音乐,通过何种途径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审美习惯。音乐的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感觉教育,培养良好音乐审美习惯和情趣的最佳途径就是用美的音乐,通过音乐实践进行感觉体验,使学生从感性的初级审美逐渐深入提高到理性的高级审美。民歌是本民族人民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传承下来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唱民歌最容易激发处于自然状态的学生的审美感受,所以中小学的音乐实践应该从唱民歌开始。
4.通过音乐审美愉悦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歌德在他的名著《诗与真》“教育领域”部分中,具体地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和想象,其中把音乐当作一切的先导和核心:“不论孩子们以什么开始、人们看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总是在歌唱,看来那些歌曲到处一样地,对每一件事都特别适应。好几个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相互地伴奏;傍晚还有舞蹈,通过合唱使他们的舞步得以活跃、并规范化……在我们这里,歌唱是教化的第一步,一切其他的都接着歌唱展开,并以歌唱为中介。在我们这里,最单纯的享受和最单纯的教学,都是通过歌唱得以活跃,并打下烙印的。即使我们从信仰和伦理的表白中所传承的,也通过歌唱被分享。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的方式是:唱出音来,学着用符号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并且根据这些符号的提示,立即在他们的嗓子里重新寻找到它们,此外更配上词。他们就这样同时练习手、耳、眼,比人们想象更快地掌握衡量的艺术和算数的艺术。所以,我们在一切可能想到的事物中,选择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开拓得均衡的各条道路,会向各个方面扩展。”这一大段话具体、形象地道出了歌德的让孩子们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愉悦中健康成长的教育理想。2009年,我系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办了第一所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爱乐音乐实验小学。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我们都努力尝试让孩子们在审美愉悦中学习音乐。
5.让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内心化
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内心化,克服学习音乐的纯功利目的,使音乐成为人生美好的内在修养,是人文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验、实践、感受、审美音乐,让好的音乐引起孩子的内心冲动、内心喜爱、内心追求(审美是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结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实现的深层目标。
四、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探索途径
在我们的探索实践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
1.让学生了解音乐美——从音乐母语走进音乐
初学者以本地区本民族童谣、儿歌作为音乐入门的主要素材,然后逐步扩大到外国民歌,从五声音阶扩展到七声音阶,从民族调式扩展到中古调式、大小调。
2.让学生理解音乐美——通过音乐母语,掌握、学会音乐的语言
3.让学生体验音乐美——一切通过有修养的集体歌唱,用声音、肢体等全身心地歌唱
4.让学生实现音乐美——集体做美好的音乐
五、关于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
1.突出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也出现过脱离音乐实践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重新回到歌唱”的方针。针对当前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回到歌唱去!”
2.组织编写突出音乐实践的学校音乐教材
3.增加中小学生音乐实践量,试办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音乐小学
4.改革音乐教学管理方式,不以音乐知识的考试为衡量学生音乐成绩的标准
5.改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实施人文音乐教育的能力
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是全国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接受的素质教育。探索一条让全体国民公平享有音乐的道路,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真正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意义难,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的美育化更难。希望理论家们和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使我们“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能够早日实现!
高建进 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张宁)